连日来,山西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21“益起过中秋”活动受到许多读者和网友的关注,有多位志愿者给山西晚报打来热线电话报名,也有志愿者给山西晚报客户端后台留言想参与,愿意与阳曲县首邑学校的师生们一起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这些志愿者中,有保研的大学生,有心理老师,有弘扬山西文化的达人,还有想回母校参加活动的司法警察。他们说,愿为孩子们带去一堂难忘的课,让孩子们在热闹、兴奋、快乐中度过温暖充实的一天。9月14日,在活动举办前夕,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其中3名志愿者,听听他们会给学校的师生们分享哪些故事。
保研学生李伊芸:
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激励孩子们不要轻言放弃目标
2000年出生的李伊芸,是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看到山西晚报的报道后,第一时间拨打本报热线,说她想以个人的名义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同学们都很忙,有的准备考研,有的正在找工作,我的时间相对宽松一些。”李伊芸说,她在大学期间曾回到高三的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做过素质拓展训练。此外,她还当过二青会的志愿者,在山西省图书馆当过文化志愿者,还当过中北大学校庆期间的志愿者,她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留守儿童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得知,李伊芸在大学期间荣获多个奖项,除了年年拿到综合素质特等、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以及美利信助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外,她也是优秀的班级委员,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干等。李伊芸不仅专注于校内课堂上的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类的竞赛,并且多次获奖。如山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和银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H奖、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二等奖以及山西省词达人词汇竞赛三等奖等。同时她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拿到了研究生的保送名额,目前正在挑选读研的学校。
李伊芸是太原人,家境并不富裕。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每月的薪水仅能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照顾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姐姐。李伊芸说尽管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仍尽最大的努力让她接受教育。
深知父母不易,她在校期间加倍努力的学习。寒暑假很多学生都会回家,李伊芸却选择留校,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报告。“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除了用每年的奖学金交学费外,还会兼职赚生活费。”李伊芸说,党和国家给了他们家很多帮助,她想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社会。
在二青会做志愿者期间,李伊芸每天会起得很早到达服务场馆,为观众指引座位以及提供各项后勤的保障服务,回到宿舍往往到了深夜。虽然很累,但看到观众们满意的笑容及感谢,她深受鼓舞,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正是有了志愿活动的经历,让李伊芸明白了志愿活动的意义,也让她更加热爱参与志愿活动,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社会做一些贡献。
作为志愿服务的老师,李伊芸想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方法,她说先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即便中途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不轻易放弃目标,努力坚持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收到一个好的结果。
公益达人吴建新:
将“博物课堂”带进学校 让孩子们爱上历史
公益达人吴建新自2018年8月开始,成立了“博物课堂”公益课堂。每周六,他会带着喜欢历史的学生进博物馆、景区、文管所、老街巷、公园,给中小学生们讲解与这些景区有关的山西历史故事;同时义务给百余名学生直播讲解关于山西年俗的那些事儿……学生们都叫他“行走的课堂”。至今,吴建新已经开讲100场,组织研学活动45次,服务超过6000人次。
刚升入初一的小乔,在过去几年曾多次跟着吴建新进入“博物课堂”公益课堂,他说初一有历史课,因为书上的知识点“博物课堂”都讲过,甚至到实地参观过,印象特别深刻。对喜欢理工科的小乔来说,他在学习语文、历史等科目中找到了兴趣与方法。
得知山西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21“益起过中秋”活动后,作为博物明德研学教育中心负责人的吴建新主动报名,说想去学校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山西历史文化课,他说这些孩子虽然暂时还无法到实地去参观,但他希望孩子们能从小接触到山西文化、感受山西文化,让山西文化根植在娃娃们心中,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
现在的吴建新正致力于将山西和太原的历史文化与景区博物馆结合,打造成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走进博物馆参观,了解历史,爱上家乡。现在他已将山西的景区挨个走了一遍,同时对照中小学的教科书和中国历史,将与景区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结合,让景区难懂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吴建新说,进入景区能学到很多,以晋祠来说,有晋祠诗词、晋祠历史、晋祠人文和晋祠建筑,这样历史知识点就成了一种体系,孩子们走进来参观学习的时候就比较清楚明朗。“现在,我们也开始打造线上课堂,帮孩子们梳理山西历史故事。”吴建新说。
除此之外,吴建新说,他还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一讲汉字文化,让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学习原来也可以很有趣。
心理咨询师胡丽梅:
用“大恩不谢报以家国”主题讲座教孩子们如何感恩
“有的孩子父母突然去世,半夜经常起来,不是大哭,就是用头碰墙。耐心沟通后,我们才知道孩子是做梦了,梦里见到了爸爸和妈妈。孩子说,把头碰疼了,就可以不用去想爸爸妈妈了。”
“有个孩子没穿校服,老师就问了一句,也没批评。可孩子认为自己做错了,就开始跟自己过不去,有了一些偏激的行为。”
“也会有同学,因一次考试没考好,先是独自一人发呆,后来到无人的地方发呆,好在老师及时发现孩子怪异的行为。”
阳曲县首邑学校的老师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学校里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现在有两名心理老师定期到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现在仍迫切需要对全校的学生进行一次心理评估,同时定期组织大型的心理讲座,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催眠顾问、太原市妇联锦绣姐姐讲师、太原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小店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会长胡丽梅得知此次活动后,也愿意参加。作为心理老师,胡丽梅曾进入学校开展100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参与了太原市妇联“把爱带回家”困境儿童心理帮扶活动,走进太原市盲童学校和慈善学校的公益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因亲眼目睹过“生离”之痛,胡丽梅从201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市发起并组织开展“黄手环帮走失老人回家”免费公益发放活动。
除此之外,胡丽梅还录制了学生版、家长版网络课程,帮助家庭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采访中,胡丽梅说,这次她将给阳曲首邑学校的学生们带去“大恩不谢报以家国”为主题的讲座,通过互动,帮助孩子们正确看待受助这件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弱者,教会孩子们把这份感恩转化为报效国家的志向。同时在活动中,她还会教给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互帮、互助、互爱的知识与理念,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尊严感,让孩子们能够变得更自信和阳光,让孩子们面对目前的困境,把对别人的帮助的感恩转化为对祖国和家庭的热爱。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