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娱体

中秋节贾樟柯带着“海水”回家

他现场表示:我们坚持“游”纪录片的“海水”会变“蓝”

  •   21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秋放映会在太原举行。贾樟柯导演带着“海水”在这个团圆的日子回到家乡。在电影放映后,贾樟柯和影片艺术顾问廉毅锐、影片主角之一马烽女儿段慧芳一起亮相。三个山西人与现场观众老乡见老乡,格外亲切热闹。在现场贾樟柯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据灯塔专业数据统计,《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下简称“海水”)目前已经取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秋档纪录片票房之最。
      “海水”的出现源于贾樟柯回家
      在映后贾樟柯感谢到场观众对影片的支持,并祝福大家中秋节快乐。“这部影片从贾家庄开始拍起,今天也算是带着它回家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以说是一部从山西“游”出的电影,电影中作家马烽生于山西,影片中能看到汾阳贾家庄的影子。电影开拍于第一届吕梁文学季时。该片曾在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进行展映,是电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的热门影片。电影背后也能看到不少山西身影,除了主创,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出品方之一。
      当天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海水”,源于贾樟柯的回家之旅。2015年开始,贾樟柯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回到家乡,住在汾阳贾家庄。由市民变成村民,在村里日子久了,他开始对村庄、对农民、对每个人过往的记忆有很多新的理解。“因为进入城市化的时代,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一切,那回望我们的来路很重要。”贾樟柯说,“回望”成了影片创作的萌芽。
      这不仅是贾樟柯一人的“回望”,马烽的女儿段慧芳表示,通过拍这部电影,让她“回望”了父亲的一生,更深刻、清晰地感受到了父亲那一辈人的理想和精神。该片艺术顾问廉毅锐则表示,“海水”通过讲述这些从乡村走出的作家成名前的故事,让回望来路具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不仅是重温文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种精神动力和心劲儿,才能让我们明白下一程该如何走。”
      纪录片拍摄是充满未知的探秘
      从1994筹拍剧情片《小山回家》开始,从影近30年,贾樟柯拍了二十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海水”在内只有三部纪录片。但贾樟柯说他爱纪录片,纪录片是电影的“初恋”和电影人的“梦中情人”。“电影初期形式是纪录片,它对导演来说是特别有吸引力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媒介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记录文学,是对我们的世界逼真的再现。”贾樟柯说,纪录片的“未知性”,让整个拍摄过程像是一场探秘,“人物会讲什么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预见到剧情走向。它让我有真正拍电影的感觉。”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由三重结构组成——一是人物的回忆,讲述过去的事情,在最自然的环境,用最自然的语言;二是摄影机的影像捕捉,展现当下的生活氛围,没有演员更没有表演;三是素人读诗,用一些中国文学经典诗句,来让影片进行情绪上的衔接。众生与文学“相见”于田间地头、烧开水的灶台旁、买菜而归的道路上……
      “海水”本着高度忠实于真实人物的原则,拍摄时人物不引导、不打扰、不打断,后期也不修改、篡改人物的观点和生活细节。贾樟柯说:“要用尽量客观的方式来记录片中四代作家真实的经历。电影最终的结构呈现是在剪辑的时候,导演对于这些素材的理解最终呈现为这部影片。”
      市场变化大“海水”喜提票房纪录
      再回到那个老问题上——既然如此热爱,但为什么贾樟柯的剧情片产量要远远高于纪录片?贾樟柯也在现场自嘲起来,“目前的现实是纪录片市场确实不是很好,大家看‘海水’里有七个出品方。为什么?因为当时大家说‘贾樟柯这个电影有意思,但是我们怕赔钱,干脆我们一人出一点,赔钱也少赔点。’”贾樟柯笑了,现场的观众也笑了,“所以我特别感谢山西的父老乡亲,我们是从大家的支持中开始拍摄这部影片的。”
      丰满的理想和现实的骨感之间,也总会有差距逐渐缩小的希望。近几年,不少纪录片也能进入影院,甚至有一些反响和口碑都不错。“我拍《东》《无用》的时候,那时候纪录片很难进入商业院线。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海水》在中秋档还打破了一个小小的纪录。虽然前路还很长,但我们坚持‘游’,一步步会游到‘海水变蓝’。”

    山西晚报记者 张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17期

    • 第2021-09-16期

    • 第2021-09-15期

    • 第2021-09-14期

    • 第2021-09-13期

    • 第2021-09-10期

    • 第2021-09-09期

    • 第2021-09-08期

    • 第2021-09-07期

    • 第2021-09-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