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卧虎山公园南侧曾经有一条山沟,人们习惯叫它卧虎山沟。大致位置在今天北中环街的解放北路至东中环段。这条沟蜿蜒曲折,长度有十华里许。
历史上,卧虎山沟虽然不长,但却闻名于太原城。这条沟松柏葱茏,杨柳含烟,风光旖旎,是人们休闲游乐的首选去处。明初,晋王朱济熺的母亲便安葬于此沟上游的北坡,故此,在这里建筑了祭祀使用的享堂以及祈盼家国兴盛的隆国寺,这两处建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太原城北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到了清朝太原府进士张廷在隆国寺附近筑庐,根据《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语,将这里起名为敦化坊。
此沟的下游南岸高柏树成林,林中曾经有一个古刹名普济观,这里曾是太原城百姓寄托信仰的宝地。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普济观挂上了山西机器局的牌匾,柏树林中建造起了厂房,从此这个地方成为了现代山西工业的摇篮。
民国时期,这里工厂林立,践行着中国人实业强国的梦想。当五四运动的风暴来临时,革命先驱高君宇深入这个工厂宣传共产主义,这里成为了山西工人运动的涅槃之地。普济观所在之地在百余年间都是军工厂,它为发展国计民生,保家卫国立下了不可言喻的功劳。
卧虎山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专家的支援下,这条山沟的上游建设起了晋安化工厂,下游建设起了山西机床厂、太原机车厂等国家重点单位;中游建设了这些工厂的职工宿舍和子弟学校。从那时起,卧虎山沟虽然基本保持着原先的自然走向,但其松柏葱茏的自然风貌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变换而来的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
我大学毕业后即进入百年军工厂工作,我的师傅说,卧虎山沟向西过涧河路后自然形成了一个喇叭口,喇叭口的北侧就是享堂村。一五时期,在喇叭口的西南部分筑起大坝圈出河床,修建了现在的享堂八十号院。八十号院西北侧向西开始,依地形修建成一条长约五华里,高度有一丈的地下涵洞,这条涵洞出口直抵涧河,位置在今天的解放北路涧河桥东附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卧虎山沟只剩下享堂八十号院后面的一截还在,但是因日夜流淌着臭气熏天的生活污水,被人们称为臭水沟。随着北中环街的兴建,周边工厂搬迁,土地开发,从此,卧虎山沟从太原市的地理名称中彻底消失了。
我在卧虎山沟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耳闻目睹了它的过往和今生。如今这里高楼林立,大道畅通,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一派花团锦绣的景象。
这几十年来,一条山沟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强劲步伐,而且也让我看到了锦绣太原城的希望和未来。
唐忠才(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