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夜读

我从“碾道脱贫攻坚战”中看到了什么?

——读苏风屏《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有感

  •   《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 苏风屏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该书站在第一书记角度,以国家级贫困县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碾道村为背景,围绕驻村帮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乡村人物、一件件充满地域色彩的乡土风物和事件场景,把各项扶贫政策和政府关怀有机地融入叙事文本,客观反映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矛盾与困惑,文学描述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艺术勾画新时代农民众生相。一篇篇民情日志,以小见大,真实反映了贫困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中的生动表情和投身脱贫攻坚的精神风采,全面展示了脱贫攻坚伟大进程和贫困山村的时代演进。
      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运城市作协副秘书长苏风屏挑起平陆县坡底乡碾道村第一书记的重任,带领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本来,人们对文联、作协这样的“清水衙门”扶贫就存在疑虑,而像苏风屏又是年过半百、身单力薄的女同志,怎能挑起如此重担呢?可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苏风屏和工作队员不等不靠,秉持“宁叫挣死牛,撞倒南山不回头”的精神,带着“向贫困宣战”的斗志,坚守“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情怀,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帮扶碾道村摘掉了贫困帽。
      苏风屏很有作家胸襟,她将驻村生活视作风景,在繁杂的帮扶工作中寻找诗意,创作了许多接地气的文学作品。这次,她的《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以下简称《民情日志》)出版后,第一时间就给我打来电话报告好消息,并把书送到我手里。拿到书后,我爱不释手,立即细细品读起来,越读越被吸引,就连电视、电脑、手机都不看,睡觉前还要在台灯下看一两篇。这样,连续两天,除了吃饭、睡觉,书总捧在手,下午带到小区外树荫下也读,以至几次被过路人注目。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40多万字的《民情日志》,我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是多年来,我倾心品读的一本好书,一本实用书,一本让人产生共鸣、颇受启示的书。
      苏风屏的《民情日志》,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和概念话,全是事实,且梳理归纳系统,由感性升华为理性,让人信服。读的过程中,我好像也置身于这场脱贫攻坚战斗中,与作者感同身受,为书中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感慨和感动,思绪万千。
      平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碾道村是平陆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长期存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苦不堪言。精准扶贫以来,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全村近500口村民、尤其是200多口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有了寄托。
      由运城市文联党组派出的畅民、苏风屏、张保国、朱永齐、董鹏飞、樊建军等,分别任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和队员,苏风屏还是两次上战场。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扶贫攻坚小分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长、特色和绝招。
      他们肩负使命,不忘初心,立下军令状,敢啃硬骨头,春夏秋冬,雨雪风霜,碾道村的沟沟梁梁和贫困户家中,留下了他们数不清的身影和脚印。
      他们把自己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命运紧紧连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为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他们把这场脱贫攻坚当作战争,把自己当作一名战斗员来看待,苦与累、血与汗交织于一起,演绎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他们发扬党紧密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与帮扶村干部群众融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五同”,与老百姓是真正的“鱼水情”。难怪苏风屏不管在哪里,都是说“我村”“我们碾道”“咱村”,张口就是“×叔”“×婶”“×姨”,可见他们与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不是战争年代八路军、解放军优良作风的再现吗?!正是这种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奠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碾道村的扶贫工作,最大的特色和成绩就是经过艰苦卓越的工作,长期磨炼,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这里的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不管在村在外,都把自己的梦想和寄托融入这场战役,融入这个共同体,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贡献给这个集体。苏风屏的《民情日记》中,大量篇幅和着笔是写这一点的。她的语言丰富饱满,很有穿透力,特别人性化、形象化,且毫不粉饰夸张,耐人寻味。这本书集中反映了这个利益共同体三个方面的诉求:一是改变当下贫困的愿望和努力,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三是对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怀和感恩。其中典型的人和事枚不胜举,随手拈来都很感人。扶贫政策激励下,这里的干部群众都有“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有一股改变贫困面貌、创建幸福生活的磅礴力量在聚集,在潜移黙化地起着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节节胜利,这里的山川面貌和人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国家级贫困县、乡、村和户脱贫摘帽,更体现在方方面面,碾道村一切都在变。
      交通状况和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制约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吃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出门畅通啦,便利啦,舒心啦,乡村振兴、群众致富有奔头啦;
      主导产业形成了气候,脱贫成果不断巩固,致富门路不断拓宽,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坚实保障;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了,良好的村风民风步入正轨,一代新型农民和新乡贤正在成长,新农村建设队伍正在形成。
      由脱贫摘帽转向乡村振兴有了新设想,革命老区遗迹开发、生活老物件展示、稀有古树保护利用等,乡村旅游也有了部署和打算。
      《民情日志》里的故事有很多,品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感动,心中的疑惑也有了答案。“站在”碾道小山村的沟梁梁上,我们看到的是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看到的是全国300多万名驻村干部攻坚克难的缩影,看到鲜红的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战场,看到乡村振兴已经在路上……

    岳民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24期

    • 第2021-09-23期

    • 第2021-09-22期

    • 第2021-09-17期

    • 第2021-09-16期

    • 第2021-09-15期

    • 第2021-09-14期

    • 第2021-09-13期

    • 第2021-09-10期

    • 第2021-09-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