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不断引发消费投诉,根据山西银保监局统计,投诉主要集中于相关机构诱导消费、消费者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不知情,以及因还款不及时影响个人征信等问题。为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办理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避免后续矛盾纠纷和争议,该局近日发出消费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全面正确认识消费贷款业务,注意防范风险,同时在贷款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拒绝诱导 理性适度消费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则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
按照山西银保监局提示,办理消费贷款的消费者,要详细了解有关业务知识,选择具备资质的正规机构,规范办理业务,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精神,按照合同约定享受相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同时,该局也提醒消费者要理性适度消费,明明白白消费,不听信口头承诺。
山西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在办理消费贷款时,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申请贷款额度,切勿过度消费,防止后续未及时还款产生逾期影响个人征信。
据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常采取线上方式经营消费贷款业务,并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开展。山西银保监局提醒,因消费贷款业务涉及消费项目提供方、贷款提供方(消费金融公司)等不同业务主体,消费者在进行相关消费并需办理消费贷款时,应根据不同业务办理内容,区分不同的合同责任主体,重点要明确贷款主体,了解有关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知晓有关服务内容、服务收费及后续服务争议解决事宜。如有疑问,可向有关机构进一步咨询,确保清楚明白。另外,消费者在办理消费贷款时,不能只听信有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或销售诱导,要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相关服务应以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内容为准。
防范风险 维护合法权益
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关键环节,防范风险对金融消费者而言尤为重要。为此,山西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要认清机构资质,切勿让他人代为操作,尤其是办理线上业务时一定要谨慎。
按照提醒,消费者在办理消费贷款时,要辨别消费项目提供方、贷款提供方等业务主体,谨慎评估,尽量选择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资质全、规模大、信誉好的服务平台类机构。防止因第三方服务平台经营不善、“跑路”或涉及违法犯罪而引发相关风险;同时,消费者应自行办理消费贷款,办理线上业务时,要自行下载安装手机APP,并由本人亲自操作办理,切勿让他人代为操作,避免因本人不知情或违背本人意愿办理而引发后续纠纷。在办理业务时,消费者要仔细阅读服务协议及消费贷款合同,着重了解第三方服务平台有关收费情况和贷款提供方信息、息费计算明细、贷款还款方式、逾期利息计算、终止办理流程、违约金以及相关争议处理等内容,切勿不了解内容就轻易签名;办理线上业务时,要确保清楚页面内容后再点击“同意”或进行“下一步”操作,防止由此产生的后续纠纷。另外,消费者终止消费业务时,应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及时与贷款提供方和服务平台等相关机构按照约定要求办理手续,并注意留存贷款结清凭证等资料,便于减轻后续还贷压力,避免经济纠纷。
山西银保监局同时提醒消费者,在办理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后,如发现存在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涉及经济纠纷和争议的,可联系消费金融公司或有关服务平台等机构协商解决,或通过申请调解、诉讼、向监管部门投诉等途径解决;涉嫌违法违规的,向监管部门反映,并提交有效证据;涉嫌犯罪的,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