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全国主流媒体走进汾酒“第一车间” 探寻清香品格“粮心”起点

  • 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共同将琼浆倒入干冰启动台。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媒体记者对“沁州红”高粱的绿色生态种植环境赞叹不已。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山西晚报讯 小雨淅沥至,酒香沁人心。10月9日10时许,伴随着秋日的细雨清风,“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采风活动在山西汾阳杏花村如约启动。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郭玉福,人民日报山西分社社长胡健,神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鞠振,汾酒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谭忠豹,神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建国,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任灵杰,汾酒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高志武,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汾酒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李明强,汾酒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卫华,汾酒总经济师张春生,汾酒股份副总经理李俊,汾酒股份副总经理李成刚等出席活动。
      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在致辞中表示,汾酒生态循环产业链项目是从汾酒战略发展高度作出的重要安排部署。经过几年的运作,汾酒已经形成从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原粮品质和肉牛品质的双促进、双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碳中和,是汾酒产业链延伸的一次有效实践。汾酒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样本”,势必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抓数字化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扛起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汾酒将坚定“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战略定位,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继续致力于打造世界第一文化名酒,开拓创新展宏图,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汾酒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让汾酒“活态文化”生生不息。
      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在主持启动仪式时表示,近年来,汾酒以“构建酿酒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以白酒产业为龙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按照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和“从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思路,依托山西省旱作农业技术,通过汾酒投资的沁县肉牛养殖场,把酿酒酒糟和沁县汾酒高粱种植基地结合起来,推动完善“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肥料化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站在这片高粱地上,闻的是汾酒源头的香味,看的是清香汾酒的未来。汾酒将持续推进原粮基地的建设,严守中国酿酒产业的‘粮心’,坚守汾酒6000多年的清香,为天下带来最干净、最纯正、最健康、最文化的‘四最’汾酒!”常建伟对汾酒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媒体代表在随后发言时说,活动期间,采风团记者将充分发挥全国主流媒体群体舆论优势,竭尽所能去发掘亮点,充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笔与镜头,全方位、多视角地创作融媒体宣传产品,讲好精彩山西故事,对汾酒原粮基地及汾酒进行集中宣传,助推汾酒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向全国大众展示转型发展中的山西,让全国大众看到汾酒集团前瞻性的绿色原粮基地布局,成就健康汾酒清香世界。
      一颗高粱谷粒从田间原生态进厂到一瓶汾酒产品入市,要历经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满足2182个既定标准。而“走进汾酒第一车间”系列活动,就是一场沉浸式体验,就是要让来参加活动的媒体朋友可以亲自看到、感知和体验汾酒的“活态酒魂”,进而促进消费者“可观”“可听”“可感”“可触”“可品”的品牌体验。从原粮把控、工艺传承到严守标准,汾酒人将始终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秉承着对绿色理念的执着与追求,坚守着对消费者的初心与诺言,争做低碳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为世界献上优质佳酿。
      为了向社会各界表达汾酒对原粮品质的严格要求,也为了提升广大消费者对汾酒品质的信任,活动现场,汾酒邀请了三位媒体代表成为“汾酒原粮品质体验官”,对汾酒的原粮品质进行监督,为汾酒的原粮品质代言。启动仪式结束后,全国主流媒体采访团一行还参观了汾酒包装车间、酿造车间以及汾酒博物馆等地,亲身领略了汾酒独特酿造技艺及汾酒悠久历史。
      现场
      从田间到餐桌 汾酒全产业链“亮了”
      10月10日,小雨初歇,沁县迎来了久违的秋阳。虽然秋雨过后凉意陡增,但“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采访团成员们热情不减,欢迎仪式结束后,全国140家主流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山西沁县汾酒原粮基地,沉浸式体验汾酒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近距离感受汾酒绿色生态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酒是高粱在大地上写下的诗”,那么,此时的沁县双沟村高粱地,便是这片天地最美的诗篇。参观行走之间,手持“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们感觉“照片、视频记录的画面远不如肉眼可见的美”,但他们还是忙不迭地拍照、摄影,希望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这饱满的高粱穗、淳朴的丰收场面。当听说这片高粱是全国最顶级的高粱专家实施育种、统一品种,严格要求、规划生产,继而统一田间管理,从播种到收割都坚持着严苛科学管理理念后,大家频频按下相机快门,用更密集的“咔嚓”声为这份“匠人之心”点赞、致敬。
      “原粮基地建设,是汾酒深化白酒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与各合作方形成紧密供应链联盟,把健康绿色的原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汾酒质量的一半在原料’的原粮观,实现从源头对清香汾酒品质的把控。”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在欢迎媒体时的致辞中表示,布局原粮基地,是汾酒“为行业正本清源,为公众精酿美酒”的责任与担当,更是汾酒加速全面复兴,实现“中国酒魂清香世界”企业愿景的源动力。常建伟说:“未来,汾酒将努力把沁县肉牛养殖场打造成为全国白酒行业‘有机、绿色、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循环示范工程、标杆工程,服务三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地方优势结合、共同发展。”
      目前,汾酒在全国的原粮基地已达110万亩。据介绍,这些基地的选址都在北方同一纬度带内(大致北纬36度-45度)。这一东西跨越几千公里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保证种出的粮食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比如沁县,这里地处北纬36到37度之间的农业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首批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市、县之一。所谓“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原粮基地是汾酒对“清香天下”经营理念的战略性布局,以最纯净的好粮酿造汾酒,是汾酒清香的底气,是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硬气,是一路高歌走向国际的骨气。汾酒集团在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华名酒的品牌知名度与亲和力,为山西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行走在原粮基地里,内蒙古日报郝勇感慨道:汾酒以不变的匠人匠心、初心使命,开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新模式,这里不愧为中国酒魂信仰落地生根的最前沿。站在汾酒沁县高粱地旁,闻的是汾酒源头的香味,看的是清香汾酒的未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汾酒清香大时代的蓝图画卷已徐徐展开,汾酒“清香天下”的复兴梦正稳步推进中!
      特写
      看到那一大片高粱 70多家媒体集体惊呼
      “哇!”
      “天呐,好美!”
      10月10日10时许,大巴刚拐过一个弯,来到沁县双沟村口,车内便响起此起彼伏的赞叹声。
      这一车参观人员,不是普通的游客,也不是没见过世面,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家主流媒体代表,个个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但是,当那一大片鼓着涨红的脸、站得笔直的高粱出现在路的前方,他们无一例外地发出了惊呼——“哇!”
      没有更多优美的词句,没有其他多余的动作,只这一个发自胸腔的感叹词,便是他们最冲动、最直接的表达。待车刚刚停稳,媒体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抓起相机,鱼贯而出。
      朴实的高粱们静静站着,以自己最日常的姿态,接受着人们争先恐后的合影。“高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浙江日报融媒体策划中心信息采编专员南苏赞叹道。她的老家是咱太原,从小在山西长大,也没见过高粱。甘肃日报的王晓站在田埂边极目远眺,感受着这片黄土地散发的迷人风采,见多了美景的他也不住赞叹:“甘肃没有高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高粱,这样近距离地感受高粱的魅力。”青海日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主任李富萍拉住记者,让帮忙给她拍照,虽然青海旖旎风光甚多,但黄土高原上最淳朴的高粱依然让她忍不住拍照留念。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高粱。而且,虽然在影视剧里见过高粱,但远不如亲眼所见这样震撼,感觉这样美”——这是众多媒体的一致感受。还有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迷住他的不仅仅是汾酒高粱基地的如画美景,更多的,是想到清香汾酒的源头,是这样纯正的高粱,是几千年种植历史、酿酒历史的文化传承,那便忍不住要为之击节赞叹。
      “沁县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无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达到38.5%,是一片生态绿洲……这样的环境,尤其适宜种植高粱、谷子等小杂粮。”前往沁县参观原粮基地的大巴车内,讲解员正在深情讲述,时不时被媒体记者的问题打断——大家对沁县、对山西太多好奇、太多兴趣。
      讲解员刚说到这里的小米特别好吃,全国一流的小米“沁州黄”正是产自沁县,立刻有问题抛了过来:“你们的小米粥熬完了之后,小米还是黄色的吗?”“早就听说小米养胃,小米里的什么成分对胃好呢?”讲解员好不容易把话题转到高粱身上,说到沁县本地人收割高粱,叫“打交子”,高粱皮就叫交子皮,交子皮用来做枕头,吸汗,对身体有好处,又有一大堆问题冒出来了:“做枕头不是用荞麦皮吗,高粱皮也能用?”“除此之外,高粱皮还有什么功效?”“对了,你们这里的河名叫浊漳河,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其实,从10月9日媒体记者们开始这趟“走进汾酒第一车间”之旅,只要是行驶途中,活动主办方都安排了讲解员为大家讲述山西的历史故事、文化源流以及地产风物,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全国媒体对三晋故事的好奇。听了讲解员的讲述,大家还要再向身边山西本地的媒体同行求证,上网搜索、查看图片和史实资料,以便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五千年华夏文化看山西,果真名不虚传。”大家纷纷说,本是循着清香汾酒的源头而来,不仅被山西酒文化所倾倒,更被这片古老土地深深地吸引了。

      本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王晓娟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08期

    • 第2021-09-30期

    • 第2021-09-29期

    • 第2021-09-28期

    • 第2021-09-27期

    • 第2021-09-24期

    • 第2021-09-23期

    • 第2021-09-22期

    • 第2021-09-17期

    • 第2021-09-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