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持续强降雨致我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失踪3人,9部门负责人介绍抢险救灾进展

晋心竭力 守护我们的家园


  •   10月12日上午,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山西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气象局、省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2日至7日,山西省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持续强降雨致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12.01万人。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省水利厅:
      42座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 乌马河、象峪河、汾河、磁窑河等堤防决口
      10月2日至10月7日,我省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平均降雨量119毫米,汾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32.6毫米,均远超历史同期最高值。全省37条河流爆发5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汾河流域襄汾柴庄断面洪峰流量达1400立方米/秒,新绛段洪峰流量达1125立方米/秒。42座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乌马河、象峪河、汾河、磁窑河等堤防决口。
      据各市水利(水务)局和万家寨水控集团初步统计,截至10月11日,全省10市、87县、653个乡镇的水利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毁,主要包括:184.25公里堤防、434处护岸工程发生裂缝、塌岸等;366座淤地坝、41座塘坝发生冲沟、坍塌等;26座水电站(1座中型、25座小型)、46座水闸、1177处灌溉设施、103处机电泵站发生损毁等。初步评估,水利工程设施、在建工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直接经济损失16.04亿元,后续情况仍在进一步统计中。
      面对近40年来最大洪水,山西省各类型水库、淤地坝无一垮坝,超标准洪水未发生群死群伤,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早部署,预防为先非常关键,山西省水利厅先后6次下发防范通知,滚动开展水情会商和分析研判,10月6日,紧急调度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五市水利部门,部署应对汾河特大洪水。持续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加密测报频次,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滚动修订水库调度方案,汾河干流上,调度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柏叶口水库等拦蓄洪水,流域内,调度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拦蓄洪水,充分发挥水库防洪的拦峰、错峰、削峰作用。目前,汾河新绛段、磁窑河汾阳段已顺利合龙;乌马河、象峪河已完成工程抢险;磁窑河孝义段的农田和村庄正在排洪,后续将修复堤防决口。
      省交通运输厅:
      公路灾损6021.36公里 多市水运码头、渡口及航道损毁严重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全省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灾损严重,多地公路发生边坡滑塌、路面沉陷、桥台垮塌、隧道渗水等地质灾害,部分公路出现阻断、设施损坏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出行。
      全省公路灾损6021.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受损6.26公里,塌方4.62万方,边坡坍塌260处,路基路面沉陷65处,桥梁附属设施损坏19处,隧道渗漏水13处,造成了32处道路中断(灾毁路段主要集中在G20青银高速太旧段、G2211长延高速霍永西段、G59呼北高速吉河段、G2516东吕高速平榆段、S75侯平高速运三段、S45天黎高速左黎段)。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受损993.1公里,塌方40.28万方,造成了72处道路中断。农村公路受损5022公里,塌方231.1万方,造成了3238处道路中断。在建公路工程方面,隰吉高速全线水毁严重,离隰高速全线29处路基、边坡遭遇严重冲刷,临猗黄河大桥及引线、运三高速三门峡黄河大桥连接线2个项目路基水毁严重,晋阳高速改扩建项目沁河大桥施工场地被淹。
      此外,晋城、阳泉、晋中、运城等市部分水运码头、渡口及航道损毁严重,目前均已停运。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先后出动抢险人员68917人次,投入各类机械13453台件。截至10月11日,高速公路已抢通阻断路段30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已抢通阻断路段19处,农村公路已抢通阻断路段2800处。经过各方努力,当前我省道路运输网络基本恢复通畅。但是,因受损严重,还有部分公路尚处于阻断状态。
      高速公路方面,还有2处正在加紧抢通。其中,G2516东吕高速平榆段力争10月16日前抢通,S45天黎高速左黎段力争10月19日前抢通。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方面,还有53处正在抢通,主要集中在临汾(16处)、运城(14处)、晋城(10处)、长治(5处)、晋中(4处)、阳泉(2处)、太原(1处)、忻州(1处),预计10月底前,再抢通20处。剩余33处由于灾毁严重,正在开展恢复重建前期工作。农村公路方面,还有438处正在抢通,预计10月底前,再抢通361处,剩余77处受损严重,正在加紧开展恢复重建前期工作。
      省自然资源厅:
      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 以崩塌、滑坡为主要类型的地质灾害33起
      截至10月11日,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以崩塌、滑坡为主要类型的地质灾害33起。“全省地质灾害的总体情况呈现3个特点:频度高、分布广和损失大。”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武耀文在发布会上说道。
      33起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10月1日至6日,占今年以来地质灾害总数的55%,短期发生地质灾害的频度为历史罕见。主要涉及晋城、运城、长治、阳泉、吕梁、临汾等6个市,陵川、蒲县、平顺、芮城、石楼、平定等15个县(市、区),灾害分布广,影响范围大。据初步统计,国庆强降雨期间,我省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124.9万元。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次,发送预警短信3.5万余条。发现险情及时针对性预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8起,提前紧急避险撤离1308人。在10月6日,成功预警预报、避让临汾市蒲县蒲城镇昕水湾小区崩塌地质灾害。全省共派出专家技术人员共1700余人次,协助和配合地方连续对10315处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核查。除此之外,充分发挥799处地灾隐患点普适型监测设备预警作用,累计发出橙色等级以上预警预报979次,预报的险情均得到及时核实和现场处置。共转移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4.3万余人。
      国庆强降雨期间,成功预报18起地质灾害,避免了3837万元经济损失,没有发生重大群死群伤灾害。
      省农业农村厅:
      76个县在田作物受灾、农田及设施毁损 秋收秋种秋耕推迟
      10月2日至7日的强降雨造成全省76个县在田作物受灾、畜禽圈舍倒塌、农田及设施毁损,秋收秋种秋耕推迟,对“三秋”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面对今年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农业农村系统始终坚持早预判、早安排、早动手,特别是入秋以来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影响,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提前预判,启动“三秋”会战。9月中旬印发“三秋”农机化生产、秋粮收获、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三天一次调度进展情况。9月29日召开全省“三秋”会战视频会,直通到县1300余人参会,要求抢抓晴好天气,加快秋收秋种秋耕。迅速行动,开展“双减双抢”。10月7日厅党组专题会分析研究强降雨影响,确定把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以减灾减损、抢收抢种为中心组织开展“三秋”生产。10月8日召开全省视频调度会紧急部署,逐市研判,分类指导,明确受降雨影响轻的地区,要统筹调度农机抓紧作业,抓好机收减损,加快收获进度;受降雨影响较大的地区,要调动一切力量迅速排涝散墒,调用机械抢收,动员人工快收,协调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专家会商,制定技术方案,召集相关专家会商研究制定积水地块排水降渍、农机化作业、小麦晚播和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减灾减损增收增效技术要点,并在厅网站、公众号、农业12316云平台等新媒体向全省发布,以抓好科技支撑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受灾损失。组建团队,专家一线服务,厅领导带队分4个组分别到8个受灾市督促指导,“三队”包联服务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服务生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全程跟踪指导,目前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约有3000余名干部和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服务,广泛宣传推广防灾减灾措施、秋收秋种关键技术,督促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定损理赔等,帮助受灾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当前,农业救灾和恢复生产正处于关键阶段,省农业农村厅将按照全省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会议部署要求,组织好以“双减双抢”为中心的“三秋”会战,千方百计加快秋收秋种进度,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确保秋种应种尽种、面积稳定。
      省气象局:
      截至1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为127.1毫米 是常年同期的13倍
      6月份入汛以来,受低涡切变线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我省降雨呈现降雨过程多、过程雨量大、极端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等特征,7月份有两次强降雨过程,主要出现在我省的晋东南地区。进入9月份,我省接连出现了5轮强降雨天气,并且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忻州以南的地市,降雨区域叠加明显,从9月1日到10月7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到302.2毫米,是常年同期(72.3毫米)4.18倍,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的最大值。
      特别是10月2日至7日,我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降雨过程,强降雨主要集中在4日至5日,降雨中心在吕梁、临汾、晋中三市交界处一带,降雨量由中部向南北逐步递减。太原、阳泉、吕梁南部、晋中、临汾北部、长治北部在150毫米以上,其中,13个市(县区)超过200毫米,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19毫米。从10月份以来降雨统计看,截至10月1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为127.1毫米,是常年同期(9.5毫米)的13倍,太原、晋中、阳泉比常年同期偏多20-24倍,忻州、吕梁、临汾、长治偏多10-16倍,大同、朔州、运城、晋城偏多4-6倍。
      针对10月2日至7日的强降雨天气过程,9月29日,组织有关厅局召开了山西省国庆天气会商会,对国庆期间的天气及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判;9月30日,召开了国庆假日天气形势新闻发布会,通报了10月2日至7日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央、省级10多家主流媒体参加发布会。
      根据天气情况,10月3日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了暴雨Ⅳ级应急响应,27个成员单位、各相关市政府进入应急响应状态,省气象局同时启动了部门暴雨Ⅳ级应急响应。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联合水利、自然资源、公安、住建等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道路交通安全、城市内涝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563条。10月2日至7日,山西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654条,向决策服务人员和气象信息员发送短信181万余人次。
      受中等偏强程度的冷空气影响,10月13日夜间至17日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并伴有弱的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在13日夜间到14日,过程降水量1~8毫米,北部局部地区可达10毫米以上;15日至16日北中部部分和南部局部地区有4~5级、短时6级或以上西北风,气温持续下降。过程降温幅度:全省大部分地区将下降8~10℃,北部局部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17日和18日凌晨,17日凌晨北部高寒山区最低气温可下降至-12℃~-8℃;18日气温持续走低,北中部和南部山区将出现霜冻或初霜冻。
      大风降温、霜冻等对秋收秋播和救灾处置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15日前后我省中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建议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救灾人员的防雨和保暖工作。同时此次降温和降水天气叠加,易形成道路结冰,对交通运输、抢险救灾及公众出行会有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建议做好相关预防应对工作。
      省应急管理厅:
      救灾物资储备充裕 845个集中安置点生活保障基本到位
      据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启瑞介绍:针对此轮强降雨,省防指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研判,10月4日,启动了省级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并根据汛情变化,及时调整响应级别。10月5日,针对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先后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时启动了省级地质灾害Ⅲ级、省级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应急响应。
      有关市县,一方面,逐村逐户逐人落实安全避险措施,及时组织群众撤离;一方面,调集力量,科学救援,组织护堤抢险,确保重要设施和附近村庄安全。险情较重的太原、吕梁、晋中、运城等市共调集救援队伍165支、13535人,动用救援车辆1210台、水泵及大型装备645台(套)、冲锋舟44艘等抢险装备物资,全力抢险救援。积极动员群众14000多人参加了抢险行动。目前,汾河新绛段决堤已合龙;清徐县乌马河流量已回落至22立方米/秒,决堤正在修复;磁窑河汾阳段决口已合龙;磁窑河孝义段抢险仍在进行中;南同蒲线昌源河大桥上行线已恢复通车,下行线正在全力抢通。省防指调动省级矿山救护队6支,调用大功率水泵57台,正在汾河新绛段进行抽水作业。
      我省救灾物资储备充裕,全省应急管理、发展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已紧急调拨帐篷4520顶,折叠床6600张,棉衣裤24600件,棉被12120床,棉褥9800床,以及一大批应急保障食品,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后续会根据需求,及时予以调拨。省财政厅会同省应急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紧急下达了省级雨涝灾害救灾资金5000万元。财政部、应急管理部预拨我省首批救灾资金5000万元,省红十字会接收的社会救灾捐款由省应急厅统筹安排8020万元,山西省慈善总会发放1.48亿元,全力支持受灾地区做好救灾工作。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重中之重。目前,转移安置在学校、宾馆、幼儿园等845个集中安置点的群众,生活保障基本到位,安置点生活物资保障充沛。下一步,科学救治因灾受伤人员,依法依规做好抚恤工作,有序开展受损房屋修缮重建工作。加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指导受灾地区开展消杀和防疫工作。
      本轮汛情期间,为防范事故,部分煤矿、非煤矿山、危化企业采取了临时停产措施,暂停了部分在建项目,部分景区实施了临时关闭。截至目前,除4座煤矿仍处于停产状态外,其他煤矿都已恢复生产。在仍停产的4座煤矿中,临汾市有3座合计产能360万吨/年,因井下涌水较大停产,待井下隐患消除后,近日即可恢复生产;太原市有1座,产能120万吨/年,因山体滑坡阻断运煤公路而停产,待运煤公路通畅后即可恢复生产。总体来看,这次强降雨虽导致部分煤矿临时紧急停产,但停产时间很短,不会对我省煤炭保供造成明显影响。
      省民政厅:
      43042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临时救助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临时救助受灾困难群众43042人,其中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22509人,发放救助资金2500.1万元;全省各级慈善会共接收社会捐款2.14亿元和价值0.76亿元的物资,1.48亿元善款和价值0.62亿元的御寒衣被等急需物资正陆续划拨灾区。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摆在当前救助工作的首要位置。省民政厅及时成立工作组,深入灾区,开展安民济物、访贫问苦,把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身边。对受灾情影响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群众,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将符合条件的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情况紧急的开展“先行救助”,对存在重大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重点关注受灾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收入下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把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因灾导致的特困人员,及时落实救助供养政策,做好照料服务,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保尽保”。
      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出防汛救灾倡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应急联动机制,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优势、有序参与,积极开展应急救援、过渡安置、受灾群众心理抚慰和恢复重建工作。
      下一步,民政部门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部门协作,做实兜底保障,引导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帮扶,用心用情救助受灾群众,让受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省卫生健康委:
      11个专家组赴各市指导灾后卫生防疫
      灾情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力量,全面投入到灾区卫生防疫各项工作中。召开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视频会议,组织卫生应急、消杀防疫、医疗救治队伍,迅速落实卫生应急响应措施,全力以赴抗灾防疫。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在各类媒体发布健康提示,宣传灾后传染病预防控制、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预防性消毒等健康知识,人畜粪便处理和“四害”防治知识。大力开展卫生防疫科普知识宣传,防疫人员和社区人员走村串户,引导群众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严消毒,绝不食用淹死的禽畜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严防病从口入。
      针对灾后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健康影响因素,认真开展排查监测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及时排除隐患。同时,全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全面加强肺结核、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和乙脑、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等灾后易发传染病摸排和动态监测,防疫于未然。指导各地先清理再消杀,全面清理积水、污水、垃圾、淤泥、杂物等,对雨后淹没过的重点区域,以及农贸市场、公共场所、垃圾点等重点部位进行科学消杀,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消杀就要到哪里”,消除卫生死角和病媒生物滋生地,严控传染病发生。
      在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安排医疗救治专班,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精心救治每一位受灾受伤和患病群众,并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援助。组织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传染病、病媒生物、饮用水、食品安全、消毒等方面50余名专业人员,分11个专家组奔赴各市,指导基层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与各市县卫生防疫人员一起,送医送药送关爱,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在全力抗灾防疫的同时,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省红十字会:
      已接收爱心捐赠款物累计近1.36亿元
      灾情发生后,山西省红十字会第一时间从备灾资金中拨付120万元用于支持太原、吕梁、晋中、阳泉、长治、临汾、运城等市红十字会的抗洪救灾工作。10月9日,山西省红十字会再次拨付345.04万元物资(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拨付的199.1万元救灾物资),其中包括棉被、赈济家庭包、冲锋衣、帐篷等,用于支持太原、吕梁、晋中、阳泉、长治、临汾、运城等市红十字会的抗洪救灾工作。
      10月7日,山西省红十字会通过手机、报纸、网络等传媒向社会公布接受捐赠的方式,正式启动“山西暴雨灾情专项募捐”,开通24小时捐赠热线;各市红十字会积极响应,迅速投入到救灾工作当中。同时,及时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告我省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争取总会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10月8日,根据全会工作人员按照职责分工,有序开展应急救援、募捐、救助和公示等工作。同时,派出救灾工作组分别赴灾情严重的太原市清徐县、运城市新绛县、稷山县等地开展灾情评估工作。晋中市介休市、长治市襄垣县、运城市新绛县和稷山县等红十字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地参与转移群众、排水泄洪等救援工作。全省红十字志愿者主动集结,协助开展救灾物资接收、发放等工作,推动救助工作有序开展。
      截至10月11日24时,全省红十字系统接收爱心捐赠款物累计近1.36亿元,其中资金1.12亿元,物资0.23亿元;省本级近1.22亿元,其中资金1.01亿元,物资0.2亿元。目前,山西省红十字会就8020万元募捐资金已向省应急厅报告请示,将按照指示,统筹用于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山西省红十字会主动邀请纪检部门参加捐赠款物接收使用管理专题会议,及时聘请第三方进行专项审计,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将根据全系统捐赠款物接收发放情况,及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实施动态跟踪监督,全面及时掌握款物情况。目前,山西省红十字会已公开监督热线03513580210,欢迎大家监督。持续做好捐赠信息公示,对每一笔捐赠款物的接收、拨付、分配、使用情况及时公示,切实保障捐赠者的知情权、监督权。

      04-05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贾蔚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08期

    • 第2021-09-30期

    • 第2021-09-29期

    • 第2021-09-28期

    • 第2021-09-27期

    • 第2021-09-24期

    • 第2021-09-23期

    • 第2021-09-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