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冯戎)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是我国传统重阳佳节。近日,山西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共同发起了“今天让我来陪你”重阳节空巢老人关爱计划。连日来,东航山西分公司空保管理部的空保们报名要陪老人过节、颐圣堂中医馆工作人员希望能给老人们义诊,太原惠达康科贸有限公司则委托记者帮忙给5位老人分别采购礼物。记者此前曾对社区和市民推荐的空巢老人进行了解,确定了5位重点关注和帮扶的老人,并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定制”了不同的节日礼物。10月14日,山西晚报记者和志愿者们带着山西晚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太原惠达康科贸有限公司一起给老人们买的礼物,分头来到5位老人家中,陪老人一起过重阳。
当天9时,太原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与志愿者们陆续出发。“来了?给你们添麻烦啦!”家住省城菜园街的刘黄凤老人正在小屋门口,看到记者和志愿者一行人,嘴里说着“麻烦”,脸上却不由自主露出笑容,拉着志愿者的手就往屋里让。刘黄凤住在原单位车棚的门房里,只有不到5平方米,被大家挤得满满当当。颐圣堂中医馆的志愿者坐定后就先为老人检查身体,量血压、测血糖,还给老人把脉,询问老人生活情况,与老人寒暄。刘黄凤十分配合,认真听着志愿者的叮嘱,享受着被“唠叨”的幸福。
10时,雨已经停了。家住西矿街铁北小区的白金恋老人一个人躺在昏暗的屋里,孙女去上学了,她连灯也懒得开。开门时,老人面容有些憔悴,瞧着前一天晚上又没有睡好。太原惠达康科贸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为老人送来精心挑选的豆包、饺子、包子等速冻食品,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家用摄像头,“您安装在家里,您儿子随时都能看到您的情况,您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跟他说话,不用打电话。”志愿者向老人介绍摄像头的功能,白金恋直呼“太贴心实用了”。此外,颐圣堂中医馆的志愿者也为老人做了义诊,还准备了香囊、泡脚包和一些中成药。“太感谢你们了。”白金恋老人有些激动,拉拉这个志愿者的手,又拉拉那个志愿者的手,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
志愿者的到来,给空巢老人带来了温馨和欢乐。11时,杏花岭区迎春小区张林仙家可热闹了,平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这会儿东航山西分公司的志愿者们正热火朝天地擀面条、炒菜,还把住在同小区的谢淑英老人也接了过来。志愿者中不乏年轻帅气的空乘小伙,没想到做饭也相当拿手,蒜薹炒肉、清炒白菜、蒸茄子……一道道菜色香味俱全,本来自诩“厨艺不错”的记者没了施展空间,便跟其他志愿者一起陪老人聊天。开饭了,志愿者们把两位老人簇拥在中间,像一大家子一样,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
12时30分,张文花老人家也开饭了,除了炒菜,志愿者还一起包饺子。饺子是韭菜猪肉馅儿的,热腾腾的饺子往餐桌上一摆,节日气氛顿时拉满。志愿者们给老人夹菜,陪老人聊天,一顿饭把张文花老人吃得乐呵呵的,“今天太开心了!没想到这么多人来陪我一起过节,谢谢大家。”老人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位老人虽然独居,但都把自己收拾得精干得体,拍照时也表现出最好状态。几位老人都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年轻人习以为常地拍照记录生活,对她们来说依然是“奢侈品”。所以,在活动中,记者特地为老人们每个人都拍了个人照,准备洗好照片后送给她们。
破解空巢老人的困境,需要儿女“常回家看看”,也需要社会更多“爱的补位”。陪老人说说话、散散步,隔三差五地探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带给老人的却是家的温度、亲人般的暖意。希望以后更多的空巢老人能走进人们的视野,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用爱填满空巢老人的心!
特写
1 给刘黄凤义诊 承诺“有需要就来找我们”
10月14日,九月初九,重阳节。
太原市南内环街一社区,一见到山西晚报记者和颐圣堂中医院的志愿者们,刘黄凤老人就连声说“谢谢”。9时15分,天空中不时掉下几滴雨,不知道因为激动还是寒冷,老人有些颤抖。
刘黄凤的家,实在太过逼仄,以至于志愿者们仅能有一人坐着,其他的人都是站着,站也站不下,只能站在院子里。
刘黄凤今年77岁,1995年丈夫去世后从忻州来到太原,丈夫曾在山西五华塑胶有限公司工作。2006年,她开始给单位宿舍看车棚,并搬到车棚的门房居住。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去年因病去世,女儿50多岁了,每个月能来探望她两三次。唯一的孙子小洋去年上了技校,平时也不回家,她一个人住在这个不到5平方米的门房里。
颐圣堂中医馆理疗科颊针专家焦永红先给刘黄凤号了号脉。焦医生说,老人的脉象是肝肾阴虚,需要加强营养,当然,也不必太过担心,这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刘黄凤每天的饮食实在太过简单,不炒菜,一个电磁炉,一个电饭锅,除了煮饭,只煮一些简单的菜。焦医生嘱咐老人,“要吃一些鸡蛋、瘦肉这样的蛋白,还不能太油腻。”其实,只有孙子小洋回家,刘黄凤才会特地提前买点儿肉,自己平时是不吃的。“160/90,老人的血压有点儿高。”理疗科推拿技师朱嘉基给老人量完血压后说。刘黄凤说,她每天都在吃降压药,每天半片。焦医生说,现在看得每天加到一片,还得经常监测血压。“这样吧,我们今天带了一些药,全部留给你,这里还有两个防疫香囊,可以戴在身上。”颐圣堂中医馆品宣专员薛阳还拿出联系方式告诉老人,如果有需要,可以找他们。
焦医生说,老人的身体情况整体还不错,这可能得益于每天的锻炼。“其实,遇到一些特殊的节日,我们都会义诊。这次看到山西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空巢老人关爱计划,就和同事们一起报名做志愿者了。”说话间,朱嘉基已经给老人做起了按摩,老人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一上午,刘黄凤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焦医生则说,“有需要了就来找我们,不方便来的话,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也可以上门,别的不敢说,肯定不收你的诊费。今天是重阳节,提倡敬老爱老,可是,我们敬老爱老不会只在这一天。”
2 和白金恋聊天 食品、摄像头“送到了心坎儿里”
“哎,有感觉,脑袋清楚点儿了,舒服。”
“这个东西好,有了它,娃娃们就不用那么担心我了。”
“挺好的,做饭能省点儿事。”
……
10月14日,山西晚报记者和志愿者们带来的重阳节礼物,让白金恋老人直呼“贴心”。
10时许,记者和志愿者们来到白金恋老人家,老人正独自躺在家中,儿女们又返回吕梁的工作岗位上了。白金恋老人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平时她一个人带着9岁孙女生活,由于身体不好,不仅生活上不便,儿女们在外地工作也时常放心不下,担心母亲突然昏倒或出其他问题。“我生活上不缺啥,就是孩子们老担心我的身体。”白金恋老人说。
寒暄几句,太原惠达康科贸有限公司志愿者郝海涛便把一袋速冻食品递到白金恋手里。“知道您身体不好,还带着孙女,有时没精神做饭,所以给您买了点儿速冻食品,热一热就能吃,方便。”郝海涛说,袋子里装着肉包、馄饨、春卷、豆沙包、饺子等等,有素有荤,都挑的比较好消化的食品。
刚放下速冻食品,郝海涛又递给白金恋一个家用摄像头,详细给老人讲摄像头的功能和用法。“您把摄像头放在客厅,您儿子手机上就随时能看到您,还能通过摄像头双方通话。”白金恋眼睛亮了,“真的?”她拿着左右看看,急切地询问志愿者怎么用。郝海涛和同事也没经验,脑袋凑一块,一起研究起说明书,先把摄像头连上网,然后告诉老人,让家人回来在手机上下个APP就能用了。“太好了!这个东西好,有了它娃娃们就不用那么担心我了。谢谢,谢谢。”白金恋开心地点头,说解决了她一个大问题。
郝海涛的父母在忻州老家,还在工作,虽然年纪不太大,但他在太原工作也时常记挂,看到白金恋老人对儿女的牵挂也很感慨,“早晨我刚给爸妈打了电话,祝他们节日快乐。”郝海涛说,现在这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儿女和社会都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和白金恋老人说了会儿家常,颐圣堂中医馆的志愿者便提出给老人义诊。有二十余年从医经验的中医师冀晓峰为白金恋把脉,一边详细了解她的身体情况,“平时吃了什么药”“有时是不是很困,但躺下又睡不着了”“腿是不是很麻”……冀晓峰问得仔细,白金恋忍不住详细地讲起自己的病情。
了解病情后,陈大卫给老人做了针灸、按摩,还教了老人一些“小动作”,改善身体状况。治疗中,白金恋闭着眼睛,眉头越来越舒展。“有感觉了,脑袋清楚点,头也没那么晕了。”治疗一会儿,她便感觉舒服了些。“她这个年纪的人有这些毛病的不少。”冀晓峰说,他们参加这次活动也是希望能为老人提供一些专业的调理意见。
为了不耽误白金恋接孙女放学,11点半,记者和志愿者打算离开,白金恋老人攥着志愿者的手,有些舍不得他们走,“真是送到心坎儿里了。”她说,这些志愿者真的把她的需要放在心上,才会有如此贴心的礼物,“这个重阳节我过得很开心,太感谢了。”
3 帮谢淑英干活 看到窗帘耷拉下来立马去修
10月14日,为了让空巢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山西晚报记者与东航山西分公司的志愿者们一起来到迎春街太铁迎春小区的谢淑英老人家中,一边与老人叙旧,一边看看能帮老人干点啥活儿。
谢淑英老人的老伴去世了,有4个儿子,其中两个已经过世,一个住得远,还有一个儿子因病换过肾,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里,也照顾不上她。由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老人身体不大好,自己做不了饭,平时就是孙子轮流给她送饭。
考虑到老人独自居住,志愿者们打算陪老人聊聊天,再收拾收拾家,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虽然老人已经90岁了,一个人住,屋里却收拾得干净利索。当天是重阳节,山西情缘志愿者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也来到老人家,于是,大家分了工,东航公司的志愿者胡伟和情缘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陪老人聊天,几名东航公司的90后志愿者们就在屋里找起了活儿。
在老人的卧室,余向凯看到窗帘有一边耷拉下来,拉不上,仔细一观察,是少了一个挂钩。窗帘比较高,但对于身高一米八几的余向凯和张大任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他们找来一个小凳子,一个人踩上去,一个人扶着,伸起胳膊就够到了挂钩。他们找到挂钩,把窗帘夹好,又把所有的挂钩检查了一遍,直到确认都很牢固才放心。看到志愿者们修窗帘,谢淑英老人连声夸,小伙子们被夸得都不好意思了。“最近太原时不时就下雨,天气一下变冷了,我们特意帮老人买了件带着半截袖子的棉坎肩,想着老人穿上能暖身暖心。”志愿者们拿出新衣帮老人穿上,黑底红花的棉祆穿在老人身上格外合身又好看,大家都夸老人气色好,老人除了说感谢的话就是开心地笑,像个孩子似的……
4 为张林仙做饭 “飞天”小伙秒变“厨房大拿”
“咱们吃面吧,菜做得软乎点、清淡点。”10月14日11时,太原市迎春小区张林仙老人家里,来自东方航空山西分公司的志愿者胡伟给大家分了工,几个人就利索地行动起来。
老人家的厨房在阳台上,窄窄的一长溜儿,第一次挤进了这么多身高一米八几的帅小伙儿。平时在天上“飞来飞去”,没想到他们干起活儿来也个个是把好手。小小的厨房里,挤是挤了点儿,但小伙子们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择豆角的择豆角,切肉的切肉。切肉的台子比较低,只有大约50多厘米高,当天的主厨是志愿者余向凯,他半蹲着切肉,姿势有些别扭,手下却一点儿不耽误,很快,肉块就变成了薄薄的肉片。“买的面条太硬了,老人不好消化,还是得手擀面。”谢淑英老人在同一个小区住,当天也被志愿者们接到了张林仙老人家,一起过重阳节,考虑到两位老人已经快90岁了,胡伟说着,就开始着手做手擀面。舀面、加水、和面、擀面……胡伟几乎是一气呵成,让习惯了买面条吃的记者惊叹不已,“一看就是厨房好手!”胡伟自谦,“其实平时也不咋做。”
人长得帅、饭做得香,嘴也很甜。中午12点,一盆颜色鲜亮的西红柿炒鸡蛋卤最先端上了桌,蒜泥茄子、豆角炒肉、清炒白菜……志愿者张大任、王皓宇先后把余向凯做好的饭端上来,“奶奶,你尝尝这个。”“奶奶,你们饿了就先吃。”一时间,不大的家里此起彼伏的“奶奶”声,让两位老人乐开了怀,脸上的笑容就没有落下去过。
12点,饭菜的香味飘了满屋。开饭了!志愿者们围着老人,这个给老人夹一片肉,那个给老人夹一筷子菜,老人吃着高兴,连声夸“好吃”。看着大家吃得有点儿拘谨,光吃自个碗里的,张林仙老人拿起勺子给大家伙挨个夹菜,屋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张林仙老人老伴两年前去世了,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年龄都上60岁了,身体都不好,住得也比较远,还需要看孙子,难以顾及她,只有大儿子每周会去看望她,给她买点儿菜、打扫家里。平时,就老人一个人在家,前期采访时,小区的人曾告诉记者,张林仙老人在小区周围溜达时,很少跟人交谈,也没啥朋友能说上话。但这会儿,开心的张林仙老人拉着记者坐到她和谢淑英老人中间,话起了家常,喊小伙子们时,则亲切地喊“小坏蛋”,就像叫自家孙子一样。
看着两位老人开心的笑容,胡伟说,关爱老人是一项长期的事儿,虽然他们参加公益活动要看谁“飞不飞”,但今后一定还会继续坚持做。他们希望自己的一些付出,能带给老人们不一样的温暖,也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心。
5 与张文花道别一句“要常来”让人不舍
你和面,她拌馅,我来弄几个菜……
10月14日,重阳节,山西晚报记者联合太原惠达康科贸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来到88岁的张文花老人家中,为老人做饭,收拾家,并送上大米、油、面条、水果等节日物资,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关心,为老人送上节日祝福。
上午9点40分,蒙蒙细雨中,在建工一社区主任石朋伟和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记者和志愿者来到张文花居住的小区晋塔苑,老人的家就在一楼,非常方便。记者一进门,就看见张文花老人弯着腰缓慢从卧室往外走,得知有人要来看望,老人特意穿上了红色外套,显得很精神。老人家里非常干净,桌子上一尘不染,地板白得能反光。石朋伟告诉记者,“老人非常爱干净,每天早上醒了都会用梳子把自己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由于儿子患有精神二级残疾,张文花担心自己去世后儿子不能自理,家里打扫以及做饭都是由她指导儿子完成。
张文花很瘦,背弯着整个人向前倾,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志愿者们把给老人带的礼物放好后,看到老人走路非常吃力,想扶着她走,老人连忙摆摆手说:“不用扶,摔不了,摔不了。”等老人坐好之后,大家坐在老人身边,围成一圈开始陪张文花老人聊天。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还很健谈,她会关心志愿者多大了,家在哪里,有没有孩子。志愿者问老人:“张奶奶,今天开心吗?”老人说:“开心,好久没有这样开心了。”
“他们常来,隔两天就会来看我。”在老人的言谈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社区工作者了,他们知道老人家的情况,隔三差五就会来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担心做饭时间晚了会饿着老人,留下两个人陪着老人聊天,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用带来的食材开始准备去包饺子,大家分工明确,三个人弄馅、炒菜,六个人擀皮包饺子。老人家里欢声笑语,暖意融融。热闹的场面让老人非常高兴,“这多好,这多好,跟过年一样。”老人看着坐在身边的志愿者,又看了看正在做饭的其他志愿者,眼圈湿了。
“煮好了啊?”“煮好了。”志愿者扶着老人坐到饭桌前,桌上放着六个炒好的小菜和煮好的饺子,志愿者帮老人把饺子夹到碗中,老人招呼大家一起坐下吃,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吃这个,吃这个。”志愿者热情地给老人夹菜。
饭后,志愿者们考虑到老人需要休息,打扫完卫生之后,叮嘱老人注意身体。看到大家要走,张文花老人还颤颤巍巍站起来,“你们要常来啊。”看着老人的不舍,志愿者们也是久久不忍离去。
除署名外,06、07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滑艳兵 赵清源 徐梅 李喜芳 冯戎
06、07版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武六红 李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