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晋力助飞神十三

有一群航天科工,仰望苍穹为她守护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记者:郭卫艳编辑:张婷

  •   10月16日凌晨,国人的目光聚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2F火箭傲然耸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1400公里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指挥所严阵以待。键盘的敲击声、洪亮的口令声交汇出一道雄浑的航天交响曲,见证和践行着在中国梦、航天梦的征途中又一次追梦之旅。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中主要承担发射上升段数据跟踪测量和入轨后轨道运行环境监测、预警任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在三晋大地仰望苍穹,搭建信息传输的天地通途,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万里天疆的飞行提供安全保障,被誉为神舟飞船的“守护神”。
      任务期间,山西晚报记者走近参与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带大家认识神舟背后的青春面孔。
      孤岛问天:刘阳
      “兴县动作完毕,跟踪正常,已获取任务段内全部数据!”激动中略微有些颤抖的声音,伴随着道道电波从兴县雷达方舱传到太原指挥所。这标志着兴县站点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任务兴县段测量任务。该测量站点负责人老刘摘下眼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刘其实不老,只是在兴县站点待了近15年,是资历最老的点号人员,被大家习惯称为老刘。
      老刘大名刘阳,绝对的技术大拿。精通某型号高精度测速雷达设备,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定海神针”。15年前,当刘阳选择从城市调入兴县点号工作,身边的人大为费解。可刘阳说:“航天是一个‘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行当,总有人要去守点号。兴县虽不是生活的好地方,却是航天的大舞台。”兴县点是一个在山头上设立的点号,由于周边荒凉、远离城市,大家称之为“荒原孤岛”。这里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是历次神舟任务的关键测控点位。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15年的历练让刘阳成为了技术最过硬、最全面的操作手。为确保神舟十三号任务万无一失,他提前两个月准备,主动带领相关岗位人员把历次神舟任务资料仔细研究了好几遍,把每个细节都再走一遍流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好方案预案。
      就在国庆前,他发现某软件记录数据缺少几项重要指标,原本计划国庆带着家人出游的他主动放弃休息,连着好几天带着岗位的新同志一起对软件进行测试,为软件数据记录增加相应的测量数据。最后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软件的完善,也为后续数据分析排查除去了隐患。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刘阳向妻子解释道:“航天任务无小事,希望你能理解,等任务不忙了,我一定回去好好陪你们。”在妻子记忆中,这样的对话已经多到数不清了。兴县测控点位像老刘这样的技术人员不在少数,他们常年与家人相隔两地。家人守望着他们,他们守望着航天。在这片茫茫的深山之中,追星人默默地燃烧着青春,将最深的爱传向遥远的星河中,用青春点燃天光地火。
      最强大脑:王茜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指挥所,信息汇聚之地、指挥决断之所,被誉为“航天大脑”。王茜就是这“航天大脑”的负责人。神舟十三号任务实施过程中,王茜的工作是根据任务实施进程需要将有关图像和数据集中展现给领导和专家,辅助指挥决策。1996年出生的王茜已经带领团队多次圆满完成了卫星发射保障任务,她性格敏锐而沉稳,每次任务前都会花大量时间进行模拟预判,确保任务过程万无一失。
      在神舟十三号的任务准备阶段,王茜带领指显团队对设备进行显示图像扩容,平时仅仅需要两到三组的图像,现在需要扩容到十多组。扩容过程中,团队需要加班进行接口测试,反复调试设备,将视频解码器输出的图像经过输入节点传至屏幕,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准备。
      “别看王茜是位女同志,干起活来可是相当利索。”谈到王茜,分管领导孙瑞航赞不绝口。在某次分析测试工作中,主显示屏中一块显示屏突发闪烁,时刻关注设备状态的王茜立即发现故障,第一时间检查设备情况。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她当即判断为箱体显示故障。根据应急预案设置,她带领分机人员立刻更换箱体,两米高的显示器支架,她几步爬上梯子,一手工具,一手箱体,迅速妥善进行了处置,为后续发射任务的成功进行提供了保障。
      星光不负赶路人,她和团队在深夜璀璨的星光中,在凌晨熹微的晨光下,无数次推倒重来,无数次假设尝试,只为寻求那一个最为有效的临界点。多次任务中的沉稳出色的表现让她无愧于“青年骨干”这一称号,无愧于这身“航天蓝”的使命担当。
      万里追星:谷胜旭
      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阳曲站,有着这样一位航天人。面对挚爱的航天事业,他始终激情不改;面对复杂的任务场景,他始终沉着冷静;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他始终迎难而上。他叫谷胜旭,在单位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谷”。大谷是阳曲站接收处理专业的一名技术“大拿”,“精准判别、精密跟踪”是他的专长,“快速捕获、准确操作”是他的特点。他也是本次神舟十三号任务雷达岗位的关键操作手之一。
      在距离操作手这个岗位上,大谷圆满完成了近百次各类航天发射任务,对“神舟”系列任务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三十多个按键在他手下操作起来犹如弹钢琴一般流畅。遇到复杂场景操作时,他甚至一秒钟就能完成三到四次按键的准确切换。就在前不久,他更是以完美精准的操作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跟踪测量任务。
      今年初,阳曲站雷达进行了一次设备改造升级。为确保神舟任务的圆满完成,大谷在设备改造之初,就积极与场所设计师交流分析新设备对跟踪捕获操作的影响。在设备调试过程中,他通过反复测试验证,制定了一套针对新设备的捕获跟踪的“宝典”,不仅优化了操作流程,更提高了目标捕获准确率。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设备性能,大谷总是一有时间就泡在机房里。不是带领着岗位人员在机房对新设备进行摸索学习、操作训练,就是反复观看录像,熟悉任务流程,完善捕获方案。周末加班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休假时间也是一推再推,答应过妻儿的旅行也一直未能实现。
      一边是2021年度异常饱满的工作计划,一边是盼望丈夫归家团圆的妻儿。使命高于一切,在“团圆”和“家国”中,他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岗位,只为不负祖国交予的重要使命。
      守护神舟的“翻译官”
      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一经宣布,远在1400公里外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指挥所内一片欢呼。时隔四个月,他们又一次护送神舟飞天。短短几百秒,调度总指挥朱从彬是如何快速分析数据,向上级准确无误汇报情况的呢?任务总体李伟宗略带神秘地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有‘王牌翻译官’!”
      李伟宗口中的“王牌翻译官”,是太原指挥所中心机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团队,是大家口中公认的“最强大脑”。在每次航天任务中,团队主要负责将测控体系精确复杂的数据翻译成指控体系首长和总体人员能直观易懂的可视化数据图形语言,以便技术总体人员准确掌握测控设备跟踪状态,同时为首长指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闫智晶是中心机团队负责人。去年设备搬迁,操作系统进行了整体更换,大部分软件需要重新编写,包括随后的设备调试、任务实施,每一阶段工作她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没有节假日,每天回家都很晚,最幸福的事就是亲一下两个熟睡中的孩子。”谈及家庭,闫工言语中满是亏欠,她的爱人同为中心科技人员,夫妻二人“同地分居”。为了让身处重要岗位的丈夫专心工作,闫智晶一边盯着工作进度、一边操心家里的事。“入职十多年,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航天事业对我来说无上荣光,孩子们也为爸爸妈妈感到骄傲。只要祖国需要,我和我的爱人愿意为之付出一辈子!”
      指挥大厅里,一个消瘦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是被称为中心机“老大哥”的尹东波。尹东波是团队的核心骨干,但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每周需要依靠三次透析来维持身体。“不需要每天都加班”“你指导年轻同志干就行,不需要亲力亲为”……面对领导给予的“特权”,尹东波满口应允,从未执行。每当遇上任务发射、设备调试等大项工作,他总会主动将透析时间进行调整,尽管指挥所领导多次命令其不得加班,然而在多发任务交叉并行时,他还是会悄悄地“溜”进办公室,伴着敲击的键盘声直至深夜。
      “病痛的折磨从未抵消过尹哥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他是我们的老大哥,做事总带着完美主义,我们都不想他这么拼,但只要看到我们工作达不到要求,他就会主动接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提到尹东波,团队成员都会竖起大拇指。
      1993年出生的关静,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员。2019年入职中心后,她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大家的关爱,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功通过岗位资格考核,成为指挥所最快上岗系统总体的技术人员。“她是我们的‘开心果’,年龄小但事业心一点都不少。”同事们为关静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参与太原指挥所软件自主可控改造、《太原新指挥所技术手册》的编写、梳理中心机设备出现的故障现象……加入团队后,她在不断实践中迅速成长。去年中心学术交流过程中,她撰写的论文荣获三等奖。“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前辈们对我的培养与帮带,中心机是个温暖的家,每个人在其中都能找到精神寄托,我们互相支持鼓劲,我相信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后续的航天任务会有更加出彩的表现。”对于未来,关静满是憧憬。
      目前,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指挥所中心机团队在设备、软件全面自主可控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数据翻译成图形表格的准确性越发凸显。前天,他们护送“羲和”探日,开创中心百次新辉煌;今日,他们护送神舟飞天,阔步逐梦航天新长征。
      从层叠峻岭到寂寥深山,从大厅总指到点位山头,扎根在晋西北高原上的太卫测控人再次在“神十三”任务中向祖国与人民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于他们而言,“圆满完成任务”既是荣誉与褒奖,更意味着信任与督促,在后续的工作中,他们还将持续奋进,接续奋斗,以过硬专业的技能素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披荆斩棘、再立新功。

      山西晚报记者 王冠兴 郭卫艳 通讯员 郝明鑫 孟玉婷 张伟 郭博 史达强 孙瑞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08期

    • 第2021-09-30期

    • 第2021-09-29期

    • 第2021-09-28期

    • 第2021-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