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记者蹲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 山西书写多彩答卷

  •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个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举办。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山西将近年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积极进展带到昆明,与各地交流、分享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经验。
      山西有多少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行动?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细细浏览了COP15山西展厅、采访了民间环保志愿者,观看、倾听了山西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动人故事。
      多样化物种在山西得到保护
      鸟中贵族褐马鸡、风一样的华北豹、戴“香包”的原麝、鸟中“大熊猫”黑鹳……进入COP15山西展厅,犹如走进了植被茂密、动物繁盛的旷野森林。展厅内采取实景呈现、VCR视频和图文展板等多种形式,介绍我省的多样性物种和温润宜生的多样性环境,展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山西。
      山西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紫概、野大豆)。陆栖脊椎野生动物541种,其中鸟类426种,哺乳类72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3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10种,国际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褐马鸡、黑鹳、华北豹、原麝为山西四大旗舰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中提到: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到半个世纪就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在50年内平均下降超过一半。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行动、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等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董轶茹介绍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将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和解译工作,组织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对黄河流域等典型区域生态系统分布、质量、功能等进行研判变化及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全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加强跨部门联合协作,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保持严惩重罚的高压态势,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我省已设立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27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0%以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有效加强,85%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掀起新高潮。右玉县、沁源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右玉县、沁源县、芮城县、沁水县、蒲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以右玉县为例,过去遍野黄沙一步步转换为塞上绿洲。在右玉县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分布有维管束植物39科104属150种,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4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51种。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完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鸳鸯、赤麻鸭等多种水禽的重要繁殖地,是山西省水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停栖驿站,是黑鹳、大鸨、红隼、红脚隼、普通雕鸮、苍鹭、池鹭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从去年开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狼又被右玉当地林业管护人员发现,足以说明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快了动物回归自然的速度。在右玉,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加速演化,成为多样性生物物种的生态乐园。
      10月13日,省生态环境厅传来消息,阳城县、安泽县、平顺县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沁水县、蒲县2个县被授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获得荣誉的5个县在COP15大会上接受了授牌表彰。
      守护野生动物民间在行动
      “我时常在想,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什么?从地球诞生以来,人与动物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一方走向城市,一方走向森林,然而始终有一根看不见的自然生态线让人类与动物彼此相连……”太原姑娘张燕芸说。
      张燕芸是个“90”后女孩,却是个“老”环保志愿者,她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从2013年上大学时起,自己就加入了环保社团,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在经过系统研修实践后,她把保护大自然当作创业方向,与众多民间环保志愿者一起守护大自然、守护野生动物,并通过自然教育让更多儿童与成人重拾与自然的联结,以公众参与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
      近三年来,张燕芸的创业团队“旷野童年自然教育中心”联合猫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多次带领儿童与成人走入华北豹的栖息地和顺,进行科学考察和生态保护。
      和顺县是太行山脉里华北豹种源地,也是全省的养牛大县,这里最简单的放牧方式是把牛放入深山。然而,放出去的牛不乏被豹子咬死或吃掉。“过去,村民为了保护自家的牛不被豹子吃掉,经常会发生毒杀华北豹的情况。在猫盟等环保志愿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从猎杀者变成了保护者。”张燕芸说,如今的和顺,公路边及林中多处立着华北豹保护标牌,开辟了华北豹巡护路线,还建起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沿着华北豹的巡护路线,孩子们观察力惊人,发现了大量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有野猪、环颈雉、豹猫、华北豹、赤狐、狍子的脚印,还有野兔、黄鼬、猪獾等动物的粪便,甚至还有雉鸡美丽的羽毛和野猪拱地后的鼻子印,大家对此兴奋不已。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也立志要好好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张燕芸笑着说,通过实地考察,大家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自然教育就是让更多儿童与成人重拾与自然的联结,以公众参与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
      “华北豹是大型旗舰物种,它的存在代表着保存完整的华北山林生态系统,代表着蓝天、青山和碧水,代表着我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张燕芸说,自己与猫盟正在联合推动一个华北豹保护计划——“带豹回家”。华北豹的模式标本采自19世纪的北京,北京是它的家,但华北豹在北京已经消失12年。“‘带豹回家’不是要向北京空投豹子,而是希望通过长期努力,保护、修复现有的华北荒野,恢复其生物多样性,重新连通被割裂的生态廊道,让华北豹沿着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自然扩散,重新回到故乡北京,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立人与自然荒野的紧密联结。”
      现在,张燕芸与各地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基金会、生物学专家、环保志愿机构等共同合作,发起“山西野生动物守护计划”,涉及华北豹、褐马鸡、太行山猕猴、原麝、黑鹳、大鸨、苍鹭等多种野生动物的保护。
      400多种植物的种子、50多种动物的粪便、30多种动物脚印拓本……这些都是张燕芸收藏的“宝贝”,它们整齐地陈列在旷野童年的办公室里。她说:“通过这些种子、粪便、脚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体验、了解、亲近大自然。探索丰富多样的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长繁衍,认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植物、动物邻居朋友。也更加直观地看到在人类主导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们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对自然保护产生使命感,愿意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行动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08期

    • 第2021-09-30期

    • 第2021-09-29期

    • 第2021-09-28期

    • 第2021-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