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志

他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都活脱脱的

忻州小哥揉揉捏捏 用面塑讲述中国故事

  •   “这是面做的艺术品吗?”“这样的面塑作品能长期存放吗?”“这种面塑会不会干裂?”……国庆假日,忻州古城再度迎来客流高峰,熙熙攘攘的游客们漫步古城街巷,享受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位于忻州古城关帝庙北巷文创街的“面塑”店颇受游客关注,店外玻璃展台中陈设的精美绝伦的面塑作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店内摆着大小不一的“面人儿”形态逼真,令人惊叹。除了回答来客提问,店主卢佩宏始终沉浸在自己的面塑作品创作世界中,与店外喧闹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卢佩宏这样“痴迷”面塑,醉心于面塑创作已近15年。他有一个远大的梦想,要把自己手中的面塑“捏活了”,弘扬和传承中国面塑非遗文化,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学厨艺后“恋”上面塑
      黑旋风李逵手持一双开天板斧,髯眉皆张,眼珠儿瞪得溜圆;母夜叉孙二娘敞开胸脯,露出红纱主腰,手持一盘包子;花和尚鲁智深手持一把禅杖,颈挂及腰佛珠,腮挂一部络腮胡须,胸臂刺满了花绣……生活中,我们提到“面塑”,最容易想起的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百姓民俗活动中常见的“花馍馍”“面鱼”“面人儿”等,其以面团为基础,在民间艺人的巧手下揉捏成了各种造型,再配以大红大绿等色素,制作成精美的面塑作品,加以一些吉祥寓意的配饰,颇受群众喜爱和日常生活所应用。但如果到了忻州古城,在文创街面塑店见到了卢佩宏的面塑作品,您也许会更加惊叹面塑作品能够做得这么好、面塑非遗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记者见到后第一直觉就是:卢佩宏的面塑手艺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他的面塑人物几乎个个都是“活脱脱的”,面塑人物每一个背后都承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看似平平淡淡的卢佩宏也引发了观者的好奇。
      卢佩宏出生于忻州市忻府区卢野村一个农民家庭,今年41岁,家中兄妹3人,他排行老大。在其记忆中,家中从爷爷辈开始就有捏花馍、蒸花糕的习惯,卢佩宏打小就比较喜欢这些面塑作品。卢佩宏说:“母亲也做花糕,逢年过节,这家叫那家叫的,她都去帮忙做面塑,我有时也会跟着去看看。”这些民俗的底蕴在卢佩宏心中种下了种子。初中毕业后,卢佩宏先去学习厨艺,后来进饭店打工,主要是负责配菜。
      随着厨艺长进,卢佩宏去了稍微大点的饭店,跟随大厨做一些有讲究的菜品时,师傅常用萝卜等素材雕刻花儿,或是用白面捏个造型装饰菜品。卢佩宏接触了面塑造型,发现面塑造型的优点是时间长,可以二次使用,但是面塑的配料却极不好掌握,发霉开裂是常有的事儿,为此喜爱钻研的卢佩宏来劲了,就想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从此他逐渐潜心到这个手艺上来,并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面塑朋友。2007年,机缘巧合下,一位专业摆盘的外地师傅听说了这个喜欢面塑的上进小伙,就去和他交流,还给了他一个和面的简单配方,这下子卢佩宏恍然大悟,从此有了自己的心得,也真正走上了面塑研创之路,用朋友的话说:“卢佩宏恋上了面人。”
      醉心面塑创作
      卢佩宏身高近一米八,这么一个大小伙儿每天沉迷于面塑,走着站着喜欢玩一团面,这让卢佩宏的妈妈心里着急了,逮着机会就叨叨他说:“这么大后生了,学了厨艺不好好钻研,天天鼓捣上个面团能干啥,是能吃了还是能养家糊口了?小心连个媳妇也娶不下。”面对妈妈的担忧唠叨,卢佩宏依然执着于“玩”面塑中。之后媳妇娶下了,但是钻研面塑的劲儿可是没有减。用媳妇的话来说,只要他投入到面塑中去了就啥也不想,认真劲儿比大姑娘绣花还有耐心。卢佩宏真如朋友所说是“恋”上自己手中的面人了?面对记者的笑问,卢佩宏笑了:“中国面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内中真的是别有乾坤。我做的面塑作品以人物为主,比如说面塑材质如何做能让颜色更加接近人的皮肤色、怎么能将一个人塑造得形神皆备,这些内容越研究越深,越研究越有趣。”
      在近乎痴迷的状态下,卢佩宏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辛苦磨炼。日常中跟师傅学、和朋友们探讨、上网查阅资料研究;上班练下班练、送完娃娃上学挤出时间练、晚上睡不着爬起来练。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这样年复一年的研究,卢佩宏渐渐琢磨出了一些门道。卢佩宏说:“比如说面塑的材料方面,我有了一套自己的配比诀窍,解决了捏出来的面人变形、发霉、开裂等诸多问题。再比如说塑形、着色等,我都有很好的心得和提升。”卢佩宏有一个网名叫“大海”,在面塑界,“大海面塑”逐渐被许多同行熟知,甚至超过了卢佩宏本名的知名度,现在卢佩宏的面塑店内就悬挂着“大海面塑”牌子,他笑称自己一直在面塑“大海”里航进。
      2017年卢佩宏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当年山西省举办首届面塑花馍节,获悉消息后,卢佩宏带着面塑材料直奔省城。这是他钻研面塑捏面人以来第一次参加大比赛,他想在全省这个大舞台上看看自己究竟到了个啥水平。经过创作比赛,卢佩宏的作品名列前茅,其本人也获得“最佳创意奖”,这让卢佩宏感到信心满满。之后,卢佩宏又去成都参加了一个国际非遗节,获得“新时代手艺之星”的殊荣,卢佩宏感觉能凭借这份手艺养家糊口了。2018年,卢佩宏辞去饭店的工作,决定专业从事面塑。他把全家的生计都寄托在面塑这个非遗文化项目研创上。
      想把面塑文化推向全世界
      2019年,卢佩宏再次迎来机遇。忻州政府部门扶持非遗文化项目,卢佩宏被忻州古城邀请在古城文创街专门开设了一个面塑店,这使得卢佩宏如鱼得水。卢佩宏说:“来到古城后,知道我的人更多了,销售的产品更多了,也激励着我把这项非遗文化更加深挖细学下来。”
      面塑店内,中间设置了一个陈列台兼工作台,上面除了摆放着细致的面塑人物外,就是剪子、梳子、刀具等面塑工具,卢佩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舞台,一面向游客展示面塑非遗文化,一面醉心在自己的创作中,忻州名人傅山、元好问、美女貂蝉等一大批忻州元素的面塑作品带着故事,“活脱脱”面世了。行内人士说,卢佩宏的面塑作品来自于他的骨子中,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就会按照他的思想带着故事创作而“生”。卢佩宏说:“我现存最好的面塑人物作品是《水浒》的108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非常精美。”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足不出户的卢佩宏有了充足的时间,他反复研读《水浒》作品,细细感悟每个人物的言行神态,并将自己心中琢磨多年的人物特色精雕细琢。或膀阔腰圆、或唇红齿白、或洒脱奔放……最后经过了半年多的足不出户,这108位好汉,带着故事,带着个性,带着时代特征鲜活活地问世了,受到了所有观者的惊叹和赞许。
      通过对108将的塑造,卢佩宏的技艺得到极大提高,他早已将传统的面塑文化技艺与美学元素、现代元素、自我感觉等所有的元素都融合在了一起,推出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卢佩宏说:“我的作品讲究顺势而为,比方说作品中会有一些夸张的S形造型,这在一般的面塑中不常见。再比如说颜色搭配上,我采用的是美术中的高级灰,不是大红大绿了,这样更贴近时代生活。”卢佩宏给自己的作品特点评价为:经典、儒雅,他说和以前的东西感觉不一样,他追求的是美感,让人看后很舒服。事实上,卢佩宏的作品也确实逐渐被客户喜爱,许多游客纷纷找他定制作品。
      相对于销售产品而言,卢佩宏更希望做到的是弘扬和传承面塑文化。卢佩宏说:“来了古城后发现许多游客不了解中国面塑文化,其实中国面塑非遗文化非常博大精深,非常了不起,我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非遗文化技艺。”在卢佩宏的认知中,面塑作品体现出来的温润细腻等特点非常鲜明,面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为此醉心于自己的面塑技艺中时,他也成为弘扬、传承面塑文化的倡导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还组织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到店里了解面塑文化知识,动手参与面塑制作等。如果你到店里向他了解面塑技艺,他定会热情地向你宣传介绍。
      近来,卢佩宏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创作作品基本都是成套进行,一件作品就是一个故事,一套作品就是一个故事链。卢佩宏有一个大的梦想,他要用自己手中的面塑非遗文化作品,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卢佩宏说:“国内有些人推崇国外的艺术,我就想把我们自己的面塑文化和技艺推向全国,甚至推向世界,让我们自己的面塑作品讲述我们老百姓的故事,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也许这正是来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大国工匠精神再现。

    山西晚报记者 郭小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21期

    • 第2021-10-20期

    • 第2021-10-19期

    • 第2021-10-18期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