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育

参观红色军工 追寻支前故事

山西晚报小记者重温红色记忆

  •   参观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当一次小小礼炮兵;走入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了解那些令人无比震撼的支前故事……10月30日,正值周末,秋阳和煦,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的孩子们开启红色文化之旅,了解山西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
      A 参观军工展览了解山西兵工发展史
      早上8时30分,40名山西晚报小记者乘坐大巴来到了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经过严格的防疫检查后,小记者们整装待发,统一佩戴“我爱你中国”红色口罩,手拿五星红旗,在讲解员何老师的带领下正式开启研学之旅。
      这是一个由旧厂区改建而成、充满红色记忆的文化产业园。园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胜利街旁,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工业遗产,是山西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是近代中国火炮的发祥地,是山西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共和国礼炮的故乡”,是国内唯一厂址未变、军工制造性质未变的百年军工企业。
      跟随何老师的脚步,小记者们第一站来到了厂长办公室。从何老师的讲解中,小记者们了解到办公室所在的建筑,是一名法国留学生设计的,如今仍保留了100年前的风貌。西式的外观,中式的火炕,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让小记者称奇。在办公室中,小记者们还看到一个秘密通道,这个通道直接通向现在太原晋商博物院内的梅山钟楼。小记者们连连惊叹,原来只在电影画面看到的密道是真实存在的。
      接下来的探寻更是让小记者们眼界大开,必须四把钥匙才能开启的保险柜,带有自动化功能、可以自动出纸的油墨机……了解到百年前的山西可以自给自足,不仅能从事钢、机器、洋灰、发电、机车车辆、皮革、毛纺织、棉纺织、煤炭、卷烟、火柴、纸、耐火砖、酸碱等26大类产品的生产,而且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大炮、轻重机枪、枪炮弹等各种军火的制造,粮食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原来我们山西以前这么厉害啊!”“作为山西人我十分骄傲!”小记者们赞叹道。
      第二站,小记者们来到晋造工坊,了解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看到馆内20000多件遗存的工业实物,有机器设备、武器装备以及各式各样的刀具、量具、夹具、磨具、辅具等,也有一些工业设备的设计图纸、报纸、杂志、历史照片、书籍资料等。这里有许多国家可移动文物,包括一些耐火砖、特殊工具等。此外,各式各样的铣床、车床、铡床等,分门别类,非常齐全,诉说着太原兵工制造业的过往。
      孩子们的视线被一台庞大的机床所吸引,据介绍,这是法国索玛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来复线机床,属国家可移动文物,于2000年停用,是晋造工坊的“镇馆之宝”。这台设备加工制造的火炮,曾在著名的大同保卫战、忻口战役、太原会战等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也是全世界仅有的一台。让小记者们移不开目光的还有工坊里的大炮,都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大炮,何老师告诉小记者,以前制造大炮很多零件都是工人手工打磨,兵工厂工人手艺必须精准到0.03毫米,不能出现丝毫误差。比如像拉长线的机器,线拉得不一样,子弹出来的速度也不一样……参观中,老一辈匠人的精神让小记者们无比佩服。
      在工人运动纪念馆里,小记者们了解着太原战役的相关历史,看着当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遗迹,如徽章、报纸、服饰等,了解到了太原兵工厂工人们的生平事迹和山西工人运动的相关历史。在这里,小记者们看到了种类齐全的晋造的枪械,有的甚至匹敌原装进口,例如晋造六五步枪加长枪管仿日三八式所制,但射程远其两倍。对军事感兴趣的小记者们围着何老师,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充分运用了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而面对何老师的提问,小记者们对答如流。何老师连连称赞:“山西晚报小记者的知识储备真是太丰富了,带过这么多参观的学生团体,这样的团队让我叹服!”
      
    B 现代火炮展览馆体验礼炮手
      走进北方机械制造公司展览馆,小记者们看到了现代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兵器。这里展出的多是实物军品。中国第六代08式奥运迎宾礼炮映入了小记者们的眼帘,一名小记者在礼炮跟前驻足流连,兴奋地说:“我是08年出生,这门礼炮和我同年!”
      和平年代里,相对用于战争的各种火炮,更多性能的炮被研发,在展馆里一一呈现在小记者们面前,像国庆大典使用的迎宾礼炮,还有用于灭火的灭火炮,沁源森林大火、五台山森林大火、榆社森林大火等都用到了灭火炮。小记者们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着记录,“我真是太喜欢这些军事武器了,看到这些炮我更觉得我们的祖国太强大了,山西造出这样的武器,作为山西人我也特别地自豪。”
      体验礼炮手环节是小记者们期待已久的,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礼炮,现在就在眼前,小记者们抑制不住地兴奋。在主教练刘教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三人一组,列队听令。刘教官首先详细讲了一炮手、二炮手、三炮手的职责,接着为小记者们做了规范的示范动作,在进行了简短的训练之后,正式开始体验小小礼炮手。听令跑步向前,一炮手开栓,三炮手递弹,二炮手装弹,一炮手退弹,看似很简单的动作,真上场体验的时候却发现并没那么容易。面对着真枪实弹,有些力气小的小记者,“开栓”环节都要把整个身体的力量压下去才能完成,礼炮弹的重量也让作为三炮手的小记者连称不易,听到介绍说各种庆典仪式上负责礼炮的战士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要在3秒内完成,每一回合训练都需要循环往复,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可想而知背后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和努力,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感同身受他们的不易。
      最后大家集合在会议厅,观看国防研学纪录片。何老师对当天上午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内容给小记者们提出一些问题,加深了小记者们对当天内容的印象。小记者们还额外了解了一些知识点,比如礼炮里面其实填充的是真空,这样可以提高使用率,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比如开国大典上54门一代礼炮齐鸣是有战士站在天安门前的大桌子上挥舞旗帜发出信号等。
      带着满满的收获,小记者们结束了上午的行程,小记者们带着园区特制的礼炮拼装模型奔赴下一站。
      
    C 重走支前小路 追寻先辈足迹
      “一座屹立在烽火硝烟中的小山村,一场惊心动魄、彪炳史册的太原解放战役,一首可歌可泣、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支前战歌……”研学途中,老师的讲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经过40分钟的车程,小记者们来到了太原市阳曲县店子底村。店子底村是解放太原战役中知名的支前模范村,位于牛驼寨的正背后,是通往太原东山和牛驼寨的必经之路。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群众基础好,因而被作为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
      午餐过后,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向革命前辈曾走过的支前小路进发。伴随着雄壮的音乐,小记者们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向前进。这条名为“支前路”的小路长达2.3公里,在解放太原战役期间,是运送战争物资的重要通道。这条路沿山体盘旋而上,虽不陡峭,但爬起来却十分耗费体力,走了10多分钟,小记者们已是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有同学感到体力有些不支,停下来歇歇脚、拭拭汗继续向前,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下终于到达山顶。一位小记者说道:“今天我深受感动,在电影《长津湖》中看到志愿军战士们穿着薄衣,吃着硌牙的冻土豆,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只是心里知道艰苦,今天我们吃饱了饭,天气暖和,才爬了一个山头就累得气喘吁吁,真实体会到了他们是有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坚持下去。”
      走过崎岖不平的支前路,小记者们重返教育基地,在红色讲堂会议室里,小记者们观看了当年的支前影片,村民们爱党拥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支前精神打动了在场的小记者们,一个个令人无比震撼的支前故事,汇集成了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记忆。解放太原全村百姓全力支前,村民们拆掉自家的门板,捐出自家的粮食,拿出自家的老棉被,送自家的儿子上战场,战争中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小记者。
      此外,在支前纪念馆,通过馆内珍藏的解放太原战役中阳曲县人民支前的3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和100余件革命文物,小记者们了解到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的革命历史。
      对于山西晚报小记者来说,此次研学并不是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孩子们通过实地探访,了解红色文化,了解家乡历史,感受浓浓军民情,感受祖国的强大。经历即教育,体验即成长。在艰苦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志士用智慧、勇气、鲜血凝炼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而红色研学就是用一种美好的方式使孩子们实现了精神上的新生。
      

    本版采写、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01期

    • 第2021-10-29期

    • 第2021-10-28期

    • 第2021-10-27期

    • 第2021-10-26期

    • 第2021-10-25期

    • 第2021-10-22期

    • 第2021-10-21期

    • 第2021-10-20期

    • 第2021-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