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21儿童科幻大会在重庆举办,首届和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同时揭晓。山西籍作家李晓虎的作品《狼背上的女孩》获得了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原创儿童科幻图书专项奖”。
“少儿科幻星云奖”脱胎于2010年创办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在2019年成为一个独立奖项。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儿童科幻作家队伍已发展到数十人,每年出版原创中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上百部。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主席、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说,“少儿时代读过的科学幻想不会像童话那样消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真切,与童话和其它的幻想文学相比,科幻小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小读者的未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李晓虎就是那个少儿时代看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从而对其人生产生影响的少年。几年前开始涉足儿童文学的他,对科幻题材屡有探索,而第一次写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便获得了“少儿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狼背上的女孩》讲述了在一颗具有神奇能量的星球上,小女孩索菲亚为给父亲治病而收集星球能量,意外引发天狼族和天神族之间战争的故事。索菲亚在寻找走失的父亲和陪伴受外力控制的小天狼莱特的过程中,展现了爱与坚持的力量。目前作品正在出版筹备之中。
李晓虎,80后,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后在北京工作,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大量小说、文学评论和随笔类文字,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小说何以艰难》。近年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校园文学》《科幻世界·少年版》等刊发表儿童小说多篇,出版有儿童故事集《老爸是台故事机》、长篇儿童小说《逐马少年》等。
现在的李晓虎最属意给小孩子写东西,他说:“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有一天他不需要我再给他讲故事或不爱听我的故事了,我相信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万万没想到我也加入到了科幻创作队伍中
山西晚报:近几年一直在创作儿童文学,这回写起了科幻,创作初衷是什么?
李晓虎:我一直是个科幻迷。有了孩子后,我开始儿童文学的创作,在给我的孩子写第一本书《老爸是台故事机》里,其实既有童话,也有科幻的内容。写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有了一系列的想法,有的写出来成了童话,有的科幻色彩就浓一些。《狼背上的女孩》是我写长篇儿童科幻小说的第一次尝试。
山西晚报:喜欢“科幻”很久了?
李晓虎: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后来看《星球大战》和《回到未来》这样的科幻电影,逐渐入迷。十年前,我初读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非常吃惊于从娘子关竟然走出了世界品质的文学作品,而这部作品还属于当时的小众类型“科幻”。激动之余,我在报纸上撰文,呼吁国内的主流文学杂志和文学奖项向更多类型的小说作品开放,以发现更多高品质的非主流文学作品。当时我万万没有想到,十年后,我竟然也加入到了日渐壮大的科幻创作队伍当中,并有机会与众多重量级的科幻作家坐到一起,共襄中国科幻的盛事。
山西晚报:入选并获得少儿科幻星云奖中的奖项是什么心情?
李晓虎:我作为一个少儿科幻文学领域的新人,能够忝列获奖作者之中,并参加这样的盛会,除了获奖的喜悦,更多的感慨和振奋则来自于本次大会所体现的少儿科幻的蓬勃发展之势。当然,这种趋势的出现自然是以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背景的,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促成趋势的原因,又与这种趋势的表现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山西晚报: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李晓虎:首先是少儿科幻文学有热心而专业的推动者。少儿科幻星云奖脱胎于华语科幻星云奖。华语科幻星云奖设立于2010年,其创始人为科普科幻作家及活动家董仁威、《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等在科幻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他们凭借在科幻文学领域的成就、优势和影响力,汇聚起各种资源,搭建科幻文学创作、发表、出版平台,组织科幻文学活动,开展科幻文学理论研究,推动科幻文学日渐繁荣。
山西晚报: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设立发现和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幻作家。
李晓虎:是啊,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知名度,同时也带动了作者群和读者群的壮大。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科幻文学大家都曾获得该奖。从第四届至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专设了少儿科幻奖项,推出了马传思、超侠、陆杨等新生代少儿科幻创作者,以及一批优秀少儿科幻作品。
山西晚报:华语科幻星云奖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李晓虎:影响太大了。虽然我一直喜欢看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但在科幻写作方面却是个门外汉。转型儿童文学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而参加少儿科幻星云奖的活动,则让我对少儿科幻的现状和趋势有了更多的了解,既获得了继续创作的信心,也从少儿科幻作家和编辑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山西晚报:最初转型儿童文学创作,是因为自己做了父亲。如今获了奖,对儿童文学、少儿科幻的坚持还是因为你的孩子吗?
李晓虎: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有一天他不需要我再给他讲故事或不爱听我的故事了,我相信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他们的拳拳之心让少儿科幻走到今天并影响日盛
山西晚报:少儿科幻星云奖成为独立奖项也就两年时间,这个奖项今后将怎样运作?
李晓虎:因疫情原因,首届和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一并在今年的儿童科幻大会上颁发。会上成立了由董仁威、马传思等发起的国际少儿科幻星云联合会,该会将主办今后的少儿科幻星云奖,开展少儿科幻文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在推动少儿科幻文艺作品的版权交易和产业化方面作出努力。联合会创始会员由科幻作家、编辑出版业者和科幻产业开发人士组成,共250余位。此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增加了少儿科幻作品的奖项份额,今年中国科幻银河奖增设了少儿专项奖,大连出版社主办的“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也成为推动少儿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少儿科幻文学的助推力更加强劲。
山西晚报:“科幻人”在一起发力,为了推动多元化的儿童科幻创作。
李晓虎:是啊,几代“科幻人”都在努力。这次儿童科幻大会,最让我感佩的是作为大会总策划、总负责人的董仁威老先生,他以年届八旬的高龄,忙前忙后,不辞辛苦,特别是对后辈新人的提携不遗余力。本来少儿科幻星云奖是对已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进行评奖,我并没有作品入围,后来组委会增设原创作品专项奖,我才得到继续参评的机会。当我把作品发到指定邮箱不久,有人给我回过信来,看落款竟然是组委会执行主席董仁威,心中又是吃惊又是激动。更让我感动的是,董老先生亲自帮我和其他作者联系出版社,为我们的作品寻找出版机会。其对少儿科幻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可能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华语科幻星云奖和少儿科幻星云奖才得到各界支持,坚持走到今天并影响日盛。
山西晚报:促成当下少儿科幻蓬勃发展之势的因素,除了有像董仁威老先生这样的推动者外,还有哪方面的原因?
李晓虎:作家们,少儿科幻文学领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少儿科幻文学的作者,有的长期致力于此,如杨鹏、马传思、超侠、陆杨、彭绪洛,其中杨鹏创作的系列科幻作品《校园三剑客》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作品;有的本是成人科幻作者或研究者,但刘慈欣、王晋康均有可归入少儿科幻的作品,吴岩的《中国轨道号》刚刚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有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涉足了科幻领域,如汪玥含、秦萤亮、廖小琴等。这些作家中,有的专业创作,有的则业余执笔,有相当一部分像我一样,是因为给自家孩子讲故事才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也算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
山西晚报:你数出来的作家挺多,但相比整个图书市场,从事少儿科幻文学创作的人还是太少了,对吗?
李晓虎:对啊,目前国内从事少儿科幻文学创作的作家仍然很少。本次儿童科幻大会虽然集聚了几乎全部少儿科幻作家,也不过数十人;加上兼顾成人科幻和少儿科幻的作家,也不过百十人。
山西晚报:你觉得少儿科幻星云奖的设置能为这样的局面作出什么贡献?
李晓虎:少儿科幻星云奖对少儿科幻创作的奖掖与探索,肯定可以持续推动少儿科幻作家队伍更加壮大和专业。不得不说,不管是星云奖的组织者还是活动参加者,他们都是认真的,既以本次大会上设置的论坛主题为例,鉴于少儿科幻的提法与分类比较混乱,论坛特意讨论了少儿科幻的命名、分类法及各类型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以增强针对性,分类发力。在主旨发言阶段,董仁威先生倡议,面对国际可依其叫法称“儿童科幻”,在国内仍然统称少儿科幻。这次的“儿童科幻大会”与“少儿科幻星云奖”在名称上的区别,就体现了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强调科幻的中国特色更深层次地体现中国风
山西晚报:科幻文学作品具有可多元开发的先天优势,多年来国外科幻大片的引进培养起了强大的国内科幻市场,我国的少儿科幻文学也可以走这条路吗?
李晓虎:我国少儿科幻文学的产业化之路已经开启,加上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催生了科幻文学多元转化和传播的形式,《三体》和《流浪地球》掀起了国内科幻热潮,中国的科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还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科幻产业化给予政策支持。据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介绍,今年上半年科幻产业产值已达362.92亿元,总产值有望超过去年。其中科幻阅读产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2%;科幻影片的票房为38.72亿元。
董仁威在大会上提出,中国少儿科幻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少儿科幻文学的范畴,衍生出诸如科幻漫画、科幻动画、科幻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只有同时重视少儿科幻文学与少儿科幻艺术的发展,才能形成少儿科幻的全产业链,促进少儿科幻产业的发展。出版人李满意也提出了少儿科幻作品可分为文字类、漫画类、音视频类的分类法。其间成立的国际儿童科幻星云联合会,即囊括了诸多从事少儿科幻产业开发的人士。近观此次儿童科幻大会,已可见少儿科幻全产业链开发的端倪。正如董仁威先生所言,在多方社会力量推动下,少儿科幻正成为当下文学艺术创作及产业孵化领域的风口。
我以为,无论是科幻文学的创作者、推动者,还是产业开发者,他们都是少年儿童的拓梦人,都将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自身的贡献。
山西晚报:中国少儿科幻也应该有中国特色。
李晓虎:此次儿童科幻大会就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强调了科幻的中国特色,其主题即为“儿童科幻中国风”。同期举办的华语科幻星云嘉年华也以“新科幻·出东方——科幻中国风”为主题。这既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使然,也是中国科幻界人士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表现。在会上,科幻作家梁清散即发布了以晚清为背景的科幻新作。稍早,宝树曾主编一部题为《科幻中的中国历史》的科幻小说集,以科幻的眼光重新观察逝去的时代。
山西晚报:你想过创作以中国风为主题的儿童科幻作品吗?
李晓虎:我个人的历史科幻阅读始于钱莉芳以韩信为主角的《天意》,也曾发表过探索融合中华文化传统的短篇科幻作品《放孔明灯的夜晚》和《给杜甫一匹AI马》。当然,科幻中国风不仅仅是呈现中国的地域特色、历史人物、风俗习惯这么简单,正如科幻作家王侃瑜所说:“更深层次地把中国的时空观、宇宙观、自然观和西方的科幻命题相结合,造就了‘中国风’科幻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哲学内涵。这种尝试更加丰富和多元,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看到科幻从业者中的山西面孔我产生了一种归宿感
山西晚报:你怎么看山西的科幻文学?
李晓虎:科幻的视野是面向整个宇宙的,但正如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体现了作家潜意识里的安土重迁思维一样,看到科幻从业者中的山西面孔,我依然难免欣喜,甚至可以说产生了一种归宿感。刘慈欣自不必说。山西籍的科幻作家中,张冉和灰狐都曾获得过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张冉还任职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院长,立足山西推动科幻产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小酷哥哥(安鹏辉)是童话作家,也是儿童阅读推广人,这次跟我获得了同一个奖项。太原师范学院的崔昕平教授是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在少儿科幻研究方面十分深入,是国内多项儿童文学大奖的评委,也是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委员。今年,在太原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太原师范学院设立了“崔昕平儿童文学名家工作室”,以本地域为立足点,创作、研究、阅读三轨并进,深入开展地域儿童文学的创作培育、学术建基与阅读指导。出版方面,希望出版社的赵晓旭是科幻文学界的资深编辑,曾获第三、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编辑奖,是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副秘书长。
山西晚报:山西科幻文学也是欣欣向荣。
李晓虎:整体上看,山西科幻从业者在结构上相对较全,然而憾在人少。2013年,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太原举办,少儿科幻奖项就是从此发端。我想,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崛起,在国内、省内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科幻、山西科幻,尤其是少儿科幻事业,一定会水涨船高、蒸蒸日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上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