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
深耕三十五年,俯首三晋大地久久为功;踏遍八十三县,创新蘑菇种植脱贫助农。
讲桌搬到大棚,知识带动生产,为中国现代食用菌产业开路。
教授变身菇农,科技下乡扶贫,助兴乡村经济,丹心彪炳青史。
人物名片
常明昌,男,57岁,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专业奠基人”“山西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
重温感动
让小蘑菇带动更多农民富起来
常明昌在山西省8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选育优良品种300多个,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冬虫夏草等,实现经济效益36亿元以上。
从1992年起,常明昌开始探索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创建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常明昌团队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庭院式栽培生产技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在常明昌的指导下,安泽县陆续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两年时间,安泽县增收40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常明昌,邀请他指导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
“山西的地形,东面是太行山脉,西面是吕梁山,中间还有不少大小河流纵贯,独特的冷凉干燥气候,适合发展优质菌菇。”这些年,常明昌带领团队在山西83个县开展食用菌技术服务。
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办起了山西省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并逐步建立起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科研成果跃出纸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2000年至今,常明昌带领团队在吕梁、大同、临汾等7市大面积推广食用菌栽培,帮扶了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帮助40多个贫困县致富增收;帮助31家企业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6家年产值过亿。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由2009年的9万吨发展到2018年的36万吨,产值翻了5倍。
说起蘑菇产业的发展,常明昌充满信心,“我不怕苦,就是想实实在在做一些事,让小蘑菇带动更多农民富起来。”
近几年,常明昌带领团队先后开展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并带动3万多户农民脱贫,还开设了免费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常明昌带领的山西农大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由11个人组成,包括5个教授、4个副教授、2个讲师,其中8个是博士,另外还带了42个研究生。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走上了创业和扶贫的道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作用。
如今,在常明昌团队的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食用菌行业科技扶贫带头人”“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记者对话
希望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山西晚报记者:常教授,首先祝贺您获得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称号,对于这样的一个荣誉,您有什么感想?
常明昌:这次我能够当选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感到十分地荣幸和无比地激动。我在此非常感谢山西省文明办、山西晚报、山西农业大学、各位评审专家、亲朋好友以及团队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感谢大家的点赞投票。获此殊荣,对我既是激励更是鞭策,我将继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晚报记者:从2020年我们对您进行采访以来,您和团队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继续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又获得了一些荣誉,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常明昌:是啊,我和我的团队一直都在持续做着专业方面的很多工作。2020年3月份,我率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2020年我率团队不计报酬24趟赶赴吕梁市中阳县,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新模式,打造了年产菌袋1600万袋、我省最大的黑木耳基地,并于2020年8月8日至10日,成功举办了全国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我们团队推广的香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临县、交口、万荣、广灵和高平形成了5个产值过亿的基地市县。2020年10月17日,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11月25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并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教诲。
今年4月份,我荣获了“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4月20日,我们与神农科技集团合作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食用菌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同时成立了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和山西省食用菌研究院,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5月20日,吕梁市委市政府授予我们“奉献吕梁、服务六新”优秀团队称号,表彰我们为吕梁食用菌产业所做的贡献;5月28日至30日,我当选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并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6月2日,为助推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我和团队与神农科技集团合作,历经半年完成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园区规划;7月18日至20日,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和徐广国部长的亲自指导下,在中阳县成功举办了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中阳县木耳生产5000万袋,实现产值2.25亿元,已成为华北最大的木耳生产基地;山西最近雨灾之后,我作为首席专家,率我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们赴全省各地开展“减灾减损、抢收抢种”工作,先后赴运城、临汾、吕梁、长治等9个市17个县进行食用菌技术服务。
山西晚报记者: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设想?
常明昌:我将率领团队继续做好省农业农村厅目前开展的“双减双抢”工作。其次,抓紧冬季食用菌技术培训、标准制定、品种选育,为明年春季生产打好基础。最后,我将久久为功,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学生茁壮的成长和农民丰收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我将不忘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一如既往,率领团队,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亲友评价
他是一个有“三农”情怀的人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程刚:虽然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等众多荣誉和光环,但常明昌教授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和使命,36年坚持不懈奋战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奋战在科技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作为学院的领导,我为学院有这样的好老师点赞,我也会号召全体教职工学习常老师的精神,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孟俊龙:常老师是一位非常执着的人,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不管有多难都会坚持做下去。36年来他为食用菌行业培养出一批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本土人才。多年来他坚持科技扶贫和成果转化,奋战在我省吕梁山、太行山,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仅2020年他不计报酬赴吕梁中阳县木耳基地24趟,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谁有困难都会帮忙,让大家倍感温暖。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常明昌妻子程红艳:“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市场、不断科技创新,这样的技术才会充满活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才会体现我们的价值”,这是我爱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也是这样做的,科技扶贫路一走就是36年。他是一个有恒心、能吃苦、有“三农”情怀的人,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中,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去年8月9日儿子结婚,他都顾不上参加,在中阳县参加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大会。从去年4月2日至今他率领团队去中阳县木耳基地33趟,建成了华北最大的木耳基地。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后我会继续做他的坚强后盾。
山西晚报记者 张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