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艺文

《南征北战》:一场思想教育工作的典型性胜利

  再次观看《南征北战》,已经是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观影的十多年之后。
  十余年后,再以一个更成熟的身份重新审视这部1952年上映,由成荫和汤晓丹联合执导的影片,我体会到的除了是解放战争中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之外,更是中国共产党一场思想教育工作的典型性胜利。
  电影改编自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华东战场的两场胜仗——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
  1947年年初,解放军华东部队在苏北地区七战七捷之后,进行战略性转移,冯喆老师扮演的一营高营长率领部队北撤至山东境内的桃村集结待命。部分老乡甚至战士本身都不理解,明明打了胜仗为什么却要后撤。高营长和女民兵赵村长在做好战士百姓的思想工作后,严格贯彻上级指示,阻击追击的敌人六个昼夜。在得知主力部队将敌军李军长的五六万部队围困在凤凰山后,又奉命马不停蹄地五天急行军450多里,赶在敌人前到达摩天岭阵地,成功阻击了敌军张军长的增援计划。在凤凰山敌军被我军全歼后,高营长又率领部队不断袭扰准备撤退的敌军,同时赵村长也率领民兵战士成功粉碎了敌人炸垮水坝的阴谋,多方协力下,解放军战士成功围歼敌七十四军所部,生擒敌军张军长,取得了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又一标志性胜利。
  如果以现代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来看,《南征北战》可能是一部不太成熟的作品,无论是对我们的战士还是群众的刻画,都存在着脸谱化的问题,但在了解到当年的拍摄背景后,就能知道这其实就是完全写实的艺术表现。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时任副总参谋长、曾指挥过两场战役的粟裕大将亲自为剧组讲解战场态势和战斗情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影片贴近历史真实,担任过华野司令员的陈毅元帅也直接参加了剧本讨论,指导影片的创作。不光拍摄道具很多都是战争时期留下来实打实的武器装备,就连演员也有很多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下刚退下来疗养的部队战士中选拔出来的。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扮演国军的群演战士非常不满意自己在剧中的身份,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怎么能扮演坏人。最后导演决定,所有群演进行轮班,一天扮演共军、一天扮演国军,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秉持着这种写实精神,在万分艰苦的拍摄条件下,在意外牺牲了六名战士的情况下,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在重温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军战士和老百姓对待战略性撤退这一战术心态的转变。电影的开篇,解放军在向北转移,部分战士出现了思想波动,连长也有情绪,觉得队伍不好带。但高营长在参加完作战会议,了解了总部战略意图后,坚定地相信上级的信念。他一方面督促连长执行命令,加强对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住战士的情绪,另一方面让赵村长多做群众工作,让群众也理解中央的统一部署,减少群众言语对战士心态的影响。简简单单的几个细节勾画,就道出了解放军的制胜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战场双方难免出现士气低落、信念松动的不利情况,对比国民党部队高官在指挥部边喝洋酒、边抽雪茄,口中却尽是些“命令三〇三,强占摩天岭”“再坚持最后五分钟”冰冷且无意义的话语,我军各级指战员在每次战役前既有引导战士们理解上级战略思想,进而上升为军民团结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就一定会拿下最终的胜利这样高屋建瓴的“阳春白雪”,更有亲赴阵地、深入一线鼓励动员战士“保卫家乡老百姓的庄稼地”这样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正是两军这种高下立判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比,才会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解放战争中又一场关键性的胜利。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要继续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传家宝”,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磅礴力量。

李宗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17期

  • 第2021-11-16期

  • 第2021-11-15期

  • 第2021-11-12期

  • 第2021-11-11期

  • 第2021-11-10期

  • 第2021-11-09期

  • 第2021-11-08期

  • 第2021-11-05期

  • 第2021-1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