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史念海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一代宗师”。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七大古都”,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本书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于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发展重要性的大师之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富丽堂皇。中华民族仍能吸取外来文化,撷取其中优点,增强固有文化的内容,不断发扬光大,愈益灿烂光辉。这在都城的发展演变中也是不时可以见到的。
论都城的吸取外来文化,当始于汉武帝时的长安。武帝之时,汉朝国势已臻强盛,版图开拓,超迈前代。不仅匈奴畏威,不敢轻易南下牧马,就是西域各国也都有信使往还。而西域各国凭借其富庶的绿洲和广阔的草原,物产丰饶,尤多新奇品种,为中原所未有。西域诸种物产中,以葡萄颇负盛名,这时始为汉朝所知悉。民间传说,乃是张骞由西域携归的。虽为传说,差为近实。汉武帝因之在长安建葡萄宫。在汉时诸宫殿中,葡萄宫是一座重要的宫殿,哀帝时,匈奴单于来朝,就暂住在葡萄宫中。葡萄宫在上林苑西,近在长安城外。西域所产的马匹较之葡萄更为有名,尤以大宛所产的最为名贵,汉人称之为天马,以别于乌孙的西极马。汉朝为了要取得这种马匹,还引发了和大宛之间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汉军取得了胜利。大宛马因而也传到了长安。当时长安城内城外皆有养马的厩。大宛马嗜食苜蓿,为了豢养大宛马,就在离宫别馆旁边多种葡萄、苜蓿。葡萄、苜蓿因而就成了长安风景的点缀。
班固撰《西都赋》,说到长安的奇珍,曾经提到:“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长安诸宫殿中有称为奇华殿的,就是收藏来自海外的异物的殿庭。这里所说的九真在今越南南部,大宛在今中亚细亚,黄支在今印度东南,条支则在今伊拉克,故班固赋中就说到要逾昆仑和越巨海。从西汉时始有这样一些奇珍,都城就更为丰富多彩,以后统一王朝的都城也都做到了这一点。这在现在说来并非难得事物,但在以往的岁月中却是不易获致的。
随着域外物产的输入和交往的频繁,各国使节和商贾也就相继随来。西汉时,长安城中有一条槀街,是所谓“蛮夷邸”的所在地。以后的都城中这样的设施是会因时而有所增多的。北魏都城洛阳也有所谓四夷馆。永桥以南,圆丘以北,伊洛之间,夹道都有设置。因为“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四夷馆的设置也就是不可或缺的了。由于这些人“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闾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柳垂庭”。这万有余家的外侨,就不能说对于文化的交流没有影响。从此以后各个王朝的都城中,外侨都是络绎不绝,相率留居,不欲遽去。直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北京城内东交民巷犹为外国使馆的所在地。
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都城的景观,自汉武帝肇其端倪,后来就陆续踵行。还在北魏于洛阳设置所谓“四夷馆”之前,东汉明帝就已在洛阳城处建立了白马寺。据说,明帝梦见金人,身有日光,以问群臣,有人说是天竺的佛祖。明帝因发使前往天竺,写致经像。使者以白马负经归来,佛僧摄摩腾也随同莅至,因而建立了这座寺院。这座白马寺历魏晋至于北魏,还依然存在。据说,原来寺上的经函,还一直保存到北魏分成东西之后。北魏孝文帝倾心汉化,洛阳城内的胡氛因之逐渐消沉。
佛教自东汉时起传入中国后,由于信徒日增,陆续都在发展,就以都城洛阳来说,迄东汉一代,虽仍只白马一寺,经过二百多年,到了晋怀帝时,洛阳的佛寺已增加到四十二所。北魏太武帝时曾经大毁佛法,即沙门所谓三武一宗之祸之一。过了这一关后,不仅有所恢复,而且又大为发展。到了孝文帝初年,平城的佛寺新旧且百所,其间有的制作精妙,见誉人口。由平城迁都到洛阳,佛寺的建筑就愈益繁多。南朝佞佛的帝王公侯不少,并非只有梁武帝一人,因而建康城中的佛寺陆续兴建,据说竟多达七百余所。唐代诗人杜牧诗中有句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能是指南朝末叶而言。
随着域外文化的传入,音乐也传到内地来了。《新唐书·礼乐志》说:“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乐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所谓十部乐是沿用隋炀帝的九部乐。唐初平定高昌,尽收其乐,令自成一部,又别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合起来共是十部。这十部乐中,也只有清乐出自中土,与他乐不同。
与域外音乐先后传入中土的尚有百戏和球术。汉始通西域时,安息国即曾献过眩人,都卢国亦曾献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诸戏。中土本已有角抵,这些来自域外的百戏和角抵相配合,也算是相得益彰。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间的精华,并且适合于我国的国情,首先是在相应的都城反映出来,因而都城中的文化就更显得丰富多彩,为当时后世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