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 11月25日,我省第20批援喀麦隆、第23批援多哥医疗队所有回国队员在省城欢聚一堂,共同回顾总结过去一年多在当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大家守望相助、团结战斗的特殊经历。
的确,对于上述两批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们而言,此次援非和此前队员们的经历有些不同。2020年3月,他们在受援国医院开展工作仅3个月,就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原本为期一年的援助任务也因疫情影响,不得不又延长了半年,直到今年5月才陆续归国。
然而,在思想观念落后、防疫物资不足、设施设备短缺、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队员们迅速调整心态,投入“战斗”。大家学习防控知识,制订防控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开展应急演练,储备防护物资,“云端”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指导受援医院、中资机构、华人华侨抗击疫情……欣慰的是,医疗队员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同时实现了所有队员的零感染,还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医院和患者的肯定。
“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12月底,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形下,我们的工作量与过去同期相比不降反增。日均门诊量102人次,日均手术量1.86人次,分别比过去同期增长17.41%和12.87%。抢救人数、接生人数、麻醉人数等均有明显增长。特别是在对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的服务上,比上年同期增加2633人次,增长了30.26%。”总结会现场,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安步月介绍说。
与此同时,他们还为受援国医院开创了多个“首次”。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雅温得分队创造性填补了当地妇幼医院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空白,首次运用中国发明的“巩膜层间缝纫机法修复大范围虹膜根部离断”手术新技术;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姆巴尔马尤分队成功开展了当地四年半未开展的静脉复合全麻手术36例;第23批援多哥医疗队洛美分队在无菌条件下开展首例“小针刀”治疗腰腿疼痛术;第23批援多哥医疗队卡拉分队完成当地首例胫骨粉碎性骨折微创手术髓内针固定术,利用简单的穿颅术帮助孕妇自然分娩,首次解决当地足月畸形胎儿难产问题……
“虽然大家的援外医疗任务暂告段落,但我们的援外精神不能丢,援外作风不能忘,今后要继续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激励我们在新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总结会结束时,省卫健委副主任廉月胜嘱咐医疗队员。
现场特写
当天的总结会现场,昔日携手援非、并肩抗疫,并经历了种种奇迹、艰辛和无奈的“战友”再次相聚,过往的点点滴滴仿佛历历在目,大家追忆着那些难忘的瞬间,诉说着各自回国后的一些特殊经历,畅想着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在现在的岗位上还能为援非工作做些什么。直到会议结束,大家依旧相聊甚欢,不愿散去。
手术时手不慎被划破,心惊胆战地过了一个月
王海涛是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雅温得妇儿分队的眼科医生。提及这次经历,他觉得收获颇丰:第一次为10个月大婴儿做巩膜切口、环形撕囊、中央部后囊膜撕除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第一次应用国内医生发明的巩膜层间缝纫机技术修复大范围虹膜根部离断;第一次完成晶状体脱位的囊内摘除术;第一次完成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第一次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第一次摘猪眼供当地医生练习手术……
其中,一次特殊的白内障手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手术时,我有只手不小心被划了道口子,自己也没当回事儿,手术结束了,同事才提醒我,患者应该没艾滋病吧?”王海涛回忆,他赶紧找当地医生询问患者的血液化验结果,报告显示HIV是两道杠,属疑似患者。“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儿,那一刻,满脑子都是父母、妻子和孩子,想着万一感染了怎么和他们交代。”经询问国内艾滋病防控专家,王海涛开始吃阻断药,一吃就是一个月。那一个月里,他不敢和家人倾诉,内心煎熬。“还好,最终的检查结果显示没被感染。”王海涛说。
援非期间,为方便与当地眼科医生及轮转实习生进行学术交流,王海涛在喀麦隆当地社交软件上建立了眼科专业学习群。他将手术病例以视频、图文形式分享交流,并在群中讲解一些知识要点,在当地医务人员中广受好评。“回国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软件已经不能用了,我前段时间还和当地医院的护士长联系,建议他们下载微信,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微信探讨业务,继续学习。”王海涛说,虽然回国已经有大半年了,但至今仍会想起患者术后满意的笑容和竖起的大拇指:想起术后重见光明,在诊室楼道手舞足蹈的老太太;想起为了把他留在喀麦隆,开玩笑说要把妹妹许配给他的白内障患者;想起先天性白内障小朋友术后被他抱起后居然不哭闹了的场景。“我要感谢这次援非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淳朴善良,让我学习到了手术技术,这些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王海涛说。
曾经服务过的华人华侨,现在还经常交流
“回国这么长时间了,我们曾经服务过的一些华人华侨还经常通过微信和我联系,有咨询问题的,有表达感谢的,还有表示问候的。每一次,心里都暖暖的,这说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还是被认可的。”见到昔日并肩作战的队友们,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安步月赶紧和大家作起了汇报。
原来,自2020年3月6日喀麦隆出现第一例新冠患者后,疫情很快传播开来。为了在控制疫情传播的同时积极开展诊疗工作,为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华人华侨“雪中送炭”,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在驻喀大使馆的支持下,建立了4个近2000人的华人华侨疫情防控咨询互助群,冀兵、方宁、车星星等医疗队员承担起了群内答疑解惑的主要任务,除解答群内侨胞的问诊情况外,还适时将新冠肺炎疫情科普知识与大家分享。针对侨胞对新冠疫情的关注和疑问,车星星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群内推出防疫小妙招和《防治新冠肺炎——致喀麦隆所有中国人的一点建议》,告诉大家尽量不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等提高免疫力的8条措施和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此外,他们还一对一帮扶1300余人,为发热疑似新冠的侨胞建立了16个“我帮你”微信会诊群,进行在线指导。他们先后6次深入中资机构会诊发热病人32人次,11次走进中资机构和孔子学院进行新冠知识培训和防控演练指导。
“当时,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还给我们寄了感谢信,对医疗队克服种种困难,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提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等帮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安步月回忆说,很多侨胞也在微信群表达对医疗队的感谢:“世上没有岁月静好,但有你们真得好!”
在中学作报告,“援非”经历感动了很多师生
“我最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战友”再次相聚,第23批援多哥医疗队卡拉分队麻醉医生李雁军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自己回国后的经历:“我给运城中学高二年级的所有学生讲了一堂课,主要内容就是这次援非经历,效果特别好,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原来,这次援非经历让李雁军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也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引导、教育下一代能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够透过他的视角,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知道我国援非医疗队的情况。
10月10日,国庆长假刚结束,李雁军就收到运城中学的邀请,给高二年级1000多名师生作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报告。“因为有防疫要求,我们就通过直播的形式来体现。当时,我在一个多功能教室讲,老师和学生们坐在各自的教室同步收看直播。”李雁军说,在讲课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件一再修改、完善,前前后后准备了半个多月。为让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到非洲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他把自己在非洲一年多积累的所有照片都展现给师生,其中涉及医疗、教育、人文等多个方面。
“看完这些之后感触颇深,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没有鞋子衣服,他们那清澈的眼神望着你,和你招手,却让人感到莫名的心疼。同样大的孩子,我们在家衣食无忧,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生怕磕到碰到。他们医院里的一些设施、环境,和我所见过的都不一样,与我们医院相比,落后太多了。对比学校,最好的公立学校也是陈旧的平房,门前的一片土地,就是孩子们的运动场,与我们的校园相比,差别太大了。据说,他们国家最好的建筑是中国援建的,火车大动脉,几十年了,还是我国很久以前援建的那一条。”2015班学生田梦钰在观后感中写到:“听完医生的分享后,我陷入了深思,这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同时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强大,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加油干,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不负祖国的期望,努力拼搏,创造更好的未来。”
本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