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年成交额到指数振幅,再到全年IPO数量……过去的一年,A股在二级市场上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收红,两市总成交额合计达257.1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1.04万亿,同比增长24.76%,全年来看沪指、深成指和创业板指,均已连续上涨三年。与此同时,2021年末,A股总市值已超96万亿元。
不过,2022年首个交易日,A股走势并不理想,“开门红”落空,沪指当日报收于3632.33点,跌幅0.2%。那么,新的一年,A股市场将走向何方?投资者又当如何抓住结构性投资机会?
A 2021年A股成交额创新高
2021年12月31日收盘,沪指报收于3639.78点,涨幅0.57%,深成指报收于14857.35点,涨幅0.41%,创业板指报3322.67点,三大指数全年分别上涨4.8%、2.67%、12%。
从成交额来看,A股年成交额达257.16万亿元,再创新高。其中,贵州茅台成交金额最高,约为1.97万亿元;隆基股份、比亚迪、东方财富、宁德时代等个股成交金额居前;2021年上市的新股成交额约为10.43万亿元。与此同时,A股的日成交额破万亿已呈常态化趋势,相关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全部245个交易日中,149个交易日A股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远超于2015年大牛市中114个交易日破万亿的情况;并曾创下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的纪录。
据山西晚报记者观察,在2021年,医美、新能源、锂电、元宇宙等板块概念接连成为市场热点。其中,磷化工板块以101%的涨幅傲视全场,而除了磷化工板块之外,盐湖提锂、氢能源、储能、有机硅的全年涨幅也均超过了70%,能源行业的累计涨幅达到41.60%,板块中的81只个股中有68家上涨,ST平能涨幅高达203.32%。材料行业涨幅也达到39.02%,半导体行业涨幅33.64%。其余行业则在2021年呈现整体下跌趋势,跌幅最大的是保险行业,2021年累计跌幅高达37.13%,在7只个股中,板块中除*ST西水上涨外,其余全部下跌,中国平安年内跌幅近40%。
海通证券相关数据显示,沪指年内振幅仅12%,创20年以来新低;沪深300年内振幅24.3%,创出2003年以来新低。如果以代表整体走势的万得全A指数来衡量,振幅只有17.5%,同样创出了历史新低。
从个股表现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年内实现上涨的股票共有2693只,占整个A股总量的57.5%,超九成为中小成长股。其中,市值超500亿元的个股有199只,占所有上涨股票的7.4%;市值超千亿的股票有92只,占所有上涨股票的3.4%。
2021年A股十大牛股中,北交所上市的吉林碳谷排名第一,年内涨幅超762%;其次是湖北宜化涨幅565.94%;另一只北交所上市新股吉冈精密,年内涨幅也超500%,涨幅榜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两只*ST股票上榜今年十大牛股榜单,分别是*ST德新,年内涨幅439.45%,以及*ST赫美年内涨幅387.74%。跌幅最大的是中公教育,全年累计跌幅近80%,最新股价为7.86元;排名第二的是华夏幸福,年内跌幅达72.16%,最新股价为3.6元。此外,位于跌幅榜前列的个股中有5只ST股,其中,ST凯乐全年累计下跌71.56%。
另外,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满一年。全年一共有23只股票从A股退市,其中,8家因连续亏损退市、7家因股价低于面值退市,3家因被吸收合并退市,1家主动退市。其中包括因财务造假轰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康得新,因虚增利润115亿元被强制退市。退市时股价只剩0.2元,每股净资产为2.72元。除此之外,受盐湖提锂板块高景气度影响,盐湖股份作为2021年A股唯一一只恢复上市的股票,自8月10日恢复上市以来,到2021年年末累计涨幅已超300%。
B IPO数量及募资额刷新纪录
过去一年,A股市场上的IPO企业数量和募资总额均已刷新历史纪录,当年的上会通过率达到91.36%。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以来A股上市新股数量合计达524家,其中,核准制下的上市企业共计122家(沪市主板88家、深市主板34家),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分别为162家和199家,北交所上市企业41家。整体来看,2021年524家上市公司合计募资金额超过5400亿元,2021年IPO企业数量和募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了20%、13.21%。
2021年1月29日,为规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行为,强化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检查规定》规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流程以及后续处理工作,明确了检查涉及单位和人员的权利义务,压实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并加强了对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规定》的实施,引发了IPO申请企业撤回潮。2021年全年终止审查数量251家,而2020年全年合计仅有82家终止审核。从板块来看,核准制下终止企业33家(上交所主板19家,深交所主板14家),注册制201家(科创板90家,创业板111家),北交所17家。科创板及创业板终止企业占全部终止IPO的82.47%。
与此同时,企业上会则如火如荼,2021年全年,共有447家企业上会,407家企业上会通过,上会率达到91.05%。北交所审核4家,均顺利通过,上会率达到100%。在2021年新上市公司中,所涉行业共有43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最多,全年上市62家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表现同样十分抢眼。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北交所在2021年的鸣锣开市,81家精选层企业平移北交所上市,为A股市场再次注入新鲜血液。开市首日,集合竞价阶段,10只北交所新股最高涨幅就直线攀升至282.3%,最低涨幅也高达74.72%,开盘后个股涨势更加凶猛。10只北交所新股则集体触发两次临停,其中N同心更是涨幅一度高达537.5%。如今,成立仅一个半月的北交所表现不俗,截至12月31日收官,北交所82只个股有73只实现上涨,其中2只个股涨幅位居A股市场前列。
此外,2021年融资超百亿的IPO有4只,且都是200亿以上的巨无霸。如今,中国移动尽管还未上市,但560亿的融资金额已超中国电信,成为A股近十年以来最大的IPO。而去年8月成功回到A股的中国电信募资479亿元,募资金额在去年仅次于即将上市的中国移动。而紧随其后的电力股三峡能源在A股市场上的募资金额达227.13亿元,成为国内电力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也是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募资金额同样高达221.60亿元,并成为首家在美股、港股及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
C 年内A股走势或现“前高后低”
那么,2022年,宏观经济环境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A股市场又将如何表现?
在山西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麻文宇看来,展望2022年,海外货币政策将走向正常化,流动性拐点来临,但国内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背景下,上半年货币政策将偏于宽松,宏观流动性大概率保持偏充裕状态;资金供给端来看:虽然海外加息周期可能短期加大资金外流压力,但人民币资产长期配置价值仍有望吸引北向资金继续净流入;公募基金规模有望稳中有升,私募量化策略产品监控趋严,私募资金质量上升,机构投资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基金投资的大众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叠加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调,有望引导居民资产加速由房地产等领域转入权益市场;资金需求端来看,北交所成立初期募资规模较低对资金分流效应有限,IPO、增发等在政策环境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有望维持稳定。
2022年一季度,企业盈利预期普遍下修,并将在上半年保持下行态势,倒逼逆周期政策更加积极,社融增速有望在三季度前后转正,推动企业盈利触底回升;宏观政策以稳增长为主,体现跨周期调节特征:大规模刺激出现的概率较低,供给约束下的“滞胀”可能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通胀将逐步由上向下传导,PPI回落,CPI温和走升;但上半年“滞”的隐忧将明显大于“胀”的压力,货币政策有望维持宽松,以定向、精准货币投放为主,整体宏观流动性环境将保持相对充裕。
因此,麻文宇认为,2022年需要更加重视宏观基本面(微观企业盈利)下行超预期的风险。首先,地产销售与投资增速大概率出现显著回落,而地产下行对于其上下游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将产生较大的拖累。其次,在房企拿地意愿低、土地流拍严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也会限制其基建投资的力度,预计基建投资增速也难有大幅提升。再次,出口的下行趋势也较为确定,伴随着全球疫苗普及、疫情逐渐常态化,海外生产供应端以及货运物流体系进一步恢复正常,对国内出口的依赖度可能显著降低,国内出口制造业企业可能将受到需求急剧减少的负面冲击,企业盈利增速大概率下滑,另外出口也将进一步影响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可能随之上升,进一步倒逼稳经济政策的加码。总体而言,2022年股市资金有望实现全年净流入,资金面中性向好。
国泰君安陈显顺策略研究团队则认为,2022年上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政策不确定性阶段性下降,叠加宽松预期加码,看好春季躁动接棒跨年行情。但躁动后随着经济下行和盈利压力的进一步凸显,同时宽松政策预计将比过去具有更强的定力与克制,市场下行压力加大。2022下半年经济缓步走出压力区、经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降,下半年市场将逐步回温。国泰君安廖静池配置团队同样认为,A股的春季行情值得期待,二季度后不确定性增大。展望2022年,A股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岁末年初市场有望开启一轮跨年行情;二季度以后,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大,美股估值偏高且面临联储加息压力,而A股连涨三年之后内生性调整压力增大,预计市场将有所回落,建议谨慎应对。
D 关注市场结构性投资机会
那么,在今年“前高后低”的市场行情下,A股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投资板块?
在国泰君安廖静池配置团队看来,今年年初,券商板块基本面确定、性价比高、爆发力强,是春季行情“胜负手”,二季度以后,投资者可关注必选消费。全年视角看,行业板块缺乏系统性机会,建议关注受惠于北交所开业的专精特新、科技制造相关赛道,受惠于汽车电动化的智能汽车领域,受惠于光伏、风电的电网设备板块,以及与“元宇宙”相关的智能穿戴概念。
兴业证券相关人士则表示,近期可以聚焦国有房企和新老基建、券商及科技成长三大方向。从国有房企及新老基建来看,一方面,受益于政策边际变化,“稳增长”预期升温。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另一方面,后续货币、信贷有望进一步宽松,也带来基建、地产等板块估值修复。从券商板块来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有望对券商长期业绩形成支撑。同时,随着跨年行情持续演绎,作为与市场行情联动性较强的板块,券商β属性也将充分演绎、释放。另外,可以以长打短,逢低布局以“小高新”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上述兴业证券人士建议投资者,短期内,一方面可把握国有房企、券商等低估值修复的阶段性机会,另一方面以长打短、逢低布局“小高新”。长期内,聚焦科技创新的五大方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特高压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高端制造(智能数控机床、机器人、先进轨交装备等);生物医药(创新药、CXO、医疗器械和诊断设备等);军工(导弹设备、军工电子元器件、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综合考虑到基本面下行、宏观资金面相对宽裕、情绪面中性偏谨慎的背景,麻文宇认为,明年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和整体性机会都不大,指数趋势性上行空间有限,但市场并不缺乏结构性行情,可以重点把握由行业轮动和热点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市场风格将转向大盘成长+大盘价值。中小盘板块业绩在今年集中释放后,明年在经济下行和高基数的双重影响下可能不及预期。相对来说,大盘,尤其是大盘成长的业绩景气度更为延续,明年业绩增速的降幅最窄,建议重点关注创业板50、创业蓝筹等;另外,大盘价值的业绩增速也较为稳定和可持续,其稳健避险特质也有望凸显,因此在市场风格层面,建议投资者更多关注大盘成长与大盘价值的方向。在麻文宇看来,针对景气度的投资是市场主要逻辑和长期机会。因为,从历史数据回测来看,在大部分时候,不管市场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不管风格是蓝筹还是成长,也不管板块轮动是快还是慢,一年维度的股价涨跌幅基本与当年的景气度(即扣非净利润增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行业层面,麻文宇建议重点布局景气度有望延续的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军工、半导体、5G、医药CRO等成长领域,另外,均衡配置基本面恢复相对滞后、但估值前期已有较大幅度调整的消费服务业领域价值蓝筹(大众食品、家电、汽车零配件、旅游出行等)。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