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本报记者出征冬奥带你共赴冰雪之约

  •   4日,全程直播的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很多人意犹未尽。其实,开幕式上还有很多观众看不到的故事,山西晚报记者手持冬奥会山西唯一注册记者证,在现场为你揭秘。
      “中国军团”里的山西面孔
      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最后出场,在一片红与白映衬下,有两张山西面孔——山西运动员苏翊鸣和他的体能康复教练白扬。
      “他特别激动,嗓子都喊哑了,这么长时间,从没有这样喊过!”开幕式结束后,白扬这样形容苏翊鸣的兴奋。
      在北京冬奥会上,山西运动员苏翊鸣将代表中国参加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比赛,他也是山西唯一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此外,山西省冰雪运动中心聘请的体能康复教练白扬,也一起随行出征冬奥会。
      开幕式当天稍晚些时候,苏翊鸣和白扬从张家口冬奥村赶往鸟巢。白扬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和苏翊鸣都是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开幕式,进入鸟巢的感觉很特别,“刚进入现场,就有点儿蒙,不知道眼睛要往哪里看,周围一圈都是观众,大家都在挥手和欢呼,我们喊得也比较嗨!兴奋中,有种特别自豪的感觉。”
      开幕式一结束,苏翊鸣和白扬就连夜赶回去,为一天之后到来的比赛做准备。
      运动员永远都在与时间赛跑!
      太原姑娘开幕式上的5秒钟
      开幕式当晚,作为各个国家代表团入场的一名引导员,张彤玉上场前,在心理又默念了一遍平时训练的要求——
      “双手举高,两个手肘挨近,胸椎往上调,两只脚脚尖冲前,一定要保持走中线”;
      “转弯,超过第一个标兵走8步,向左转,用左脚”;
      “4步之后回头,稍微扬下巴,眨眼速度要快,保持微笑”;
      ……
      2月4日晚8时20分许,当现场主持人报出亚美尼亚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张彤玉,在电视特写中出现了5秒钟。
      为了这5秒,张彤玉用了4个月时间练习,虽然非常短暂,但对于这个山西姑娘而言,这将成为她永生难忘的记忆。
      太原姑娘张彤玉说,因为每个国家代表团人数不同,引导员之间的相隔距离是根据人数来制定的。让张彤玉感到安心的是,导演会在耳麦里随时提醒引导员应该快一点儿,还是应该慢一点儿。
      开幕式当天,张彤玉早上6点就出发了,几轮安检后,来到鸟巢开始化妆,整体妆容以淡雅为主,头发两边梳成麻花辫,头戴老虎帽子。“白色帽子上,都有一个老虎图案,每个引导员帽子上的老虎表情都不同,你注意到了吗?”
      接受采访时,张彤玉常常提问。她问题的所有答案,其实都是一样——细节!
      老虎帽子的细节,导演耳麦提示的细节,走路步数的细节,都体现了开幕式团队的认真。认真的团队,是因为有更精益求精的总导演。在张彤玉印象里,从最开始,张艺谋导演就亲临现场选人,“1组10人,他在名单上画勾。”临近冬奥会开幕,“他会细化到具体哪个人举哪个国家的牌子,然后看你能不能胜任。”
      过去4个月的辛苦,换来开幕式当晚的引导服务,张彤玉说:“走进熟悉的鸟巢场馆,这是我练习过很多次的地方。但是,当我听见一个个国家名字报出的那一刻,突然就很感动,以祖国为荣。”
      “戴着口罩,还用保持微笑吗?”山西晚报记者问。
      “必须的,因为会从眼睛里看到你的状态。我们要将中国青年最好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开幕式结束了,但张彤玉一直记得那一夜,导演耳麦里用哽咽的声音跟所有引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
      “今晚你们都很美,大家辛苦了,我们有缘江湖再见!”
      冬奥记者“全副武装”赶新闻
      身为记者,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报道,一定很难忘吧?
      是的,除了开幕式让人难忘,当晚在露天鸟巢现场疯狂码字的记者,绝对忘不了这场冰雪盛会的“冻人魅力”。
      以往文字记者怀抱电脑、手持话筒提问的飒爽身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画风是这样的——帽子、手套、围巾、毛毯、棉裤……再加上口罩,每个记者除了两只眼睛露在外面,整个“全副武装”地赶新闻。
      这与记者们刚到鸟巢时兴奋状态的模样有着天壤之别,镜头回放——
      开幕式当天下午四五点,率先抵达鸟巢的媒体,都忙着找位置、接网线,做采访前的一切准备。那时,羽绒长款大衣是累赘,为自己所在媒体录制视频或拍照,都是精干打扮。
      随着时间越来越晚,温度越来越低,鸟巢“带桌记者席”上开始上演“变装秀”: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所有能戴的东西都裹上,所有能遮挡的地方都遮挡住。原本被弃置一旁的场馆给媒体准备的“大礼包”,此时成了香饽饽,有一切保暖装备,甚至连座位垫子都考虑进去了。
      零下1℃,零下4℃,零下6℃……
      即便“全副武装”,露在外面敲电脑的手指成了最大的问题,僵硬状态怎么办?戴手套!记者们惊喜地发现,给媒体准备的手套,手指端都有触屏功能。太强大!太贴心!太完美!
      跟场上表演的演员忘记寒冷一样,天寒地冻办公的记者也随着现场观众的热情和节目的精彩,激情而战斗力十足地将开幕式盛况传递到世界各地。
      冬奥会只为一个运动提供“洗衣服务”,你知道吗?
      “冰球,是冬奥会上唯一提供‘现场洗衣服务’的运动!”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进入国家体育馆采访,场馆洗衣服务负责人马凌楠这样说。
      因为冰球项目是冬奥会项目中争夺最激烈的运动,通常一场比赛下来,运动员就会大汗淋漓、浑身湿透,需要及时更衣,而且对洗衣服务有极大的需求。这使得冰球成为冬奥会上唯一提供现场洗衣服务的运动。
      而在北京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中,只有举办冰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才提供这项服务。
      冬奥会期间,场馆需要洗多少件衣服?
      这么多人的衣服,要混着洗吗?
      等多久,运动员才能穿上干净衣服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巨无霸”洗衣机 冬奥会要洗5万件次衣物
      山西晚报记者在国家体育馆东侧环廊一层洗衣房看到:有两台高2米左右的洗衣机并排放在一起,另一边放着三台烘干机,与屋顶排风管道接通。
      采访得知,这是国家体育馆引进的重3吨的“巨无霸”洗衣机,烘干机也有1吨重。这些大家伙们,将为参与冰球赛事及场馆训练的运动员、裁判员提供洗衣服务。
      赛时,“巨无霸”洗衣机究竟要洗多少衣服呢?
      “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场馆有近180场的训练和近30场正赛,要服务大约7000人次,如果按一个人6到7件次衣物来算,一共要洗5万件次左右的衣物。”马凌楠这样说道。
      洗衣房间里,传来轰隆隆的声响,“巨无霸”干起活儿来,动静可不小!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面前超大的洗衣机滚筒,大概能容纳100公斤的洗涤量,换算一下,就相当于10台家用洗衣机的容量,可以一次洗100件羽绒衣。
      虽然容量大,但不意味着干活“糙”,“巨无霸”还有细致的一面:不同面料的服装,有不同的洗涤要求,提供给运动员的毛巾和浴巾也要洗。有些衣服外面的罩衫不适宜烘干,还需要晾干……
      志愿者将衣物打成捆 洗衣工全身武装
      虽然说现场提供“洗衣服务”,但每天有那么多衣服要洗,运动员要等多久才能穿上洗好的衣服呢?
      “一小时左右!”洗衣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马凌楠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从冰球比赛结束运动员进入更衣室将运动服脱下后,洗衣服务就开始了。首先由场馆志愿者将这些衣物逐个用绳子打结、成捆,将衣物送到洗衣房洗涤。“衣物洗干净后,需要投入温度高达60—80℃的烘干机里,经过高温烘干,进一步杀菌。”衣服洗好后,最晚在赛时前3个小送到运动员休息室。
      马凌楠说,在冬奥会赛时,团队会做好疫情防控消杀工作,洗衣工全身武装,配戴N95口罩及医用橡胶手套。此外,在收发赛时衣物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个网袋分门别类整理好,防止交叉感染。
      如此繁琐的流程和体量庞大的洗衣任务,需要多少人呢?
      马凌楠说,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也就不到10人,“这也是磨练我们团队意志和工作效率的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相信随着赛事的进展和各业务口的紧密合作,我们一定会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好。”
      记者探访国家体育馆:冰球比赛背后有这样一群“雪童”
      冬奥会上,冰球比赛异常激烈,产生的雪渣怎么办?
      全靠一群“雪童”的保障,他们在比赛间隙上场,仅仅只用70秒,就能让雪渣去无踪。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体育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国家体育馆被昵称为“冰之帆”,与相隔不远的“冰立方”“冰丝带”完美融合。
      70秒里倾尽全力
      在国家体育馆内的冰球训练场里,一群戴着头盔、身穿红衣、口罩遮面的“雪童”,站立在冰球场的角落里。
      裁判一吹哨,十几名手握雪铲的“雪童”,以“V字”队形箭一般地冲向场地中心,冰场传来巨大的声响。有七八名雪童负责将雪渣铲至冰场两端,还有几个“雪童”两两分开,在冰场两端将雪渣收集进桶。两个折返结束,这群“雪童”快速离场……
      这一套流畅的“清雪”工作在70秒内完成,这是冬奥会冰球比赛中“雪童”的工作,他们的标准就是——把雪铲干净,队伍要整齐,速度要飞快!
      “每场比赛有3局,每局清理3次,一局比赛20分钟,我们会在比赛倒计时14分钟、10分钟、6分钟这三个时间点进行清理。”国家体育馆场馆清雪服务团队队长黄欢说。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国家体育馆的“雪童”分为两个班次,在冬奥会冰球比赛期间,2个组、每组12名雪童将在每一场比赛一共进行9次清雪服务,以保障国家体育馆冰面的顺滑程度,为运动员提供最好的冰面比赛条件。
      镜头之外上演“冰上速度”
      “雪童”这项工作,其实有一个专有名词——商务暂停。
      “雪童”在场上工作时,电视转播通常都会播放赞助商广告,所以除了比赛现场的观众,其他观众是看不到这样一群技能高超的“选手”在为比赛服务,即便他们本身都是冰场上的专业选手。
      据了解,国家体育馆共有24名“雪童”,其中14人隶属于齐齐哈尔市男子冰球青年队,另外10人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是在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这些“雪童”由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冰球竞赛团队负责选拔,其中大部分“雪童”已经参加过去年4月和11月的相约北京测试赛。
      “雪童”在国内冰球赛事中是新角色,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场激烈的冰球比赛背后有这样一群幕后人员在“争分夺秒”,他们演绎着镜头之外的精彩。

      本版撰稿 山西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李霈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1-28期

    • 第2022-01-27期

    • 第2022-01-26期

    • 第2022-01-25期

    • 第2022-01-24期

    • 第2022-01-21期

    • 第2022-01-20期

    • 第2022-01-19期

    • 第2022-01-18期

    • 第2022-01-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