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到姨家拉风箱

  风箱是过去农村厨房配套的用具,做饭时只要拉起风箱,风就“呼呼”地吹进炉灶,火苗就烧旺了。那时,农民烧柴灶的厨房,一般都离不开风箱。
  记得我小时候随母亲回平遥老家,走了三十里山路,来到姨姨家。大人们在屋里说着话,我在姨家四处转悠,转到灶间,我就被风箱吸引住了,几步跳到风箱前,仔细端详风箱的模样。
  风箱很大,是用木板做的,被柴火熏得黑黝黝的,箱体前面伸出一个拉杆,还有一个风盖口,中间吊着一个小小的风盖。我想起一句歇后语:“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我想试一试,看它们是怎样两头受气,于是就拉起了风箱。拉风箱很轻松,拉了一下,风盖“噗哒、噗哒”地响了起来,柴灶便扬起一团柴灰。姨听到声音颠着小脚走了过来,责怪我:“还没点火,俺娃拉什么风箱?”一家人全笑了。母亲也笑了,说城里的娃什么都稀罕。
  姨说:“拉风箱有什么好玩的,烟熏火呛的,俺娃不拉。”
  我不高兴了,噘起嘴说:“我就要拉,我就要拉!”
  母亲对姨说:“平儿早就想来村里拉风箱,就让他拉吧!”
  姨说:“那俺娃就拉吧,尝一尝烟熏火燎的味道。”姨说着抱来一堆高粱秆,往炉膛里塞了少许高粱秆,点着了火。我则拉起了风箱,风盖“噗哒、噗哒”地响了起来,风就从风箱下面的口子吹进锅灶里面;很轻松,一点也不费劲,还富有节奏感,似乎在吹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民谣,柴火也随着风箱的拉动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然而,在风箱的助力下,火苗夹着柴烟直往上冒,柴烟熏着姨,姨咳嗽了起来,泪水也流了下来。姨用衣襟擦了擦眼泪,在烟熏火燎中给我们炒菜做饭。
  我看着姨流泪的眼睛,心沉了下去。拉风箱是轻松的,但农民的日子并不像拉风箱那般轻松。姨没有白面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只做了一锅玉米面煮疙瘩,炒了一盘鸡蛋和土豆丝。但我吃得很香,或许饿了,或许这顿饭有我的一份辛劳。
  几天后,姨家的风箱突然不吹风了,没有风箱吹风,柴灶炉火不旺,还要冒浓浓的柴烟。姨着急了,赶紧让姨夫去十几里外的村子请匠人来修理。原来,农村不仅有做风箱的作坊,还有修理风箱的匠人。下午,姨夫把匠人请来了。匠人打开风箱寻找原因,原来是风箱里面堵塞缝隙的鸡毛脱落了,风箱就会跑风漏气。匠人把鸡毛一撮一撮地捆扎好,装进风箱里,风箱又像刚买的一样,风力十足。姨和母亲高兴地做着晚饭,我又过了一次拉风箱的瘾。
  如今,我再到姨家已经拉不成风箱了。姨和姨夫早已过世,姨家所在的山村已经脱贫。烧火做饭,有的人家用上了煤气罐,有的人家用上了电磁炉,再也找不到风箱的踪影了,拉风箱也无从下手了。我只能在记忆中保存拉风箱的记忆了。

陈顺成(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3-01期

  • 第2022-02-28期

  • 第2022-02-25期

  • 第2022-02-24期

  • 第2022-02-23期

  • 第2022-02-22期

  • 第2022-02-21期

  • 第2022-02-18期

  • 第2022-02-17期

  • 第2022-02-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