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黄河流域重要省份。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建立和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我省造林绿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黄河流域省份开展省级横向补偿机制探索及建立,建立生态补偿法治体系等,以改革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现状
●“十三五”以来山西省黄河流域林草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但森林面积在黄河流域9省排名中仍然靠后。截至2021年底,我省尚有可造林地700多万亩,但全省各级各类资金每年仅够安排造林130多万亩,实现既定目标任务艰巨。
●山西省人工造林面积大、造林保存率偏低、覆盖率增长慢。一方面是林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后期抚育管护资金不足。
●我省森林质量尚待提高,水土流失情况仍待缓解,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依然脆弱,仅凭一省之力难以承担生态建设及维护的高额成本。
全团建议
●进一步加大对我省造林绿化的支持力度,在现有任务基础上,增加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任务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给予倾斜,支持我省实施好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如期完成基本绿化目标。
●增列未成林管护项目资金,用于未成林管护抚育和补植补造,引导带动各地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要对新造幼林地进行封山育林”要求,将新造林纳入封山育林工程范畴,切实提高造林成活成林率。
●由国家层面组织领导,由中央设立引导奖励资金,引导黄河流域省份开展省级横向补偿机制探索及建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横向补偿机制建设推进较快的省份予以资金激励。
●加强生态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持续性、系统性的环境动态变化监测,为开展生态价值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大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研究力度,科学制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量化评价方法。
●建立生态补偿法治体系,为争取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及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