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教育

“我和二十四节气有个约定”

山西晚报小记者邀你一起寻找节气故事

  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吗?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正逢立春节气,于是,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一种最中国的形式,惊艳了世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和最浪漫的情怀。每一个节气,都对应了诗词或谚语,瞬间惊艳所有人,蕴含着古老的文化魅力。一诗一画,都是中国人的浪漫。
  那么,大家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吗?这些节气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在二十四节气到来之时有什么风俗?怎么用短视频寻找你身边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怎样用声音诵读节气之美?山西晚报小记者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一起寻找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将这份“浪漫”延续!
  A 何为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中国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认识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一种时间知识体系,是劳动人民长期农业实践的总结。二十四节气的最终定型,大约在秦汉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门客编纂的《淮南子》中,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而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传说中记录了上古重要文献的《尚书》的《尧典》中,已经出现了“二分二至”的记载。而据说商朝,人们使用四个节气,周朝时增加至八个,这便是“四时八节”的由来。
  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一件残长171.8厘米,且有43个色段端点的漆木杆,疑似标注中天日影的圭尺。一般来说,测量日影、标定时间是独属于王的权力,而陶寺是传说中古代圣王尧舜的都城。上古的典籍《尚书·尧典》中又有“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考古发现、传说和文献三者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陶寺不仅是最早中国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开端。
  2005年,陶寺又发现了一处半圆形建筑基址,后被称为陶寺观象台,考古学家与天文学家的合作研究推定其为中国最古老的史前天文台遗址。该观象台呈半圆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夯土结构。该遗址具有祭祀的功能,但更可能是与观测日出方位测定节气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所做出的《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灾地模拟观测报告》指出,“陶寺观象台总计12道观测缝,从观测点可以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的缝中线日半出或日切。这12道缝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7号缝居中,为春分、秋分观测缝。7号缝向南间隔5道缝至冬至日半出,间隔5道缝至夏至日半出。除2号缝观测冬至、12号缝观测夏至各用一次之外,其余9道缝皆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用一次”。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寻找节气故事
  即日起,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山晚微课堂公众微信号、山西晚报客户端将联合推出“我和二十四节气有个约定”主题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设计诵读节气诗歌、传统习俗、拍摄我眼中的节气之美等篇章,挖掘大家不知道的节气小故事,展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继承。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深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赶快叫上你的伙伴们一起参与吧!
  华枝春满,生如夏花,一叶知秋,玉琢冰砌。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是一般饮食,还与许多花花草草,与生活中审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通过此次活动,以期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让少年儿童从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属于中国人的古老智慧与独有浪漫。
  从立春到立冬,从大暑到大寒,节气循着自己的步伐款款而来,不惊不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我们在诵与读之间,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牧歌中,感受大自然的优雅美好,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力量。
  本次活动将以视频、图文展播的形式,贯穿全年。接下来,期待在你的作品中,共同去体会,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与文人墨客的名篇名作碰撞出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期待,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二十四节气在大美山西的诗意呈现。
  征集时间
  本征集2022年全年有效,每个节气征集最晚截止日期为该节气前3天。
  本期第一篇系列推文为2022年4月5日清明,征集时间截至2022年4月1日中午12:00。主题为“清明节”。
  发布时间
  根据二十四节气时间进行内容发布,第一次活动展示为2022年4月5日清明节。
  征集内容
  注:以下三大主题任选其一即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参与,不限作品数量。
  第一篇章
  诵读节气之美
  ——你好,清明节(节气名)
  一起诵读二十四节气歌,诵读描绘和展现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共同走近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华节气文化的灿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
  录制节气介绍小视频。以“清明节”为主题,向读者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寓意、经典诗词等。
  拍摄要求:
  1.画质清晰、平视拍摄、画面稳定不抖动;
  2.视频文件须以mp4格式、画面尺寸16:9(横屏)、清晰度不小于720p、视频文件不超过800M;
  3.可使用手机原相机、单反、DV等拍摄,保证画面清晰。
  第二篇章
  传统习俗部分
  ——我家的XX(节气名)
  内容:
  用图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你所在的地方在节气到来时是否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以“清明”为例,食俗方面吃青团,习俗方面踏青、祭祖……记录下所了解的习俗向大家展示。
  图片、文体不限,不少于100字,以word文档的形式进行提交。
  第三篇章
  我眼中的节气之美
  ——我眼中的XX(节气名)
  内容:
  用短视频拍摄或画出你认为心中最能代表节气的一张图,以“惊蛰”为例,拍摄作品可以是春雷,可以是风俗活动等。绘画作品自由创作。
  作品要求:
  1.绘画:不限种类,可自由创作。发送照片或扫描件,展示作品全貌,不进行遮挡;
  2.小视频:拍摄设备:任何能拍摄视频的设备都可以,如手机、微单等,但是要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3.拍摄时长:单条视频原则上不得超过1分钟,内容丰富者可以延长至3分钟。
  特别说明:学生进行拍摄和创作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且在拍摄前需自行预估风险与拍摄难度,需自行承担在拍摄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损耗或毁坏、对其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及自身人身安全等相关风险;拍客上传的原创视频审核通过后,即表示该视频已授权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可以刊发或作为素材在其原创内容中使用。
  提交方式
  1.以“姓名+作品名”为小视频作品的文件名,发送至山晚微课堂微信公众号后台,并附上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姓名+电话+地址)。
  2.以“姓名+作品名”为文字、图画作品的文件名,发送至山西晚报小记者专用邮箱:sxwb_xjz@163.com,并附上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姓名+电话+地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3-25期

  • 第2022-03-24期

  • 第2022-03-23期

  • 第2022-03-22期

  • 第2022-03-21期

  • 第2022-03-18期

  • 第2022-03-17期

  • 第2022-03-16期

  • 第2022-03-15期

  • 第2022-03-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