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娱体

《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之后再出手

热播剧《鼓楼外》编剧王之理:我不是写戏,是在写人

  •   从《傻春》《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到眼下正在北京卫视及各大视频平台热播的《鼓楼外》,一部部京味剧,经由编剧王之理的“料理”,故事丰沛,耐人咂摸。时代变迁,世事冷暖,他总能在文字里洞悉一切。
      近日,记者采访了编剧王之理,听他讲《鼓楼外》之外的故事。讲故事的人,也在故事里。
      讲事与讲理
      一座城中鼓楼,一隅城市烟火。
      《鼓楼外》讲述的是老木匠易大船的大徒弟于钟声、二徒弟尹东义之间的恩怨纠葛。最终,于钟声放下仇恨,选择原谅;尹东义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这是个“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折射着胡同的人间百态,也让人看到了匠心传手艺、初心守规矩的主题升华。“老北京人局气,讲规矩,讲理儿,这是我创作时的一条主线。就像中轴线,北京的城市布局、历史沿革发展,都是按中轴线走的。剧名叫‘鼓楼外’,寓意在此。”王之理说。
      《鼓楼外》原剧本里有个细节未在剧中体现,那就是于钟声一直在看一本《基督山伯爵》。“于钟声的仇恨,不是一般的仇恨,他进了监狱,女友和尹东义结婚了。出狱后他开始疯狂报仇,但最后走入人生低谷:父亲死了,自己倾家荡产欲跳楼……”王之理解读道,“你跟人死磕到底,但磕着磕着,最后其实是在磕自己,两败俱伤。最后,于钟声懂得了这一点,不如一笑泯恩仇。《鼓楼外》表面在写仇恨,实则是写善良。
      不止《鼓楼外》,王之理之前作品,如《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等,也都是表面讲事,实则讲理。
      老北京人写老北京事,接地气,更地道。王之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就想讲老百姓那点儿事、那点儿理,老老实实地体会,老老实实地去写作,老老实实地说出心里的话。”
      真心与真味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笔端故事方可跌宕起伏、烟火气浓。王之理的人生经历,给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
      上世纪50年代,王之理出生于老北京四九城的四合院里。他下乡当过农民插过秧,还拥有一段军旅岁月,18岁进入航校成为一名飞行员,在部队期间,他当过连长带过兵,在导弹部队干过技师,还搞过生产经营。做过这么多行业为何最终成了编剧?如今回望,他说也许关于文学创作的种子,幼年便孕育了。
      “我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很有文化,是读私塾出来的,《红楼梦》里的每句诗随口就来,我从小就被熏陶着……”王之理说。
      机缘到来,就在一瞬。王之理年轻时写过一部小说,后无意间看到济南文艺出版社的电话,便把小说打印寄去。一个星期后,编辑打来电话赞赏并建议,不如同时找个电视台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肯定传播更广。后来,电视台的人真找来了,虽然那事最终未成,但却触动了王之理“写剧本当编剧”的神经。
      自2006年进入编剧行业至今,王之理笔耕不辍。“我的剧中人物基本上都有原型。”他始终认为,好的电视剧,让观众欣赏的永远是一种真实之美。
      胸中气象,笔底波澜,这是他付给创作的一片真心。
      写戏与写人
      有深度的创作,不止于写人物故事,更应描摹时代画卷。而这其中,人心、人性是密钥。“其实,我不是写戏,我是在写人。”王之理说。
      《正阳门下》里的韩春明,大大咧咧,吊儿郎当,但他善待朋友,孝顺师父,感情专一,透着北京“爷们儿”的礼数和风骨;
      《正阳门下小女人》里的范金有,可气又可怜,一肚子小心思,但当徐慧真有难时,二话不说,挺身而出,勇敢担当;
      《情满四合院》里的何雨柱,眼界不宽,格局不高,内心还有几许懦弱,常常在真诚与伪善、担当与责任间纠结……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令人难忘。
      人心与人性的考量,理智与情感的对撞……王之理作品最打动观众的,是对人性的反思。“只要是在我剧里的角色,我都让他们有个性,是活着的。”王之理说。如何做到?“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要把情感、情怀真真儿地放进去。观众一看就进去了,进去了就跑不掉,因为他们从剧中找到了自己。”
      视线与视野
      《情满四合院》播出63轮了!王之理得知这个好消息,言语间透着欣喜,“这说明老百姓内心就是喜欢正能量的东西,这是永恒的。”
      而眼下热播的《鼓楼外》,亦收视率不俗,关注度不小,何以?不少观众说,故事虽透着胡同的烟火气,却视线宽、视野广,看见一些平凡人的大气度、大格局。
      剧中,师父易大船有太多充满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的台词——“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若争小可,便失大道。”“知止常止,终生不耻。”“朽木不能见水,好木不怕水浸。”“人生难免遇难,难生于心,心中有难,易走极端。”“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手艺人讲究什么?地道。活儿地道,人地道,思想地道。”……
      想来,王之理也是借由易大船之口,践行着他的“艺术追求”。
      认知、体验、思考、创作……从寻常生活当中挖掘创作素材,寻找深刻主题与独特立意,映射时代变革、社会变迁。这,也许就是好作品一部接一部的优秀编剧的不凡之处吧。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3-29期

    • 第2022-03-28期

    • 第2022-03-25期

    • 第2022-03-24期

    • 第2022-03-23期

    • 第2022-03-22期

    • 第2022-03-21期

    • 第2022-03-18期

    • 第2022-03-17期

    • 第2022-03-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