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起,太原市密闭场所逐步放开,所有学校全部复学复课,这意味着全省各地市在做好日常防控、检查的同时,逐步开始了有序流动。至此,清明节以来,我省突发的这波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大家慢慢回归岁月静好,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原来,这样简单平凡的日子却来之不易,其背后凝聚着无数逆行者的心血与汗水。
5月12日,晋中市传染病医院里的医护人员,这些为了阻击疫情负重前行的逆行者们全部隔离期满,可以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山西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几年来的抗疫故事。
最孤单的行程
疫情比想象中来得更早、更近、更猛烈。
2020年1月24日20点,在父母的几经催促下,王琪终于在除夕夜,独自驾车赶回了老家榆社县城。王琪,31岁,晋中市传染病医院护士。除夕,也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尚未成家的她,自然是父母最大的牵挂,因此,不论路上车辆多么拥堵,她都坚持驾车回到家中,期待着与父母过个团圆年。
但她怎么也没想到,仅仅8个小时后,她就又得独自一人,在漆黑的凌晨驾车从榆社赶回榆次。20点才进家门,21点,医院医务科就打来电话通知:因为突发的疫情,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第二天早上7点前返回岗位。
父母的嘘寒问暖还在继续,王琪的眼眶有些湿润。看着满脸笑容的妈妈,看着一脸关爱的父亲,她不忍心说出连夜就得走。但疫情汹涌,为了万家团圆,她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年假和团聚的时光。
几次张口想说又忍住,最后,王琪还是在年夜饭开饭前告诉了父母要走。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表现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大度:“孩子,你是护士,病人需要你,那你去吧。但是……咱好歹一家人把年夜饭吃完你再去。”
父亲坚强了许多,但关爱溢于言表:“深夜开车,你又一个人,榆社到榆次近百公里……要不,爸爸陪你回单位?”一番争辩后,父母最终“妥协”,同意留在家中安心过年;但坚持让王琪先吃了年夜饭,好好睡会儿,再开车出门。
大年初一凌晨4点,勉强在床上休息几个小时后,王琪担心7点前赶不回单位,赶紧起床收拾好开始赶路。走在凌晨的二广高速太长段,王琪才意识到,农历除夕夜的高速车堵人多,但大年初一凌晨的高速上却漆黑一片,车辆全无。大家早已回到各地的家中享受万家团聚,而看着雪亮的车灯灯柱划亮夜空,独自驾车的她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孤单和恐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这是从2020年全国疫情暴发到2022年5月1日,王琪先后参加完六轮(包括国际航班“红标人员”排查)新冠病人护理后,写总结时的两句话。
最孤单的行程,注定不会孤单。2020年除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晋中市各级迅速组织晋中市第一人民院、晋中市传染病医院等的骨干力量,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确诊患者的救治中。随后的几天时间,晋中的市县两级医院也不顾新春假日,立即组织医护紧急驰援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共同筑起防疫的坚实堤坝。
2020年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清晨,王琪根据此前的培训,穿好所有的防护装备来到了属于他们的“战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的通道内,20余名医护人员已经全部到岗,一位位往日熟悉的同事都戴着护目镜、身穿防护服、脚蹬防护靴,准备投身抗疫一线。
最痛心的连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爸爸,我知道您看得见我;就算是看不见,您心底也一定能读得懂女儿。”说起与父亲的最后诀别,赵丽萍说这是她“一生最大的遗憾”。
2021年1月11日,晋中市榆次区对中高风险地区来晋中人员全面精准摸排时,发现榆次区高村某民居的2名河北籍来晋中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确定为输入性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赵丽萍是晋中市传染病医院的护士长,她的老家在寿阳县。儿女尚小,父母年迈,特别是74岁的父亲,还患有癌症,正在治疗。但面对突发的疫情,赵丽萍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隔离病房。全身防护,持续高强度工作。按照医院和各级的规定,每次医护人员的轮班时间是6个小时,但轮赵丽萍交接班时,她总会认真地把所有患者的护理情况再详细查看一遍,将下一步需要执行的医嘱和操作,一一与交接的同事们盯对清楚。
2021年2月7日,赵丽萍拖着疲惫的身子,换下早已湿透的衣服,在持续工作近7个小时后,回到隔离酒店房间休息。拿起手机,她才发现家人们已先后给她拨打了十多个电话。父亲患癌病重,赵丽萍的心咯噔一下,刚刚放松的心情立即又紧张起来。
她匆匆打开微信视频,给母亲拨打过去。视频那边,母亲还未说话已是一阵哽咽:“闺女……你爸他,不太好……”说话中,母亲颤抖着双手,将视频转到了父亲的这面。
视频里,赵丽萍一次次叫着“爸爸”,但往日为她遮风挡雨、曾经多少次遇危遇困都挺过来的老父亲,几次使劲儿抬起沉重的眼皮,又几次都很快耷拉了下去。
“爸爸,我看得见您,听得见您的话,您会好起来的……”赵丽萍强忍着泪水,给父亲说着宽心话,但她真的不知道,弥留之际的老父亲是不是看到了他视为宝贝却在他重病时不能守在床边尽孝的女儿。
她想说“爸爸等等我”,但赵丽萍知道自己就算是现在请假、离开医院,也需要隔离14+7天后,才能回到寿阳的家中。父亲努力地再一次抬起眼皮,沉重地眨一眨,永远地闭上了,赵丽萍撕心裂肺地呼喊着“爸爸”,沿着隔离酒店床头软软地倒在了床边……医院得知情况,特地允许她提前结束任务,进入集中隔离期。
一天天,一夜夜,赵丽萍强撑着。说起那一段的感受,赵丽萍几次中断了诉说,双手支着下巴啜泣。她说,遗憾归遗憾,但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为了万家团圆,后来的每一次医护任务,她依旧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参加。
最难过的生疏
“怪兽——”
“妈妈打完了?”
当完成任务回到家,一对双胞胎儿子满脸的迟疑,向她喊出“怪兽”的一瞬间,顾星哭了。但很快,她明白了孩子是想问“妈妈打完怪兽了没”。
孩子们虽然和她生分了,但还是记得妈妈的,这让她感到欣慰。孩子虽然惦记着妈妈,但也对她有了怯意,这是她因抗疫不得不离家两个多月后最大的难过。而且,她不知道,疫情之下,这样的别离和相聚,还会有多少。
孩子们的陌生,是从不舍开始的。2020年春节,顾星第一次接受任务,离开家时,一对儿子这个拉着胳膊,那个抱着双腿,舍不得她去“打怪兽”。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后,每当下班回到隔离宿舍,她都要给孩子们打几次视频电话。开始时,孩子们看见她的视频,就哭着催她回家。渐渐地,视频拨通,孩子们已不愿和她通话;再后来,父母或丈夫叫着孩子们,她也在视频里“宝贝、宝贝”地呼唤,两个儿子却不再理会她。
回忆,只为了这些苦累和分离不再重复。从2020年春节到2022年清明,经历了山西的这几波疫情,顾星说她最大的希望和孩子们一样,就是自己不需要再去上班,不需要再去与“怪兽”(病毒)战斗,不要再和家人分开、和孩子们生疏。
除了不能与家人团聚,一位位医护人员工作中需要面对的还有体力的透支和身体的不适。双手因长期戴着防护手套和一次次进行消毒而肿胀,面部被口罩和耳带勒出一条条深深的印痕,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而大汗淋淋,长时间不能方便、喝水……
这些已够让人焦躁,而病痛造成的不适更会让医护人员面临危险。张计平是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医务科的负责人,2020年春节,在外地的女儿专门回来陪她过节,她却不得不承担起任务,撇下女儿一个人在家过年。因为多年的哮喘,她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就出现呼吸紧迫的症状。一次,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加上协调各方面事务,她忽然觉得胃部难受,心慌气短。坚持再坚持,总算下班走出污染区了,她一阵恶心,控制不住自己翻江倒海地呕吐起来。
最深情的愿望
从地方到“国际航班红标”排查任务,六波疫情救治任务,说起每位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就连晋中市传染病医院书记兼院长贡建波这位七尺男儿,也几次感动落泪。
太谷县一名年近七旬的患者,因老年手机出问题不能与家人沟通,一时极度焦虑。贡建波、张计平等发现后,积极想办法,最后帮老人更换手机,重新定做移动卡。同时,他们还请来了隔离病房专业的心理医生,多次做她的工作,设法与其家人连线,最终老人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顺利康复出院,临别时,老人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不停地道谢。
从2020年春节到2022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在山西省、晋中市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在晋中市卫健委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在各地医护人员的驰援帮助下,作为晋中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的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全院医护人员恪尽职守、攻坚克难,用奉献担当,以大爱和真情兑现了阻击每一波疫情、确保一方百姓平安幸福的铮铮诺言。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幸运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5月12日,在第111个护士节,晋中市传染病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终于全部完成任务,解除隔离,恢复到了紧张有序的正常生活工作中。他们的大爱和奉献,也得到了山西省、晋中市等各方的肯定和褒扬。省委省政府特地给医院记功一次,医院的多名医护人员还分别获得了省级、晋中市级的奖励。
“致敬,向疫情风暴中逆行的医护人员们!”贡建波说,“从2020年除夕夜接到第一次任务,到2022年清明前后山西的这波疫情,作为一名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的当家人,我为我们有这群顽强拼搏的战友感到骄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希望所有人幸福平安,希望每一天温暖轻松,希望今后世界不再受疫情困扰,希望山河无恙天下皆安。”
山西晚报记者 任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