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儿时在大同玩过的那些游戏

  塞北的盛夏,忽热忽凉,天气让人琢磨不透。记得儿时的夏天不是这样,对于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同孩子们来说,那时候的夏天是最开心的时光,晴天骄阳不似火,雨天凉风也不寒,最重要的是一到夏天,有很多可玩且好玩的游戏等着我们。
  那些年,夏日里的男孩子们口袋里时常都装着杏核,那些杏核有一部分是自己吃杏留下来的,多数是在路上捡的。上世纪70年代,家里还不富裕,大人很少给孩子们买杏吃,我们就到街边马路上去捡别人扔下的杏核,拿回家冲洗干净,装进一个小布袋里。提起玩杏核,现在的孩子会是一头雾水。杏核有多种玩法。可以猜单双,可以投掷,可以抓杏核,可以弹杏核……可不要小看这些玩杏核的游戏,每一项都有严格规则和操作技巧,输也输得心服口服,而赢了的人则尽显其心灵手巧,或者是在协调性上占一定优势,也同样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甩神鞭”和“分土地”是当年两种增强臂力的竞技性游艺活动。“甩神鞭”玩者最少两个人,多者不限。所谓“神鞭”,和标枪有些相似,即竹鞭鞭梢上拴一根铁棒,筷子般粗细,长约一寸许(最长也超不过二寸)。上手的人手握鞭杆来回旋绕,然后,瞅准时机猛然朝既定目标甩去,甩不准者或鞭梢铁棒脱落者无效。甩准者以击中的目标为新的起点,然后猜拳再甩,比赛结果以谁最先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谁为胜者。“分土地”又称“蹾骨笔”,即在地上圈一块正方形的地方,两人以猜拳定大小,用骨针(后转化成木针或铁针)“蹾”在方格内,然后就用针把这块“土地”划归己有,把所有土地都“蹾”在自己势力范围以内的人即是胜者。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大同人习惯登高。城里人会选择爬城墙、观雁塔,居住离山近的人会走山陵、步楼阁。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加入到此项活动中。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在这一天除随父母登高外,还要进行打花棍的体育游戏。打花棍时,儿童们各持一根彩绘的木棍儿,一边念诵儿歌,一边挥舞木棍相互击打。打花棍要有节奏,歌词还要合辙押韵。这种游戏既锻炼了四肢筋骨,又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而且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才和记忆力,是十分受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
  过去每逢夏季,孩子们最喜欢群聚庭院玩耍,其中编花篮、过龙门是主要活动项目。游戏时,唱着歌谣:“编呀编,编花篮,花篮里边有小孩,蹲下起来,起来蹲下,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至今,这熟悉的歌谣依然萦绕在耳边。编花篮,参加者最少三人,多者不限,孩子们互用一条腿相攀搭,另一条腿做支撑绕圈蹦跳,谁先叫困,双腿踏地为输,随即罚站在大伙用腿搭起的“花篮”内。与绕花篮相比,过龙门的参加人数相对较多。同样在歌谣的伴随中,脑力体力并用,开始游戏。不过和搭龙门相比,大家更愿做跳龙门的小鱼。
  你会虎把吗?也就是现在的掰手腕。说起它,小伙伴们的手就会立即痒痒起来。这是旧时大同少年以臂较力的活动项目之一,还好,至今也还有孩子们会偶尔玩玩。比赛时,强者战胜弱者后,往往大发“善心”,出花样给弱者“双手抱”“让腕子”“单钩”等机会,若此时还输,败者可就无话可说了。观战时,大伙给双方呐喊助威,连胜对手无敌者,即被人们认作“把头”。初夏,捺跤也是大伙热衷的玩耍项目,好的捺跤手,动作朴实,却极实用,常常被人们夸赞。
  那时,孩子们的游戏都是这种智力与体力并存的角逐,孩子们的快乐也无需建立在金钱之上,不需借助任何道具、却从比拼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足以让整个夏天充满欢笑,如今想来记忆中的盎然童趣,依然让人神往。

刘印军(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5-17期

  • 第2022-05-16期

  • 第2022-05-13期

  • 第2022-05-12期

  • 第2022-05-11期

  • 第2022-05-10期

  • 第2022-05-09期

  • 第2022-05-06期

  • 第2022-05-05期

  • 第2022-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