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西地质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是巨型的恐龙化石,还是璨若星河的矿石珠宝?或是山西这片土地上悠久的自然神韵?
5月,恰逢山西地质博物馆对外开放五周年的喜庆日子,名为“征程——山西地质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五周年特展”也应运而生,把五年来该馆取得的成果和背后的故事以最好的形式奉献给观众,也把观众与地质博物馆多年来的情谊化身一张张展板,呈现出来。
这里,不仅有山西地质博物馆的故事,或许也有你、我和我们的故事。
从筚路蓝缕到守正创新 凝结地博人的汗水和智慧
岁月长河,星火燃燃。展览中,通过“来路、奋进、硕果”三个单元,系统展现出山西地质博物馆五年来在博物馆建设、陈列展示、地学普及、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新成果。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8年,山西省地质厅成立了地质标本陈列室和地质资料室,1983年分别更名为山西省地质矿产陈列馆、山西省地质资料馆。1995年,作为山西省地质工作发展标志的地质“三馆”——山西省地质矿产博物馆、山西省地质资料档案馆与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图书馆合并为“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之后增挂“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山西省矿产资源储备中心”两块牌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新馆于2007年3月1日奠基开工,2009年12月启动博物馆布展施工,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设计、修改,布展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2014年正式竣工,同年更名为山西地质博物馆,2017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在展厅内,地质锤、工作笔记、地质图书、岩石矿物等标本……随处可以看到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泛黄的书页不仅记录着山西地质工作的细节,也书写着地质人的艰苦绝卓。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还有一项特别令人骄傲的事情,就是该馆“古生物调查研究室”的建立,依托于《山西重点地区脊椎动物化石调(勘)查》项目、《山西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系统调查》项目、《山西晚古生代锯齿龙类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系统调查》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地质博物馆建设提供重要的内容支撑,并且完整保存下了研究价值堪称世界第一的山西山西鳄化石、肯氏兽、副肯氏兽动物化石、择义王氏鳄化石、恐龙化石、锯齿龙化石等,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如今,当你徜徉在地质博物馆,看着玻璃展柜内的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在唏嘘感慨之余,千万别忘了在研究室内的一辈辈地质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发现和研讨,才给了我们与古生物化石“对话”的机会。
精品展览推陈出新架起科普桥梁
路在脚下,奋斗以成。如今的山西地质博物馆,有藏品5万余件,以地球科学内容为核心展山西自然资源之特色,藏品时代跨越古今,岩矿晶体、生物化石不一而足,尤以山西古生物化石最具特色,其中不乏世界珍品。在第二单元的展陈中,以“奋斗”为题,向公众展现别开生面的博物馆画卷。
2017年新增621件套,2018年新增712件套,2019年新增221件套,2020年新增366件套,2021年新增152件套……展板上,不断攀升的数据,代表的是我省地质工作的蒸蒸日上,这些珍贵的馆藏,也在第一时间面向公众展示,因此大家才有机会看到了天镇大同龙、王氏晋北龙、晋地甲龙3个新属种恐龙化石,认识了鸭嘴龙类、主龙类、暴龙类、甲龙类等等。
开馆以来,山西地质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推陈出新的临展,持续为公众献上文化大餐和科普盛宴。其中,一些展览还获得了省级相关奖项。
2019年5月,山西地质博物馆的户外科普新阵地——“晋地宝藏”标本园建成开放;
2021年的《神秘地球》科普流动展,通过29块展板、242件精美标本、40组软膜灯箱组成了一个“微缩的地质博物馆”,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引领同学们探索地球奥秘。该展览已入选全省博物馆中小学教育示范项目进行推介名单(第一批);
2021年,《红色自然精华绿色生态家园》临展,通过一百件岩石矿物精品、一百幅生态摄影作品共同赞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描绘美丽山西的绿水青山。该展览入选2021年度山西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在科普科研、社会教育方面,山西地质博物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开设“地博科学社”,让青少年观众手脑并用,兴趣盎然;创办“地博科普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组织“地博科普进校园”,引导中小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获得知识延伸等。还有“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目前已开展3期,共培养“小小地学家”120人。同时,该馆还不断探索科普教育新方向,《听得见的博物馆》系列音频节目,以山西地质博物馆藏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弘扬自然资源文化,普及地球科学知识。2020年4月登陆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守正创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十佳案例之一。截至2021年年底,各平台的阅读总量近2500万人次。
在科学研究方面,山西地质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厚积薄发,在古生物学、矿产地质学、博物馆学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从命名山西省的第一种兽脚类恐龙,到主持矿产地质勘查的一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从登上《化石》专刊,到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创造,精彩不断。
在文创开发方面,山西地质博物馆2021年启动文创研发,自主设计,将馆藏元素融入一杯一盏的细碎日常,让人们通过一件件富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感受到地质文化的魅力。
这些,是地质博物馆的高光时刻。徜徉在展厅内,看着面前的一块块展板,你的心情也会泛起波澜,五年之路,让地质博物馆逐渐壮大,也让其用心搭建起了地质科普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那里,或许还有你的身影。
不忘初心历久弥坚 硕果累累依然不断前行
经过五年的努力与奋斗,山西地质博物馆取得了长足进步。就像该馆馆长史建儒介绍的那样,地质博物馆走过了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五年,但这绝非是终点,而是迎来令人无限憧憬的未来,一切也必将是崭新的开始。
截至目前,山西省地质博物馆,是山西省首个地质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省首个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山西省首个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自然资源厅首个省级文明单位,山西省首座自然资源主题园——“晋地宝藏”标本园,还是山西省首个开展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的博物馆,山西省首个引进机器人讲解员的博物馆。该馆开展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研究属山西省首次,还有近年来山西省首个自主命名的肉食性恐龙——王氏晋北龙,其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是目前世界上首个保存最为完整的山西山西鳄标本等。
一边向公众及时展现地质文化惠民成果,一边继续从事科研服务,该馆作为山西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服务利用,为全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资料支撑服务。多年来,共接收成果地质资料 14137 档,数据量9605.46GB;接收原始地质资料电子文档812档,数据量855.29GB;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71份。馆藏地质资料一万四千余档,馆藏岩心两千余米,跨越一个多世纪,见证了地质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
此外,山西地质博物馆还负责全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自2017年5月以来,共完成各类报告评审1000余份。2022年3月,高标准、高水平完成省级地方标准《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技术规范》。该规范填补了国内本领域地方标准的空白,不仅能够指导我省压覆矿产资源工作科学开展,同时为其他省份乃至国家规范的制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经验模式。
作为观众,当你默默看到地质博物馆以及地质人在背后的“付出”,你就会深深感慨,这个展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地质博物馆,看到了她在成长之路上的艰难与跋涉,也看到了她在优秀道路上的努力和坚韧。
日月轮回,星移斗转,山西地质博物馆走过了属于她的五个春秋,其讲述地球科学的职责和使命也在时光里慢慢点染,逐步湮开。如果你到山西地质博物馆参观,不妨走进该展览,让我们重新认识这间饱含知识的博物馆,到那时也不妨说一句:“你好,我是你的粉丝!”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