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在数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中,古人便进行天象观测用以明确四时,知晓农耕时节,判断吉凶祸福。5月27日9时30分,山西考古博物馆“考古云讲堂”与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讲坛联动,推出《观象授时与中国文明起源——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讲座,届时您可以通过本报官方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听讲。
众所周知,在山西临汾地区的襄汾陶寺遗址内,就发现了古观象台,古人利用夯土柱之间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日光影推测季节及相关节气,安排农耕。在考古工作者眼中,各原生文明的起源可能有不同的途径,中国文明的起源与观象授时有着密切关系。掌握天时奥秘的人群,辅以神秘主义的外衣,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就形成一定的公共权力。出现公共权力,标志国家诞生,亦即文明诞生。襄汾陶寺遗址观象台的发现,以及《尚书》等典籍的记载,可以佐证以上推论。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瑞民,我省知名考古学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姓名与中国文化》《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华夏文明研究》等。讲座中,他将从追溯天象观测出发,讲述观象授时与中国文明起源。
本次讲座时间为5月27日9时30分—11时30分,你可以通过山西晚报APP·现场云、山河视频·抖音/快手/今日头条、文博山西视频号、新浪微博@考古汇、新浪微博@山西晚报等公众平台进行线上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