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教育

小升初那些事 名师为你全面梳理

  •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又有一批小学毕业生将告别母校,成为准初中生。即将到来的小升初是求学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学习、方法上做好准备?如何帮助孩子制订学业规划?进入青春期,孩子能不能跟得上初中课程?小升初怎样衔接才能让孩子快速占据优势……随之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会让家长们感到焦虑。
      可以说,生理、心理、外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使小升初学生在升学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引导?山西晚报记者专访山西省实验中学名师,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A 心理调整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升入初中,孩子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甚至还有新的学习方式,一切的新鲜事物都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山西省实验中学左慧星老师表示,很多小升初的孩子都会面临环境转变的问题,家长需要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预期,告诉孩子他即将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引导孩子关注新环境中的重点,鼓励孩子去发现感兴趣的场所。
      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了解自己的课任老师,积极与老师主动沟通,这样孩子会减轻心理压力,老师也能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其次要引导孩子与同学友好相处,好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的初中学习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让孩子主动探索,展示和适应。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环境,三年才能走稳走好。
      小升初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进入到青春期,让很多家长头疼的是孩子开始产生叛逆情绪,不愿意跟家长沟通,顶嘴的事时有发生。家长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持有包容的心态,山西省实验中学常青老师认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身心急剧发生变化,个性形成的时期,孩子们会变得敏感,可能有的孩子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作为家长要给孩子的成长留足空间,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自身的特长。平时需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B 学科衔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
      语文:提升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升初阶段,总有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语文成绩在小学次次满分,而到了初中前期考试可能会到70、80分?
      左慧星表示,有的孩子在小学语文成绩看似很好,到了初中会有暂时的回落,这样的情况家长无需担心。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了解和体会,还处在较浅显的层次,到了初中,语文的学习更注重逻辑思维内在属性的推理。依照每年的中考,试题中对语文素养能力的分值已经上升到了75%,小学六年级对语文素养能力仅仅是50%,剩下是基础的考查。
      在初中学习阶段,孩子要做的就是迅速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要动笔记下每一个重点,下课要背要写,回家要复习与回顾,端正学习态度,摒弃过得去差不多、想当然的想法,做到精益求精。好的学习方法要有思考、有质疑,不能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思考,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家长鼓励孩子有自信的表达,在将自己的思维情感去表达的过程中,在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好语文,扎实的基础并不可少,比如读准音、写对字形、大量积累古诗文同样重要。在初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关键一点,课内学习老师的思路和方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课外阅读要广博,多阅读经典,通过阅读产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写作方面,建议学生更应该多关注生活,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真实感人的文章来源于生活,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现象,把看到、想到的运用写作技巧变成一段段文字。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给孩子时间,在充分时间中沉淀,更需要家长陪伴与引导。
      数学:学会解题方法培养学科素养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刷题、补课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唯一途径,常青建议小升初家长不要走进误区,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可以尝试一种方法: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引导孩子讲一讲当日课堂新授的知识内容,这样在讲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疑问,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持一个学期,数学成绩会有大的提升。
      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如何听课是关键,常青建议,课堂听课注意八个字:倾听、思考、交流、落实。听课时要带着思考听,带着疑问听,要让自己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仅要听老师讲知识生成的过程,也要听同学有什么思考。听课时手里要有一支笔,新授课程要做好有效笔记,笔记回去之后要有生成,习题课要学会批、改、注。
      课后复习也是关注重点,学生要将自己的笔记本整理与升华,做周总结、单元总结,比如知识框架整理是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把线连成知识的网络。重点难点的整理中数学中一题多解可以帮助孩子打开思维,优选最简单的方法,多题归一让孩子从错综复杂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规律。专题的整理,错题分类整理可以真正把自己的难点落实下来。并且可以让孩子尝试写数学思考和数学日记。
      初中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让孩子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和证明,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解题的方法,培养一种学科的素养,让孩子们善于思考,敢于探索,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常青建议家长与孩子都要调整好心理状态,无论小学多么优秀,都要学会归零,把头上光环拿下来,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
      英语:首先要有词汇积累意识
      小升初阶段,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有小小的焦虑感,初中英语的学习能否跟得上?能否能学得好?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山西省实验中学王彦老师将七年级的英语课本与小学英语内容知识作了对比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
      王彦分析,小学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所有内容在初一年级英语课本上都有体现,由此看来,七年级英语涵盖了小学课本所有的内容,所以小学初中英语教材的衔接可以说做得非常好,到了初中老师会从头认真教授这些内容,如果在小学,孩子的英语属于困难学科,到了初中也一定是难点。从小学到初中,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学习英语的态度,因为态度会产生变化,初中英语每天听和朗读必不可少,听当天新授的内容,配合朗读,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找自己的难点问题,听读到可以复述内容。
      当然,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背诵单词,背诵句子和短文。初一开始家长需督促孩子的书写,建议家长帮孩子挑一本孩子喜欢的字帖练习。
      初中能够学好英语,习惯和方法很重要,首先要有词汇积累的意识,建议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积累词汇、音标、词性,不同词性下常用的意思等,积累后要及时地复习。词汇的积累来自于阅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读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寻找文章,也可以读整本书。从简单的读起,比如中英文译本,逐步帮孩子进阶到下一步。可以把阅读中反复出现的生词作为积累词汇,但不要挑选过度难的书籍,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听课时记笔记要掌握技巧,黑板上有的,老师讲课时反复强调的,老师语速发生变化的内容都是重点,课后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等都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都习惯于、依赖于老师的管理,但进入初中后,要从小学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听,主动记,主动思考,主动提出疑问,主动回答自己以及别人的疑问,主动完成老师的任务,主动额外地发现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心理状况,经常和孩子沟通,放平心态最重要。家长要改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要催促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跑得更快些”“走得更远些”。
      同时,山西晚报记者提醒小升初阶段家长,在小升初之前一定要准确了解入学政策,与其存在埋怨或疑惑,不如抓住并适应制度,家长们应该明白,没有所谓最好的学校,只有相对适合家庭、适合孩子的学校,希望家长在孩子小升初阶段能理性对待。
      相关链接
      如何缓解家长、孩子的分离焦虑?
      进入初中,有一部分孩子会离家住校,部分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照顾不好自己,甚至一直拖着不让孩子住校,这都是父母“分离焦虑”的表现。
      “分离焦虑”指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亲子分离的常见心理现象。家长有分离焦虑,孩子当然也有。然而,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终究要离开家长营造的温室,独自面对风雨。
      面对分离焦虑,首先家长要敢于放手,不对孩子的生活过度操心包办,相信孩子慢慢会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一味以爱的名义将孩子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从小就没有锻炼独立自主,那么以后孩子将无法适应社会,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的情绪中。
      其次,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沟通讨论,了解孩子关于独自住校的想法或担忧。面对孩子的担忧,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真诚的鼓励,增加孩子独自面对新环境的勇气。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给孩子分享自己独立自主的经验。
      再者,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自理的技能并练习,如铺床、洗衣服、打扫房间等,这在缓解父母“分离焦虑”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最后,开学时,举办一个简短而又正式的告别仪式。告别仪式可以向孩子和自己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分离一段时间了。这相当于给双方做了一个心理铺垫,使自己和孩子不因分离情绪过多地影响自己。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5-27期

    • 第2022-05-26期

    • 第2022-05-25期

    • 第2022-05-24期

    • 第2022-05-23期

    • 第2022-05-20期

    • 第2022-05-19期

    • 第2022-05-18期

    • 第2022-05-17期

    • 第2022-05-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