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接力筑天宫 圆梦征穹宇

坚守初心深耕技术 他们护送神舟问天

记者带你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参与神舟十四号任务的航天人背后的故事

  •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飞船的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直刺苍穹。与此同时,在1400公里外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指挥所内,所有人员严阵以待,即将开始护送神舟十四号的新征程。
      “太原发现目标!”随着一声洪亮的调度声音,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接力酒泉,开始执行神舟十四号上升段测量任务。“太原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器箭正常分离!”伴随着一声口令,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了上升段测量任务。不久后,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大家紧张的心终于落地,大厅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作为我国测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发射上升段数据跟踪测量和入轨后飞船轨道运行环境监测、预警任务,完成星箭分离前箭体设备工作状态、内外环境参数,以及方位、俯仰、速度等相关飞行数据的收集分析,为飞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任务期间,山西晚报记者走近参与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带大家认识在三晋大地护送神舟问天的航天人。
      杨博:为航天任务提供坚强技术保证
      杨博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部高级工程师,这是他第10次执行神舟系列任务。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他主要负责太原指挥所全系统所有设备状态的质量把关审核,拟制针对性科研训练课题、各类方案预案等工作。
      在收到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后,杨博便带领同事们进入为神舟十四号保驾护航的准备工作中。对雷达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查中心机系统状态、拟制各类应急方案预案、全系统检查调试、加大科研训练力度……看着同事们兢兢业业的样子,杨博想到了2003年夏天,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想到了这一路走来,他和同事们在建设航天强国征途上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托举中国航天的滚滚洪流。
      2003年大学毕业后,杨博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部,从事雷达测量工作。当时单位在兴县的一个山头上,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从北京到山头点号,杨博的心理落差很大、很纠结,纠结就容易出问题。有一天,雷达设备上的其他同志有事不在,只剩他一人参加联合测试。不巧,遇上供电电压异常,驱动加电失败导致天线无法转动。还是新人的杨博并不懂如何排除故障,导致未能按要求参加测试。领导认为杨博是新同志,没有给予太多批评。但这次故障却深深触动了杨博,他认识到不能这样纠结下去,要沉下心来干好工作。随后,他一头扎进设备,仔细梳理雷达分机线缆接口,再深入到板件、备份件、软件系统代码等,并将要点编写成册,逐渐掌握设备原理和故障分析排除方法。3年的时间,杨博从学好设备开始,积极参与航天任务和其他的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从学徒到最佳岗位操作手到分机负责人,再到点位负责人的蜕变。
      杨博一直深信,坚持学习才能使人获得进步和提升。所以,他始终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利用好碎片的空闲时间。得益于这个习惯,杨博很快便掌握了雷达的操作维护、基本原理、电路设计等知识。
      2007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设备转型升级。杨博认为,如果要跟上升级转型的步伐,就必须提升理论层次。于是,他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并顺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后,杨博回到单位,从事测控总体工作。面对陌生的领域,他通过向书本学、向老同志学的方式,努力钻研测控总体知识,继续保持自律和持续学习的习惯,逐渐成长为总体岗位的行家里手。
      近年来,航天任务态势呈现出超高密度的特点,经常数个任务并行。有段时间,杨博带头负责2个任务,同时还兼任其他项目负责人,为防止出错,杨博便和同事们相互监督把关。拟制文件、联试联调、参加技术会议,各种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还有承担的课题要结题……杨博带领同事们理清思路,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分工协作,时间不够就熬夜,知识不足就加强学习。最终杨博和同事们经受住了考验,为航天任务的连战连捷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
      2015年以来,杨博基本上每年都要负责1—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对他而言,每一次课题研发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都有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甚至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查资料做方案非常不易。在航天任务高密度高强度逐渐成为常态后,他在进行课题开发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航天任务文书编写、设备质量把关、部内技术支持等各项工作,压力一直很大。即便是这样,在领导向他交付任务的时候,他也从不推托。
      2010年至今,杨博组织或参与重点课题多项。其中有4项成果在航天任务中得到应用。
      高波:测控点位上的“压舱石”
      高波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测控点位负责人,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他主要负责某型雷达对火箭的跟踪测速,并将数据回传太原指挥所,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自参加工作以来,高波已经参加并圆满完成了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任务执行中,他就是测控点位上的“压舱石”,只要有他在,所有人都不会害怕出现紧急情况。
      执行航天发射任务,数据获取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准备过程中,该点位某设备向指挥中心发送的数据出现了丢帧的状况,分机人员分析了许久,迟迟找不到问题所在。任务第2天就要执行,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高波从设备数据的组帧机理出发,抽丝剥茧般列出了可能发生此类故障的关键点。经过分机人员逐一测试和排查,最终定位了问题所在,在对故障部件进行拆装验证后,设备恢复了正常状态,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
      航天事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操作一台航天设备,不像开车时踩离合、挂挡、加油门这样简单,而是需要操作者在精确的时间点准确执行某项操作,更需要对这台设备的上百个部件、上千个接口熟知于心。对一般人来说,熟练掌握1台设备的运行原理、各部件职能、接口关系,都需要数年时间。那么,掌握8台需要多少时间?高波用自己的实际告诉我们:只需要3年。
      只有高波知道,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高波会利用休息时间详细整理设备出现过的故障隐患和解决办法,并逐一制定了应对措施和备份方案,为参试人员顺利执行任务提供了参考。在参加“天宫”“神舟”系列“国”字号系列任务中,为了防止人员出现误操作、误口令,他利用所学知识,详细编写了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并督促大家认真学习和操作,大大降低了问题发生的概率。
      高波还是单位公认的“技术能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单位所有设备的原理,还根据任务特点要求,思考参试优化方案,积极开展课题研发工作,参与并完成了事后数据处理自动化、设备操作智能化、天线互引导等科研课题。他独立完成的设备实战化模拟器研究,极大地简化了任务操作流程、提高了设备精度。
      不到4年的时间,高波先后学习并熟练掌握了10多种专业知识。为了赶时间、赶进度,高波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学习软件,并针对设备某一功能与其他高级工程师和设备厂所工程师进行反复探讨。他所设计研究的仿真模拟器,能够模拟任务过程中的任何故障问题,让岗位操作手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能模拟真实发射场景,极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高波,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带领所属人员不断增强能力素质,为神舟飞船保驾护航、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杨先凯:“太原发现目标”幕后的雷达操作手
      杨先凯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阳曲测量点位某型雷达操作手,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他主要负责火箭信号的捕获和跟踪。那句响亮的“太原发现目标”的数据支撑首先来自杨先凯。
      “点火!”“起飞!”搭载神舟十四号飞船的长征二号火箭起飞210秒后,杨先凯手中的设备率先发现并锁定目标,比计划书规定的锁定目标时间整整提前了30秒。紧接着,火箭的飞行速度、高度以及实时画面等,一 一显示在指挥所大屏幕上。
      因为是举世瞩目、全国关注的“国”字号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任务准备期间,杨先凯总是扎在设备方舱,模拟各种复杂情况,逐个分析解决。他详细分析了近十年神舟系列历史捕获跟踪数据,进行了大小模拟演练30余次,组织了20余次紧急突发状况演练,制定了完备的捕获和应急处置方案。
      “应答信号不可靠怎么办”“同频雷达信号干扰怎么办”,精确到秒记忆每个任务特征点,熟悉误差电压变化细节、实时掌握遥测信号质量情况、分析应答信号质量情况……杨先凯每天都会无数次重复这些操作和分析,只为确保万无一失。
      “设备跟踪捕获条件、判别异步信号、异常情况处理……”阳曲测控点位机房大厅内,刚刚执行完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杨先凯,还没顾得上喝口水,便开始向一旁的“徒弟”小周讲解目标捕获知识。作为伺服操作手,杨先凯扎根山头点号,在测控一线岗位上奋战13年,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
      “2013年前我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阳曲测控点,那时候刚从学校毕业,到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点号的生活不便,离家也远,当时内心波动特别大,很想干几年就走。但看到身边的老同志们‘几十载风雨兼程拼事业’的创业劲头,我下定决心,耐住寂寞,必须要干出属于自己的成绩。”回忆起刚来点号时,杨先凯仍记忆犹新。等苦尽甘来那一天,山河星月都作贺礼。自此以后,杨先凯白天集中参加演训演练,晚上一个人研究创新。3年时间下来,他逐渐掌握了设备原理及拟定了排故应急方案,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某次联调测试,设备主机显示屏上几个数据突然不规则跳变,可持续时间不长便自主恢复,但那转瞬即逝的跳变让杨先凯神经紧绷。当天,杨先凯将这一情况立即向上级汇报,随后由他牵头,负责带领人员立即排查检测故障。
      “机柜线路正常,保险单元无异样,均无问题。”操作手王奇对设备间检查后说道。这时,在场的人员都困惑不已,都觉得会不会是偶发性事件,只要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就好。“这样的情况有一必有二。我们进行测量控制,更是要严慎细实。”关键时刻,杨先凯带领排查人员日夜奋战,对所属设备进行逐一排查,终于发现原来是设备某单元接口处熔断,导致数据异常跳变。他随即进行整修,再次开机调试,一切回归正轨。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像他们这样的航天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扎根山头点号,一心扑在工作上,扎根奉献、勇挑任务,创新超越、不辱使命,投身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通讯员 张煦晨 吕瑶 禹龙龙 马博川 郭一博

      郑逃逃 高宇研 林泽供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02期

    • 第2022-06-01期

    • 第2022-05-31期

    • 第2022-05-30期

    • 第2022-05-27期

    • 第2022-05-26期

    • 第2022-05-25期

    • 第2022-05-24期

    • 第2022-05-23期

    • 第2022-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