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今日芒种:

戴月披霞一日短 栽秧割麦两头忙

  6月6日,芒种,24节气第九个节气。
  芒种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有芒的农作物成熟、秋季农作物播种,已到了收麦种秋的大忙季节,因此“芒种”又叫“忙种”,这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农时及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种节气也有三候:一候螳螂生,意思就是说螳螂于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到芒种时节,感受到阴气而破壳生出小螳螂;二候鹏始鸣,意思是说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就是说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此时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就会停止鸣叫。
  我国南北方种植作物的差异,芒种节气的农业生产兼具“收”与“种”两大特点。此时,北方地区麦类等有芒作物相继成熟,麦粒饱满,为抢农时和避免不利天气的影响,农民需抓紧时间收割、晾晒、入库。小麦收获后,紧接着便是夏玉米等秋收作物的播种。同时,南北方稻区正值一季稻移栽插秧时间。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意为大多数夏播作物,需赶在芒种节气前完成耕种,之后再种,则不利于成熟。
  风物记忆
  芒种两头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从字面上说,芒种的意思是麦类作物成熟到了大忙的季节。农谚言:“芒种芒种,连收带种”“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江南的芒种时节,小麦大多已经成熟了。
  因为正值初夏,天气多变,时常有冰雹、大雨、大风,眼看就要收割的小麦可不能糟蹋掉。父亲麦收前夕,走在田埂上,口袋里揣个收音机,时不时收听天气预报。站在山顶上,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热风浮动,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麦浪麦香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父母亲翻出去年的镰刀,上面已是锈迹斑斑,赶快就着磨刀石,一上一下有板有眼地磨起来,刀锋出来了,割麦子就快了。赶上好天气,全家齐上阵,那时抢收麦子,都是左右邻居一起前来帮忙,你家收好了,再帮别人家,一块地里干活的人很多,割的割,运的运,架子车“嘎吱”的声音,牛儿奔跑的声音,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一番热闹的景象。
  要收割的还有油菜籽。芒种时节的油菜籽已经黄了,菜荚饱胀鼓圆,沉重压弯了身腰,清风吹来,发出“哗哗”清脆的声响。割油菜籽显得特别小心翼翼,弯腰下去,抓住油菜秸秆,镰刀麻利割下,再轻轻地放在路旁晒干后,就可以铺上竹垫子,用小木棍轻轻敲打,又小又黑的油菜籽俏皮地四处滚落。一阵敲打后,眼前就是一堆蓬松的油菜籽壳,用竹筛一筛,乌黑的油菜籽和壳就分离了。油菜籽晒干后,拿到油坊里榨出香喷喷的菜籽油,那是对辛勤劳动的犒赏。
  麦子和油菜籽都收好以后,耕地就空了出来,这时可种上棉花、玉米,也可插上一季晚稻。特别是水稻,这边刚刚把油菜籽或小麦收完,就立即往田里放水,灌满水后,就把耕牛赶下田里开始犁田。田里有了水,不少泥鳅都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我们小孩就从家里拿来竹簸箕,顺势往田里一捞,总能捞出不少活蹦乱跳的泥鳅来。平整好水田后,就开始插秧苗,这时的秧苗一般都一尺多长。为了赶时间,吃饭也是在田埂边上仓促解决。我们这些做小孩的,承担起端水送饭的任务。要是秧苗较多,就打晚工,也要把田里的秧苗插完。这时在田埂上扎起火把,大人们弯腰插秧,秧苗的间距也只能凭着感觉了,晚上插的秧苗难免会歪歪斜斜。黝黑的夜空下,繁星点点,田野深处蛙声一片。
  玉米和棉花栽培虽然不是那么赶时间,但也不能耽误时间,有这样的一句农谚:“芒种芒种赶忙种,过了芒种白白种”。人们在脖子上或腰间挎一个兜,盛放玉米种子,一手持小铲子,一手点籽,一颗一颗地点播,一天都不能缓劲。
  种好了庄稼,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浇地,因为土地干湿不均,玉米出苗不齐,影响以后的长势及授粉。等抢收抢种结束后,要是下一场及时雨就遂了农民的心愿。夜晚雨至,“哗哗”敲打在房瓦上,大人们一定是幸福的,躺在床上嘟嚷着说,芒种雨水贵如油呢!地里的庄稼仿佛抓住了季节的尾巴,奋力拔节长高,不久染绿了门前那片丰腴的田野!

□江初昕

  文学记忆
  古诗里的芒种
  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是与农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节气。“割麦栽秧两头忙,官家小姐出绣房”。芒种忙着收和种的情景,曾被许多文人墨客写入诗文之中,读来颇有韵味。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宋代范成大的《梅雨五绝·其一》,意思是说,芒种节气到了,要插秧了,雷雨却不期而至,希望天气赶紧转晴,插秧时最好先插籼稻,坚持几十天新米即可长成。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芒种时节的生活状态,有劳累,也有担忧,但从“少忍数旬蒸米成”中不难看出其达观的人生态度。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芒种到了,螳螂出来了,天上的云彩绚丽多姿,云彩下时不时有鴳鸟的身影悠然飘过。池塘里的莲花开了,清香袅袅。炎热的风伴着暑气,送来大自然的气息。大家见面最关心的是,家里养的蚕结茧没?麦子收割得怎么样?元稹的这首芒种诗,描写了芒种时分乡间的生活片断。诗句朴实又生动,芒种之境鲜明又自然,字字句句流淌着乡村的质朴与温情,反映了芒种节气的灵动和生机。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宋代楼璹的《耕图二十一首·拔秧》一诗,笔触清新恬淡,有景有色,有动有静,寥寥几笔,便将农家拔秧、插秧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清代王时叙《商周山歌》:“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旋黄旋割鸟鸣叫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芒种节气到了,麦子已长熟该收割了。他们一大早就带着镰刀直奔田地,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也毫不在意。傍晚时分,他们挑着沉甸甸的麦穗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回来了。王时叙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三夏龙口夺食图”,同时也表达了农民通过冬春季的辛勤劳动,在芒种时节喜获丰收的快乐心情。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农民不再用手工割麦和插秧了。诗里芒种时节那些热火朝天的躬身劳动画面,带着时光的印记,在不老的时空中散发诗意。

□胡萍

  情感记忆
  芒种忙 乱打场
  “芒种忙,乱打场”,每年的芒种节,都是农事最繁忙的时候。它是一个收获与播种的节气:既是收获的开端,也是丰收的起点,更是农民的节日!芒种时节,农村找不到闲人,不要说中青年,老人和孩子也是齐上阵。倘若哪个年轻人不下地四处逛荡,就会被大家嚼舌根。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虽然十多年没有割麦、碾场、扬场了,但只要想想,就倏地感到背上发疼、脸上发烧、胳膊发软、嘴唇发干、心里发慌!自然而然也就想起了凌晨睡梦中被父亲催起时的无奈、割麦时被萋萋芽扎得满手流血时的懊恼、打场时骤降暴雨或冰雹时的狼狈、交公粮时整夜整夜排队时的焦灼!当然也有白天打场时一片云影飘过时的清凉、晚上看场时听爷爷讲神话时的满足、收麦后在麦秸垛挖个洞捉迷藏时的幸福,以及冰棍、西瓜、流油咸鸡蛋的美味……
  父亲年轻时孱弱多病,但这丝毫不妨碍他种地的手艺。一是他熟稔的农谚极多,达到了信口拈来的水平,如“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等;二是只要随便掐几穗麦子,搓揉之后放在手心一数,便能大致估算出当年的收成,麦子收完晒干后一上秤,竟然八九不离十;三是只需随手捏起几粒正在晾晒的麦子扔进嘴里,闭上眼睛嚼上几口,便能说出麦子的干湿度,用粮所的湿度仪一测,误差极小,让我崇拜至极。
  刚把金黄浪涌去,便见新禾万顷新。芒种时节回了趟老家,百岁的祖母歪歪地坐在轮椅上,像极了熟透的麦穗,随时等待着大地的收割。“回来了孩子!现在的人真能,几亩地一晌午就收完了,不像以前,没个个把月过不完麦季,白天忙活一大天,晚上还要洗衣服、磨镰刀、喂牲口……”说着说着还流出几滴浊泪。我懂,这里面蕴含着祖母对过去艰辛生活的回忆,也充满着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
  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辗转反侧,看着身旁睡态可掬的儿子,闻着麦子成熟后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仿佛又听见谁家院子里传出“嘶啦、嘶啦”的磨镰声……

□王峰轩

  民俗记忆
  斗草
  在古代,斗草之风可谓风靡民间,达官显贵子孙亦游乐其中。虽不比古代斗茶风雅显贵,斗草之娱却自有妙趣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斗草,又称斗百草,乃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本属端午民俗。古时,每年端午节,人们去郊外采药取草,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此习俗慢慢衍成定俗。端午古人收获诸草之余,遂以草自娱,往往把草作为比赛对象,群居一起举行斗草比赛。或对花草名,狗尾草、鸡冠花等百草皆属比赛之列;或以草的品种多寡参斗,多则胜,少者败。儿童或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然后换一叶草相斗。古代起初的斗草虽简,却也极具生活性和娱乐之趣。
  斗草起源已久,明·罗颀《物原》云:“(斗草)始于汉武。”先秦时期的斗草,最初只是简单的游戏,用植物枝茎互相比拼,分出胜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简易的斗草在我国南方已演变为端午风俗,时称“踏百草”。踏百草游戏之所以相沿成俗,并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而在我国南方,五月之初,时为仲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易于染病,悬艾叶、菖蒲于门前,可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于是人们就到郊野采集百草。采集百草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自然便发生并流行起来。探究事物原始之属的史料《事物纪原》,记载了古代斗草之娱的起因与形成。《事物纪原》说:“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到了唐代,斗草游戏称“斗草”,或“斗百草”。不仅仅是妇女儿童的最爱,成年男子也对此颇好。此时文人墨客亦走进斗草之列,他们不再单单比赛草的韧性,还比谁认识的植物更多。外出春游时,随口就能说出百草名字的,即可获胜,便受人尊敬。后来演变成不但要说出名字,还要讲得出名字由来、历史掌故。再后来,则演变成以这些植物为题,吟诗作对,遂将斗草变成了诗文盛会和风雅的游园竞赛。这种早期将植物互相拉扯分出胜负的斗草,叫“武斗”。而文人之间,比拼知识和文采的斗草,则称为“文斗”。具体说来,唐人的“武斗”,是斗草者各执一草在手,以草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力向后拉扯,断者为负。另一种是“文斗”,小孩童自然也参与其中。他们将采来的百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类多,谁对仗水平高,并坚持到最后,谁就获胜。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赋斗草诗《代应二首》,描述了当时的斗草之事。诗句曰:“昨夜双钩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唯喝绕床卢。”到了宋代,斗草之风盛行,除在端午节外,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比赛。北宋词人晏殊作词《破阵子》,也记述了斗草之乐。《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有不少关于斗草的历史典故。五代时,南汉主刘钺在皇宫后苑遍植奇花异草,每值春深花繁时节,就组织宫女斗草取乐。早晨打开后苑大门,刘钺一声令下,宫女们蜂拥而入,随意采摘,规定时间一到便锁上大门。然后宫女们集中起来,在大殿中比胜负,谁采的种类多谁就取胜,负者要献出银子。最后这些银子集中起来,作为宴会的费用。五代时的斗草形式,尚未发展为后来风雅的“文斗”,但宫女们以品种多寡的斗草之法,亦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斗草的广泛喜爱。
  古代斗草已难觅踪影,但少数地区儿童仍偶有斗草游戏之“武斗”之娱。斗草,在古人的生活生根,并一步步长成具有民间特色文化的绿苗,体现了我国历史民俗的深厚和广博。

□卜庆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02期

  • 第2022-06-01期

  • 第2022-05-31期

  • 第2022-05-30期

  • 第2022-05-27期

  • 第2022-05-26期

  • 第2022-05-25期

  • 第2022-05-24期

  • 第2022-05-23期

  • 第2022-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