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高考往事 总有一幕最难忘

  •   考场外
      考生最想听到这些话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约而至。高三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多少有些难熬。进入高三后,整个家庭日常氛围变得紧张,家长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孩子的情绪,生怕一个不小心,触动了孩子敏感的神经。
      高考这几天,考生们最想听到家长怎么说?考场外,山西晚报记者对考生们进行了采访,考生们最想听的话五花八门,山西晚报记者记录后进行了整理。
      考生们最想听到的话,有的温馨,有的甜蜜,有的是玩笑。话里话外,透露出他们对未来的积极和向往。希望我们的整理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当考生们走出考场时,希望您“照抄”答案为他们加油打气。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1.尽力而为,高考不会决定人生成败。
      2.相信你就是最好的那个。
      3.考完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
      4.考完给你换新电脑,给你换新手机,给你换……
      5.认真去考就行。
      6.加油呀,少年。
      7.你怎么考都能进重点大学。
      8.报志愿,我尊重你的选择。
      9.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咱家特别有钱……
      10.(保持沉默)

      回忆里
      那些高考往事最难忘
      在过来人眼里,高考期间最走心的事,可能是等在考点门口的鲜花掌声,也可能是爸妈递来的一杯水……高考前,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个过来人,请他们讲述了自己的高考故事。
      高考那天早早起床 为缓解紧张给自己画了个淡妆
      讲述人:李琪
      李琪是2018年参加高考的,她学的是舞蹈专业。李琪是晋南人,家里除了她,还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为了照顾他们姐弟三人,妈妈找了份每天只上半天班的工作。家里,姐弟仨总是打打闹闹,十分热闹。
      李琪上了高三后,爸爸妈妈特意找两个弟弟谈了谈心,告诉他们要尽量照顾姐姐的情绪,不要打扰姐姐学习。平时调皮捣蛋的两个弟弟,居然照做了。这种转变,让李琪十分感动,同时,也多了一份莫名的紧张。高考后,李琪听爸爸讲,妈妈当时老是丢三落四,心里明明很紧张,在她面前却假装很淡定。其实,李琪也紧张,但每次紧张的时候,她就会找点别的事情做,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是听听歌,有时候是发发呆。每每这时,家里从没有人打扰她。这一点,让她十分感激。
      高考前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吃过晚饭后,便各自回了房间。李琪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她打开手机,听了一阵音乐才平静下来。
      高考那天,李琪早早起床,发现眼睛有点肿。莫名地,李琪又紧张了起来。李琪试探性地问妈妈,她能不能给自己画个淡妆,妈妈同意了。接下来,妈妈安静地呆在客厅里等着她,直到她画完妆,才带着她出门。
      李琪至今仍然记得,刚开始,她拿眉笔的手都是抖的。画着画着,她平静了下来。至今想起来,李琪仍然十分感激妈妈,是妈妈的不催促不打扰,让她在画完妆后,心情平静了下来。然后,以平静自信的心态,完成了两天的考试。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回想高考期间 真正“不容易”的其实是父母
      讲述人:欣怡
      高考期间,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是2017年参加的高考。我记得,高考结束后,妈妈看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不容易了!’正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研一的欣怡,回答这个问题时,想了一会儿后补充道,“其实,真正不容易的是我的爸爸妈妈!”
      高中时期,欣怡就读的是山西大学附属中学,这里“尖子生”云集,竞争异常激烈。高考前那段时间,欣怡压力很大,“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上,感觉像被推着走似的”。欣怡坦言,那时候自己状态很紧绷,学习强度很大,导致来自外界的善意和帮助,自己没有感觉到,“回头想想,那段时间,爸爸妈妈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多亏了他们我才能走到今天。”
      由于太过紧张,考试那两天,欣怡的身体很不舒服。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完成最后一门考试,走出考场时,妈妈第一时间就迎了上来,“我妈看着我,眼圈儿一下就红了,一遍遍说着,太不容易了。”
      高考结束就是估分环节。欣怡有些保守,估的成绩不太理想。考前积压的情绪一下发泄出来。“那时候,我又哭又闹的,像一个任性的、坏脾气的孩童。”欣怡说,“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责备过我,总是安慰我,给我信心和勇气。”
      599分!高考分数出来了,比欣怡预估的高一些。欣怡马上投入到报志愿的环节中,“我原本想去南京大学,但那年南大在山西的录取分突然提高了,后来我想着去南开读金融,怎奈又没有成功。”欣怡说,最后自己被南开大学中文系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有点迷茫,不知道学中文以后能干啥,还产生了复读的想法。“我妈妈很坚定地跟我说,咱就上南开,学中文,一定能学出个名堂来。”欣怡说,“现在回想起来,我高考那会儿,我妈面临的压力更大,既要安抚我的心情,又要保证我能被顺利录取,真是太不容易了!”
      进入大学之后,欣怡参加了几个社团组织,交了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见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世界,自己的视野就打开了,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一样了,然后随之整个心情和状态就会好起来。”欣怡说,“幸亏没有复读,我现在觉得学中文真的挺好的。”
      在欣怡看来,学中文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以前在高中的时候,除了学习,感觉自己没啥想法,思想不独立,人格也不独立。”欣怡说,“在中文系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会传授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透过历史去看待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2021年,通过努力,欣怡被保送至本校中文系读研深造。她相信,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当年父亲“牵强”的送考理由 现在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讲述人:师萟
      说起自己2003年的高考,师萟对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个是消毒水的味道,一个是父亲坚持要送自己去考场的理由。
      “得知高考被提前1个月的消息,是2002年的暑假。为此,我们的开学补习,也被提前。”师萟回忆,感觉那时最着急的是老师,因为教材和考试时间的改动,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就都要随之改变。
      说起当年的高考,师萟直言,那届学生属于比较“坎坷”的一拨儿。小升初遇上改革,中考遇上改革,好不容易到高考,结果时间又提前了。眼瞅着复习时间少了1个月,突然又蹦出来“非典”。所有的事情凑在一起,又是封校又是消毒。
      师萟说,从不住校变成被完全封闭,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她和身边不少同学都感到不适应,“反正感觉教室里啥时候都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以至于现在,我闻到类似的味道,就会想起那个高三的事情。”
      6月7日高考当天,那时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每个考场内外还是严阵以待。进考场要测体温,考区设有发热考场和医务室。师萟说,考试那天,父亲坚持要送她去考场,但因考点离家很近,师萟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为此两个人还争辩了两句,结果父亲说出一个“理由”:“万一你忘拿啥东西,我可以立刻回来取。”
      “他就是找了一个理由,因为要带的东西我们都检查过很多遍了。但实话实说,我要强才不让他去,但他在考场外面,我心里真的很踏实。”师萟说,因为有父亲在场外“坐镇”,自己在考场上还算镇定。尽管当年的数学题特别难,她还是顺利考入了心仪的大学。时至今日,每每想到父亲那个“牵强”的理由,师萟的心里都会暖暖的。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走出考场妈妈给了自己一个拥抱
      讲述人:赵秦
      对于赵秦来说,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那么清晰。2020年高考第一天上午,赵秦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好,两道大题的答案都不是很确定,作文也感觉没有发挥出平时的水平。赵秦说,当时心里很自责。从考场往出走的时候,一直低着头,遇到同考场的同学,也只是懒懒地打个招呼,不想说话。“我当时其实挺害怕见到我妈的,就怕她会对我失望,怕她会唠叨我,为什么不认真之类的。”
      可当他走出考场时,却看到妈妈就站在考场门口,拿着他最喜欢的奶茶等着他。妈妈见到赵秦时,根本没有问“考得怎么样”之类的话,而是说了一句,“儿子,辛苦了。我刚刚专门去买了你喜欢的奶茶,全冰的哦。”随后,竟然给了赵秦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实话,周围那么多人,有点尴尬。”赵秦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和我妈都不是很外向的人,平时也很少有这样的拥抱,但那时的感觉真的很好,一下子觉得紧绷的自己,放松了。”
      赵秦说,自从进入高中后,随着住校、学习的压力,很少和父母沟通。每次周末回到家,也是匆匆忙忙的,似乎和父母的距离有点远了,完全没有小时候那么亲近。高考前夕,妈妈特地提前三个月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地方,用每天送晚饭的方式陪赵秦迎接高考。赵秦以前不喜欢喝汤,觉得食堂的汤都没有味道,但是妈妈那时每晚变着法给他熬汤,却让他从此爱上了喝汤。
      其实,当初知道妈妈陪考的时候,赵秦心里有点不安,怕妈妈在身边会管教他,说一些“一定要考好”或“机会只有一次”的话,徒增压力,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每天晚饭的短暂时间,妈妈不会和他聊学习,而是聊小时候的一些故事,或说些闲话。有时候,甚至就是和他聊聊他喜欢的球星,最近比赛发挥得怎么样。赵秦说,“感觉聊天是我高考期间最好的解压方式,而且有了妈妈的陪伴,高考也不再可怕。”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对高考的印象都是沉默的“父爱”
      讲述人:王长明
      太原市民王长明是1997年参加的高考,一转眼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他清楚地记得考试日是7月7日、8日和9日三天。王长明说:“当时大学录取率非常低,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而且志愿填报是在高考前,关系着一辈子的命运,所以当时填志愿的时候,比考试的心情都紧张、慎重。”
      王长明学的是文科。“老一辈人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父母也觉得男生学文科好像有点丢人,但是我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我果断舍弃了学不懂的物理、化学这些课程,一门心思地钻研历史、政治。”王长明说,最后自己成功上岸,考上了一类本科。对于这个结果,父母连续三天带着他挨家挨户地“显摆”,生怕村里有一个人不知道他上了大学。对于自己的坚持,王长明表示“方向选择对了就是成功的基础”。
      “对高考印象最深的就是考前三天,当时父亲陪我住在县城亲戚家,准备考试。那个炎热的夏天让我晚上总是睡不好觉,每次半夜醒来都浑身是汗,在亲戚家住的第一天晚上依旧如此。第二天,父亲看着我浓重的黑眼圈,一句话没说。”王长明说,第二天晚上半夜醒来,他发现父亲坐在床头,正拿着一把扇子给他扇风。他当时睡眼惺忪以为是做梦,但第二天早晨,亲戚说父亲一夜未眠给他扇扇子。他看了一眼正在活动臂膀的父亲,眼泪差一点流出来。王长明说:“我没有和父亲说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从小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父亲,对我有着莫大的期望,我暗自下了决心,必须考上大学,让这个一辈子种地的父亲有好日子过。”
      整整三天,王长明在父亲的陪伴下完成了高考。三天里,每次走出考场,父亲总是一句话不说跟在他身后,生怕影响他的考试状态。最后成绩出来,王长明的分数过了一本分数线。“母亲当时边哭边笑,妹妹也哭成了泪人。父亲却转身去了院子里,我和母亲、妹妹出去找他时,看到父亲坐在门口,脚下一地烟头。”王长明说,他清楚地看到父亲脸上有一滴泪珠,但被他赶忙抹去了,父亲只重复地说着一句话:“过了就好……过了就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的一幕幕场景,真像就发生在昨天。王长明说,自己对于高考的印象,是睡眼朦胧中那晃动着的扇子,是走出考场父亲一言不发跟在他身后的沉默,是成绩出来那天父亲回头时来不及抹去的那一滴眼泪……他对于高考的印象,其实只是“父爱”。
    山西晚报记者 王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07期

    • 第2022-06-06期

    • 第2022-06-02期

    • 第2022-06-01期

    • 第2022-05-31期

    • 第2022-05-30期

    • 第2022-05-27期

    • 第2022-05-26期

    • 第2022-05-25期

    • 第2022-05-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