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喜迎二十大 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

记者连线采访团成员

4个半小时抵达偏关县 入夜来到老牛湾

  •   6月15日10时30分,“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采访团从山西日报社出发,15时到达偏关县高速路口。经过4个半小时的车程,大家不顾路途疲惫,一下车就先与偏关县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交流,随后赶至老牛湾夜宿。
      15时,山西晚报记者与采访团成员李雅丽连线。电话那头,清晰可听到呼呼的风声。“我们现在在去往老牛湾的路上,当地人讲,这两天偏关老牛湾的黄河水水位比较深,水是碧绿的,所以我们去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顺便看一下今天晚上能不能拍一下老牛湾的星空……”电话中,李雅丽兴奋地讲道。
      李雅丽介绍,一路上,采访团驾驶的印有“美丽山西生态行”的大运新能源远志M1电动汽车也吸引了众多关注。“从太原到偏关,路上我们走了320多公里,电动汽车电量消耗60%左右,很节能。”李雅丽说。“偏关县目前的天气跟太原差不多,但是因为这里没有城市的热岛效应,所以空气流通要比太原好些。晋西北植被覆盖情况历来较薄弱,所以只要一起风,还是会有微尘。另外,明显感觉到偏关县城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城市卫生和环境治理非常不错。”李雅丽向记者介绍着。
      即将到达老牛湾,李雅丽说,采访团成员都准备了薄毛衣、秋衣、秋裤等衣物以应对晚上的温差,“从偏关县城到老牛湾,有50多公里,都是山路,到了黄河边上,还会有3D气候特征,所以早晚温差非常大,我们需要穿薄毛衣……”
      感言
      山西黄河的秀美风光在这里可一览无余
      2022年“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团成员12人,分工明确,有主播、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其中多位记者是第二次走黄河。重走黄河,大家充满期待。
      领队谢燕
      2018年的“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一次回顾之旅,也是给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呐喊助威。黄河给山西带来了丰富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沿岸的黄河儿女又创造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山西黄河文旅板块重要的财富,值得深挖细耕,广泛宣传。那一次的采访,是全力展现山西省文旅资源的丰厚,展现山西文旅产业的勃兴,更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贯彻“走转改”的一次具体实践。
      2022年的“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是一次黄河之旅的重走,是一次黄河生态守护的见证。这一次的采访时长将会更长,也将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以及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报道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2018年的中秋节让我终生难忘,那一天,我们采访团结束采访已到了晚上9点,当时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还没通车,我们前行的道路坑洼难行,采访车也被困在路上。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齐力把采访车推出坑洼路段,绕行到外省的黄河旅游公路,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是充满期待的,期待山西的黄河旅游一号公路尽快开通。这一次的重走,我的期待已经成真,我们也将沿着美丽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欣赏到美丽壮观的黄河风光。
      山西晚报记者李雅丽
      这是我第二次走黄河,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近4年。
      寒来暑往中,黄河走过了上万年,沿岸的故事说也说不尽。尤其是在二十大召开之年,深入采访我省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绿色发展,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的成果,意义重大。
      这次的采访内容相对更专业,更要下工夫做好转化和解读,才能够形成形象而直观的报道。我提前已经阅读了大量与生态、黄河等内容相关的专业资料,然后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对相关部门这些年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工作内容做了一个全面了解,再梳理出一些被采访者,通过扎实的走访,转化成一篇篇通俗而全面的报道。接下来的几天,还计划了解一下当地的重要环保工程、水利工程等,并对相关人员做一些采访,沿途也会采访一些普通的群众,使报道更加全面、生动。
      讲好山西故事,讲好生态故事,讲好黄河故事,是每一位采访团成员的重要责任。
      山西晚报记者李永江
      炎炎夏日,我们启程,沿着黄河入晋的轨迹,顺流而下,走访山西构筑沿黄由“黄”变“绿”的生态屏障,心里还是很激动的。前期准备的月余时间里,常常彻夜无眠。
      出发前,我们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重新注册了“行走山河”的账号,就是要以主播形式将黄河的壮观与魅力扩散到全国各地,我们也将用手中的摄像机,尽最大努力,把黄河美景带给大家!
      山西晚报车队队长李高峰
      2018年,我作为车队队长有幸参与其中。一路上,大家跋山涉水、披星戴月,我看着采访团的记者们把车厢当成移动的编辑室,讨论报道的呈现方式和角度,写稿、剪片到凌晨,他们被一代代“黄河赤子”的接续奋斗和拼搏精神感动着,我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力量。那一刻,我能做的就是保障大家的行车安全,做好后勤工作。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出行,将更加得心应手。
      出征记者家属
      采访团摄影记者马立明的女儿中考在即,6月15日原本是给孩子取准考证的日子,因一早要跟随采访团出发,他和妻子进行了交接。“我工作也是特别忙,虽家里有难处,但我全力支持。”马立明的妻子说,这几天她会专门陪孩子,关注孩子的状态和情绪,给老马加油。
      90后的张婷和赵亮负责视频拍摄与剪辑制作,赵亮是第二次走黄河,“我老婆在生活上特别照顾我,我不回家,她可以一天不吃饭,只要我回去,就能给做一桌子菜。”赵亮说,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妻子住回了娘家。“2018年10月,原本是定好拍婚纱照的日子,因为走黄河,我们的婚纱照一拖再拖,也从秋景拍成了冬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赵亮的妻子说,有了第一次走黄河的经验,她相信他们这一次的出行会格外顺利。
      第一次走黄河的张婷,出发前半个多月就为新开的“行走山河”账号做着预热工作,“每天都是忙到晚上11点以后才能睡,她是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张婷的丈夫说,第一次长时间的外出采访,加上是夏季,他比较担心妻子的身体。不过这些问题都已经被采访团提前想到了,买好了防暑药品,他也很期待在团队的合作下,大家能看到不一样的黄河美景。
      回顾
      山西晚报大型行进式采访活动
      
    1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
      2018年10月9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启动。72天时间里,采访团行程上万公里,对我省19个沿黄县市进行了深入采访。山西晚报突破以往纸媒的传统报道方式,首次以融媒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19个县市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动用航拍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多种采访工具,以航拍、视频、直播、文字、图片等方式将沿黄19县市的自然风景、历史古建、民俗风情、生产生活、产业发展、文化艺术众多方面做了详细报道。
      共发回报道23期、132块版面、59个主视频、132个微视频、62场直播,单场最多观众25万,官方微信平台推送69条,抖音发送作品261条,粉丝关注度5.9万,指尖山西客户端发布314条报道,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730万,直播观众总数422万,全媒体阅读总量达1300多万。
      此次采访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沿线有关部门以及民众进行了大量转发报道。
      
    2 绿色沁源·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
      2020年8月25日,“绿色沁源·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开启,由沁源县委县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社、沁源县水利局承办,以沁河源头为起点,以沁河入黄处为终点,以沁河山西境内5个县市为支点,一个多月的时间,行进400多公里,全方位深入讲述山西沁河的精彩故事,全媒体生动展示山西沁河的丰厚遗存,全视觉充分呈现山西沁河的千姿百态,全身心理性思考山西沁河的美好未来。
      沁源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县,又是一个理念先进的绿色之县。冬住海之南,夏住沁之源。山西晚报此次活动采用全媒体报道方式,首次尝试5G直播、多平台直播、多机位直播,同时VLOG随时推送,展示沁河更多美丽细节,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3 山西晚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
      2020年8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采访活动启动。2020年12月2日,万里茶道国内段采访结束。
      43天的时间里,采访团一行不畏辛苦,长途跋涉,从酷暑走到严寒,跨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共8个省(自治区)、23座重要节点城市,行程10000多公里。先后在国内外的百余家媒体刊发采访稿件300余篇。其中山西晚报刊登144块版面,文字报道50多万字;完成41659幅图片素材、无人机飞行里程433公里;著名画家牛力绘制41幅万里茶道作品;打造百余个自制VLOG,视频号单条阅读量累计10万+;拍摄3.25T视频素材,制作官方小视频40多个;进行现场直播20余场,共获得5529.8万人次的观看量;打造云游茶路全民H5,参与互动量达2712万多人次。
      43天的时间,采访团对话万里茶道沿线媒体、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发现、整合茶路历史文化资源,重塑万里茶道山西品牌,开辟、共建新晋商国际商道,为新时代山西、晋中经济的转型创新发展寻找新的动能。
      本次报道活动受到了沿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地政府、媒体、商会等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包括央视频、人民网等数十家媒体对本次采访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相关
      三晋出版社重磅推出的“千里走黄河”系列丛书一路随行
    “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的采访车上,装载了散发着油墨香的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系列丛书。
      该系列丛书,是三晋出版社5月重磅推出的,由《山西晚报》2018年10月起刊发的“千里走黄河”大型系列报道辑录而成。该套丛书是当年大型报道的成果集成,分为“行走·黄河”“印象·黄河”上下两册,对我省三大文化旅游板块之一的黄河山水风光底蕴、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全面展示、深入挖掘,全书配有大量精美的实拍图片,真实展现了当地的环境风貌。图书以精美的装帧形式,为读者呈现出一套生动、“有料”的文化旅游读物。“千里走黄河”之“行走·黄河”,概述了晋黄河沿县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态治理,定义了19个县市和黄河的文化关系,完成了一次“三晋黄河文化”的追溯,对黄河沿岸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价值等作了全面真实的挖掘、呈现。“千里走黄河”之“印象·黄河”,关注并思考了沿黄19个县市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同时也树立了这些县市的文化形象,并以专章形式推介了各地特色小吃,是对晋黄河沿岸19个县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一次大梳理、大展示、大总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里走黄河》的出版,为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全景式、地图式的索引。
      此次采访团再次出发,凡到一处都会翻阅丛书中所辑录的2018年的报道,看看那里的新变化、新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绘就大美山西锦绣图画
      头顶天空重现碧空万里,河流重新成为鱼儿鸟儿嬉戏的乐园,在两岸青山映衬下一泓清水缓缓汇入黄河……天蓝地净的环境、美不胜收的山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一起勾勒出大美山西的锦绣图画。
      2021年,全省11个设区市PM2.5浓度首次迈进“30+”,空气质量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基本管控;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多地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在治水方面,全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68个,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2.3%,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增加2个断面)。汾河流域在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类的基础上,2021年21个国考断面全部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质。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唐河、沙河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今年,山西将围绕黄河流经县突破口、流域区主战场、全省域共同体三个层次,继续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华北地区绿色生态屏障。
      还自然一个绿水青山 给百姓一个美丽家园
      黄河是中华母亲河,从北到南沿晋陕大峡谷奔流,纵贯山西西部,是山西的生命之河、血脉之河。
      黄河从偏关老牛湾入境,至垣曲马蹄窝出境,黄河流经山西省4市19县,总长965公里,流域面积9.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域十分重要。
      2021年5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面对接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黄河流经县和流域县、沿黄沿汾区域,统筹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着力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全力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还大自然一个绿水青山、给老百姓一个美丽家园,为我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提供有力支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体现山西担当。

    07—09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李飞飞 武佳 杨洲芬
    摄影 山西晚报记者 武六红 寇宁 胡续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15期

    • 第2022-06-14期

    • 第2022-06-13期

    • 第2022-06-10期

    • 第2022-06-09期

    • 第2022-06-08期

    • 第2022-06-07期

    • 第2022-06-06期

    • 第2022-06-02期

    • 第2022-06-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