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新社
男,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1982年入伍,1987年退役,2005年至今任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横岭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农村支部书记”“五星级党组织书记”“市级优秀退伍军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荣誉。获评“2021年度山西最美退役军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阳城县北留镇横岭村风景秀美独特,山上苗木众多郁郁葱葱,山下俯瞰九女仙湖,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横岭村发展的带头人刘新社,生长在横岭村,奉献在横岭村,架桥修路、通自来水、办西瓜节,他早已成为村民心目中的“铁算盘”、主心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无惧风雨,矢志不渝。
日前,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横岭村,听刘新社把满腔的家乡情娓娓道来。
他是横岭村的“铁算盘”
6月7日下午3时许,山西晚报记者跟着导航提示,离开晋城市区,沿着顺畅的乡村公路行驶,一路上田野中青草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穿过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地,翻过几座高高低低的山,驶过绿油油的玉米地和结着圆溜溜西瓜的田地,横岭村到了。
宽敞的服务中心院内,村民正将晒好的金灿灿的麦子,收进口袋装上三轮车。“快,大家抓紧收,怕一会儿下雨了!老婶你腰不好,我来!”人群中身材瘦高、拿着铁锹奋力把麦子铲进袋子的男子,正是刘新社,看他干活的利索劲儿,一点都不像是已经年入花甲的人。“最近一周左右时间,正好是收麦子的时候,我们村老人多,我能帮就帮点。”看着几辆装满麦子的三轮车开出院子,刘新社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回到办公室。
刘新社,土生土长的横岭人。1982年,刘新社入伍。军旅生活,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练就了他的意志和胸怀。1987年,刘新社复员后,进了北留镇农修厂当工人。1991年,他经选举进入横岭村委,担任村会计。2005年起,刘新社出任横岭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因为会计出身的缘故,刘新社被村民称为“铁算盘”,胆大心细、会盘算的他,一步步为村里盘出了一条开放路、致富路。
横岭村位于北留镇的最南端,距北留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65亩、林地8000亩,包含5个自然村,分别为西横岭、东横岭、上凹、时庄、横岭背,共有296户、713口人。自古以来,从北留到横岭只有一条路。再往南,是相对海拔高度将近200米的峭壁。峭壁之下,就是沁河河谷。
2009年,山西省出台了农村道路改造计划。刘新社到镇里、县里、市里来回跑,终于为横岭抢到修路的机会:建设一条从横岭到泽州县李寨乡卫山村黄河庄的村际公路,按国家标准,4.5公里花费90万元。横岭村一跃成为阳城县第一个实现村内硬化的山区村庄。
2010年,刘新社又有了新的规划:在村口的小涧河上架座桥,修建一条通往北留的大路,缩短横岭与北留镇之间的距离,这样村里的农产品就能及时输送到外面,可以改变村里的穷苦面貌。可是横亘在横岭村与石苑村之间的小涧河,河谷不足百米宽,河岸两边的峭壁却高达四五十米。
当时,伏岩山煤矿结对帮扶横岭村,矿长非常爽快地批给村里50万元。但是按照晋城市交通部门给出的预算,架桥最少需要400万元。为了改变村里穷苦的状况、给村民一个美好的未来,刘新社硬着头皮开始去“化缘”,北留镇政府、县内大煤矿、县市交通部门,无论跑哪个单位,无论开场白有多长,临了他总要说这么一句话:“小康路上,请拉横岭一把!”
一年后,建桥的钱终于筹措够了。呈送到市交通主管部门的报告也得到批复,可行性报告、建筑设计、建筑许可、地质评估、实地勘察、专家评议等环节按程序一一完成,2014年9月,小涧河横石公路大桥开工。刘新社天天吃住在施工队,进料、出库件件精打细算,质量、安全事事紧盯不放。
2016年春,以长90米、宽7.5米、高41米的横岭桥顺利竣工为标志的7公里长的横石乡村旅游公路全线开通,“天堑变通途”,刘新社擎画的乡村振兴蓝图有了坚实的基础。
路通了,村民还在开心地奔走相告,刘新社已经又开始筹谋新的计划了。
他是全村人的主心骨
横岭缺水。千百年来,横岭人解决饮水问题的办法就是储蓄雨水。尽管山下就是沁河,可是,立陡上下有200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畜饮水问题日益突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横岭村修建了提水站,在沁河河谷打了一眼机井,又在村里修建了两座蓄水池。
1974年,村里领导从山东请来专家种了几亩西瓜,长出来的旱地西瓜竟然又大又甜,而且种西瓜的收益远比种庄稼划算。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种西瓜并没有在村里形成规模。2009年,刘新社与两委成员达成共识:把横岭西瓜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栽种,引进外地新品种,打造横岭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刘新社打算先拿出一百亩地做试验,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广。没想到,村民纷纷买回新品种,主动在自家最好的田里搞起了试验。在他们心里,跟着刘书记准没错。刘新社,是他们为之自豪的主心骨。
2010年夏天,一场暴雨加冰雹不期而至,砸得地里快熟的西瓜一个不剩,有的瓜秧都被砸断了,有的甚至被大风连根拔起。看着地里的一片狼藉,刘新社觉得特别对不起大伙。雨停后,刘新社戴着草帽守在田头盯着那些被大风吹得横七竖八的瓜秧。几天后,灰头土脸的西瓜田有了绿意。刘新社一声令下,西瓜田该浇水浇水,该锄草锄草,大伙儿没一个肯放弃的。
初秋,横岭西瓜“准”丰收。灾后能有这样的收成,全村人喜出望外。村民争先恐后地把自家地里最大的西瓜送到村委,一定要让刘新社品尝。刘新社哪里能“尝”下这么多,可是,面对乡亲的热情,他得“尝”!多年来,他已把自己与横岭百姓的爱,提升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
经过几年的推广栽种,横岭西瓜的名气越来越大。2019年7月,在刘新社的全程策划下,村里举办了首届横岭西瓜节。400多米长的国旗大道,200多米长的桃花长廊,60多个西瓜棚,50多个餐饮摊位,数以万计的游人云集,横岭火了!
如今,横岭村依托自身土地资源,除了西瓜,还大力发展核桃、桃、苹果等经济作物,以及谷子、小杂粮等农作物种植,全力打造具有横岭特色的现代农业。
他是敢想敢干的梦想家
横岭村有个特点,人口不多,但面积却是北留镇最大的,特别是很多游客钟爱的九女仙湖景区,有90%的区域属于横岭。
但是九女仙湖景区大门开在南面,游客从横岭村进不了景区。另外,泽州县在李寨乡卫山村栖龙庄架了一座玻璃桥,利用地域优势另辟蹊径,把景区经济搞得风生水起。横岭村位于景区对面的山顶,只能俯瞰九女仙湖。
“唉,本来应该是咱们的景区,钱都被人家挣走了!”时不时有村民远眺九女仙湖,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刘新社也和大家一样着急,成天从山顶各个角度观察,渐渐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形成。
九女仙湖是横岭的,也是阳城的,为什么不能成为晋城的、山西的、中国的、世界的?只有共同开发,招徕八方游人,景区才有希望,横岭才有出路。
经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探讨研究,向专业人士咨询,刘新社又踏上了“化缘之路”,多方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组建黄龙台旅游公司,按照点状布局的理念,建设集观光、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风情木屋3处。
经过与九女仙湖、栖龙湾景区对接,刘新社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建成了景区接待中心、停车场、烽火台、休闲广场和2.5公里的山间步道。打造了国旗大道、紫藤漫步、桃花长廊、观景平台等新的景观节点,使山水特色得到放大和彰显。配套了灯光、音响、垃圾桶、水冲厕所等,实现了与九女仙湖景区、栖龙湾景区的对接贯通。
围绕放大引爆点,除了举办横岭西瓜文化节,刘新社还征集意见,创新性地接连举办了千人快闪节、红叶观光节,吸引近十万游客走进横岭、品味横岭,带动发展农家乐十余户,摆摊农户实现从无到有,横岭西瓜由外出叫卖变为地头销售。
眼见为实,山西晚报记者沿着桃花长廊,穿过步道,几分钟后就站在了观景台上。站得高看得远,从这里俯瞰九女仙湖,绝妙的风景一览无余,九女仙台犹如一块五彩的宝石镶嵌在湛蓝的翡翠上。湖面上不时有游艇驶过,激起的水花宛若成串的碧玉。玻璃桥上传来游客兴奋的尖叫声,整个景区动静结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习习凉风,阵阵清香,让人感慨如在世外桃源。
“春看绿水青山,夏尝香甜瓜果,秋赏漫山红叶,冬享宁静村野。我们横岭可以说是四季都有美景。”刘新社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眼神里是对家乡无比的深情。
下一步,刘新社计划修一条下山步道,直通栖龙玻璃桥,让九女仙湖和横岭再无阻隔。乡居仙境、慢享横岭,如今的横岭村乘着“百村百院”康养特色村建设的东风,展开了乡村振兴的又一崭新篇章。
山西晚报记者 张婉
记者手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采访刘新社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这句话。
我和刘新社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谈起对家乡未来的构想、对村民致富之道的计划,他的眼神里有属于军人特有的坚定和刚毅,说起横岭村这个生他养他的家乡,语气中又是满得要溢出来的深情和热爱。站在观景台上环视群山,望着村里缓缓升起的炊烟,他的眼睛刹那间也朦胧了起来。
这个时候,我知道,这位60岁的汉子,对自己扎根的土地爱得多么深沉。正是源于这样的爱,他在为村里修路的工地上一夜一夜地坚守,他在筹款的路上一趟一趟地飞奔,他在心脏放了支架做了手术后依然尽快回到村里。
他不是没有机会出去发展,不是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小家添砖加瓦,但是他把这样的机会和时间都放在了横岭村,放在横岭村民的身上。他是有担当的乡村发展领头人,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
采访中,我看着横岭村村民的笑脸,走在群山环绕的静谧风景中,内心逐渐由激动变得平静,突然感觉,眼前这位身材挺拔的乡村领路人,就像山一样踏实,像山一样岿然不动,他有着山一样坚硬的骨骼,更有山一样坚强的意志,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顶天立地,为横岭撑起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