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山晚号

中国红·红西凤202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候选人系列报道之赵玉娥

投身乡村振兴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   人物名片
      赵玉娥
      女,1963年1月26日出生,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太原大学毕业,分配到太原市委统战部工作,1992年辞职下海。她从摆地摊做起,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第一桶金。随后成立了“山西绿得食品(总汇)有限公司”,2010年在太原市阳曲县投资建厂,成立了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销售、餐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建厂开始,她时刻不忘“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的从商初心,带领工厂驻地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解决剩余劳动力及农户增收做出贡献。在脱贫攻坚战中,她诚实守信,勇于奉献;疫情期间,她不计成本,在公司亏损的情况下,不断货、不缺货、不涨价,确保市场供应;她历经艰辛,把山西小杂粮推向全国,实现了“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志愿。
      个人先后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太原市特级劳动模范”、太原市“三八红旗手”、太原市“时代新人奖”、太原市“最美锦绣姐姐”“当代百名晋商人物”“山西食品工业三十年杰出人物贡献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西食品行业杰出人物奖”“全国食品安全优秀管理奖”“太原好人”“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她是太原最早的女企业家之一,深耕农业产销30年;她曾被质疑下海经商“不务正业”,如今企业已成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她身体力行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十余年来帮助数以万计农民脱贫增收;
      她打通山西农副产品外销网络,叫响山西小杂粮金字招牌。
      ……
      投身商海30年,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娥,收获诸多荣誉。但在她看来,现在才是最好的时代,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她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赵玉娥说,她想搭建一座桥,让农业生产与健康饮食更好地衔接,让更多市民吃上安全健康农产品,也让老乡们的钱包鼓起来。
      辞了“铁饭碗”毅然下海经商
      六月的太原,气温比往年高出不少。
      6月17日11点多,太原市万柏林区金域阅山社区食堂,已经有不少食客前来就餐,许多人首选的就是小米粥。
      色泽金黄、香浓粘稠的小米粥,原料来自二十公里之外的阳曲县。
      从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到百姓餐桌的小米粥,这种产地直供餐桌的新模式,赵玉娥谋划了很多年。
      “我是农民的孩子,总觉得该给老乡们做点儿实事。”20世纪80年代末,赵玉娥从太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委统战部做办公室工作,6年之后思想觉悟、工作能力都有显著进步的赵玉娥,决定下海经商。
      “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兴起,特别是在内陆省份,公务员辞职的还是少数。领导、家人都非常不理解,其实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好该怎么干。”谈起创业初衷,马上就到退休年龄的赵玉娥说得朴实:“那时就是想改善生活。”
      1992年,走出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赵玉娥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冲进了商海。
      在跑遍全省100多家大小商场及批发市场之后,她用借来的500元钱购置了简单的卖货设备,开始摆地摊、推小车,经营起了销售红薯干、方便面的小本生意。
      “最多的时候,我一个人要销售16吨的方便面,当时就雇了一辆面包车,渴了就喝凉水,饿了就吃方便面。”早年间的经商经历,赵玉娥还历历在目。
      和那个时代所有的企业家一样,摸着石头过河的胆略,很快就换来了回报。一年后,赵玉娥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当时很多人还是简单买卖的商人思维,包括我自己,真正企业战略层面上的东西考虑得很少。”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后,赵玉娥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产业,而农业正是她的目标。
      摸爬滚打几年之后,赵玉娥的公司从小食品扩展到五谷杂粮等多个领域,产品也达到了1000余种,其中全年生产杂粮产品9500吨,源源不断送往全国的200余家商超和大型网络平台。
      带领山西小杂粮走出娘子关
      “我就是农民的孩子,又是从事农业产业的,没有理由不厚待跟随我的父老乡亲。”随着公司的发展,赵玉娥心中越发放不下父老乡亲。招聘员工时,她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百人。
      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她长年在农闲时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村贫困妇女及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近年来累计培训数千人次。
      为了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她的公司对合作农户制定了高于市场的收购价,受益农户达365户,每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12年,赵玉娥选择阳曲县大盂镇三道村,开始山西小杂粮创新基地的新实践。
      “阳曲县地形特殊、气候多样,处于杂粮种植黄金纬度。”赵玉娥说,阳曲县小杂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尤其是阳曲小米、玉米、高粱、荞麦、红芸豆……
      尽管对当地的特色小杂粮如数家珍,但赵玉娥更明白,虽然山西的杂粮营养价值很高,产品质量有保证,在市场上也很畅销,但由于种植规模和销售渠道的限制,小杂粮还远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没有销售网络,就没有品牌,农民种得再好,也只能叫好不叫座!”赵玉娥开始盘算着,带领更多山西小杂粮走出娘子关。
      借助“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建立杂粮基地10.5万亩,集结5个基地联合加工厂,形成“产地种植、产地加工、产地检验、产地发货”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商业模式。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赵玉娥带领的山西小杂粮,挤进沃尔玛、永辉、美特好等100余家商超,并与唐久、穂华、淘宝等多家大型网络平台供应商达成合作。
      而赵玉娥也成为山西小杂粮的重要代言人之一。
      不停探索小杂粮产销形式
      尽管已经帮助很多小杂粮迈出了娘子关,但受制于大江南北人们的饮食习惯,小杂粮在价格、销售上仍然属于市场上的配角。
      “很多地方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不知道,或者不会烹饪,这已经成为山西小杂粮下一步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赵玉娥说。
      新冠疫情以来,赵玉娥一方面积极履行重点保供单位社会责任,保质保量供应市场粮食,另一方面也在不停探索小杂粮产销更好的形式。
      “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里点外卖,预制包装食品销售旺盛,如果把小杂粮提前烹饪包装好,是不是为小杂粮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赵玉娥心中最大的梦想是,让山西的小杂粮摆到中国人的餐桌。2021年她响应政府号召建起社区食堂,将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经过加工摆上百姓的餐桌。
      “我们的用料都是货真价实。”为了保证产品的绿色无公害,赵玉娥亲自参与种子的筛选和发放,土质的化验和实地检测,登门邀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员工和农户进行定期培训,把所有产品逐一送到质检部检测。
      赵玉娥说,她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某个生产或是流通环节的安全和健康,而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从农户育种栽培开始,一直到食物端上餐桌,我们希望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
      而这样做的目的,赵玉娥总结道:为耕者谋利,让老乡们获得更多的收益;为食者造福,提供更安全健康的食物。
      前不久,赵玉娥又为公司邻近的几个村子的村民捐赠了“珈绿”特精石磨小麦粉。“我们每年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每次看到村民推着轮椅,搀扶着老人,或者是领着孩子兴高采烈地来领面粉,那种喜悦是用钱换不来的。”她说。
      疫情期间扛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全社会担当,在赵玉娥看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在太原4月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赵玉娥就想到他们企业旗下的万柏林金域社区食堂可以推出“爱心餐”,能让在一线的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按时吃上三餐。
      4月10日,是万柏林区全员核酸检测的日子,金域社区食堂承担起为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送670份工作餐的任务,准时、同时送达8个核酸检测点。“土豆鸡块、过油肉、麻婆豆腐是午餐的主打菜,两荤一素是经过研究的营养全面的菜品,再加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和小米南瓜粥,是我们为核酸采样一线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精心准备的午餐。”赵玉娥介绍道。临近中午,为了让辛苦了一上午的工作人员能够吃上一口热乎饭,菜品一一出锅,大家顾不上饭菜烫手,赶紧开始了装盘,一刻也不耽搁,只希望工作人员在辛苦工作的同时,能够吃得更好一些。
      从4月8日夜间的全员抗原筛查开始,万柏林区金域社区食堂共计为一线核酸检测人员和志愿者送出10835份餐。从配菜到主食,员工往往一直加工到半夜一点钟,短暂休息一两个小时后,就又开始准备早餐了。接连多次为万柏林区的防疫工作提供后勤保障,食材、人力的投入,包括歇业带来的损失,赵玉娥无暇顾及。“疫情当前,需要的是大家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赵玉娥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物流等各种成本都提高很多。“但我们亏钱也要上,一切按照之前合同的约定来。为了‘诚信’二字,更为了保证市场的供应与稳定。”
      “疫情当下,我们企业努力承担起社会责任,保市场、保物价、保稳定,工厂在阳曲县大盂镇不分昼夜24小时加工,加班加点,保证前方的供给充足。每天出货量近百吨。我们每个员工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竭尽全力。”赵玉娥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 岳威 王爽


      记者手记
      山西农民,传承着祖辈吃苦耐劳的品格,但同时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创新意识不强,特别是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信息了解不够,认识不足。而这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广大农民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绊脚石。
      如何搬开前面这个障碍,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需要一批对三农工作有情怀又有思路的专业经营人才。
      赵玉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从她的身上,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活力,一种对于乡村振兴迫不及待去实践的激情,有着这样一群新时代的农业带头人,相信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不远将来,“绿领”老乡也能成为城市里的“白领”“蓝领”甚至“金领”都羡慕的行业,真正让农民为从事农业生产而光荣,为自己而自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29期

    • 第2022-06-28期

    • 第2022-06-27期

    • 第2022-06-24期

    • 第2022-06-23期

    • 第2022-06-22期

    • 第2022-06-21期

    • 第2022-06-20期

    • 第2022-06-17期

    • 第2022-06-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