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教育

小记者走进气象站 探秘“放大的气球”

  •   给孩子们更宽广的教育,走出校门感受“立体式学习”,一直是山西晚报小记者俱乐部的目标。暑期来临,让孩子们多见识、多历练、多体验,瞭望广阔无边的外部世界,是他们内心的向往,也是成长的需求。
      6月29日下午,山西晚报小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张花村的太原国家基本气象站,参观气象观测场,了解气象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了各种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智慧气象。
      在太原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人员向山西晚报小记者们介绍了观测站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一个问题,观测站为什么要不停迁移,又是如何知道天气的变化……带着满满的求知欲,小记者们开启了气象之旅——
      A 走进观测场:了解气象探测工具
      在观测站高亮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第一站——气象观测场。
      走进观测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绿茵草坪。
      为什么气象观测站要不停地迁移?“从旧址殷家堡搬迁到现在的新址,是因为要保证气象要素的准确率,要在一个范围内寻找有代表性的地方,因此一般观测站周围都比较空旷。迁移前后,工作人员还要进行对此观测……”在推开观测场大门之前,高亮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走进观测场,小记者们立马被观测场里“奇形怪状”的气象仪器吸引。顺着高亮手指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风塔,风塔上安装着测风速、测风向的仪器。一个长得像“苍蝇拍”的仪器引起了小记者们的关注,高亮解释道:“那个奇怪的仪器叫风向标,作用是观测风向风速。”
      高亮打开百叶箱,小记者们惊奇地发现,百叶箱中本应放置的“温度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传感器。“原来百叶箱中竖立放着的是测量湿度的计量表,另外还有两根横躺着的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需要人工记录。现在传感器直接将数字上传,准确方便。”高亮解释道。
      小记者们还知道了日照计是通过观察观感纸被太阳晒过留下的痕迹,来测量每天的日照长短。
      在高亮的讲解下,小记者们了解了许许多多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观测仪器,比如雨量感应器、风向标、降水现象仪等,这些新奇的仪器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手发问。高亮一边详细介绍各种仪器的作用,一边耐心回答小记者们提出的一个个“为什么”。
      
    B 探综合业务室:了解天气传播媒介
      走进综合业务室之气象观测室,在一排排电脑上,小记者们看到了观测场上各种仪器采集的数据正在实时显示。“这几台电脑专门用来完成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显示,这一台电脑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现在预警信号不仅通过短信发布,还有LED屏幕、气象大喇叭等。这个电脑装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高亮为小记者们讲解电脑上气象数据是怎么传送的。
      “这几台电脑显示从地面到高空两三万米各个层次的气温、气压、风速……这里是表示降水量的……”“老师,请问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数据会有变化吗?”一名小记者举手问道。高亮老师耐心解答问题:“因为仪器是自动观测,如果降水量速度特别快大于蒸发,超过一定值,仪器自动判别的数据不会计算在内。”小记者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一边听讲解,一边认真记录着今天学到的气象知识。好学的小记者们在听讲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紧盯着画面,一双双小手不停地举起放下,高亮都给予了耐心的讲解。
      在观测室的展示柜内整齐排列着小记者们刚刚在室外见过的仪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工程师范秀平拿着这些仪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感受,近距离观察这些仪器,了解仪器制作材料。“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使用的材料和妈妈戴的铂金项链一样,由于铂的电阻会随着温度变化呈现线性变化趋势,所以感应铂电阻阻值的变化就可以确定温度变化。”范秀平用通俗的语言让小记者们理解专业的知识。小记者们还看到了专业测降水的量桶,了解到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以前不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原来是通过这些精密的仪器探测所得数据,并根据预报人员综合分析得来的。”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有的还用图画的形式记录着每个仪器的样子和功能。
      
    C 看气球升空:“把脉”天气
      在观测室内,小记者们亲手触摸了气球和数字式探空仪,听过了探空仪的操作过程和原理,了解到这个“气球”会飞到3万米高空爆炸,整个探测过程需要一到两个小时。那么,爆炸后的探空气球去哪儿了呢?其实,探空气球的残骸与电子探空仪会一起顺着气流方向不断自由下落,落地地点大多在人烟稀少的郊区野外,也许是一条小溪,也许是一处山脉,也许是一片草原……
      刚刚下过一场雷阵雨,19时许雨停了,小记者们兴奋地站在雨水湿润过的场地上,等待着19时15分的气球升空。19时10分,工作人员将气球绑至特定的升球点,小记者们紧紧盯着远处“大气球”,心里默默倒数10秒,“哇,你看气球升空了。”“你看,气球飞到那边去了。”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孩子们,可以回头看看,办公楼顶上的雷达天线一直在移动,气球飞到哪个方向,雷达天线就会跟着转到哪里。”大家齐齐扭头观察着,一会儿看看高空,一会儿回头看看雷达,“是真的,天线动了,哈哈,原来气球被吹到那边了呀。”小记者们兴奋地互相探讨,有的直接打开手机视频,给家长云直播现场气球升空的过程,并且还附带着专业的知识讲解。小记者们仰头盯着天空,直到气球成为一个小黑点,逐渐不见了踪影,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此次活动,小记者们零距离感受到气象科技的进步,学到了许多课堂内学不到的气象科学知识,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了解了不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感受到气象科学的魅力与神奇。有人说,探空气球是气象工作者向天空发送的一封封情书,传回的数据,便是天空给气象工作者的温暖回应。据了解,为小记者们讲解的高亮当晚还要在凌晨1点15分放飞一个探空气球。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气象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岗位,为百姓解读天地间的智慧密码,恪守“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01期

    • 第2022-06-30期

    • 第2022-06-29期

    • 第2022-06-28期

    • 第2022-06-27期

    • 第2022-06-24期

    • 第2022-06-23期

    • 第2022-06-22期

    • 第2022-06-21期

    • 第2022-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