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五谷之首,是一种比水稻更早上了中国人餐桌的粮食。谷子去壳之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小米,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做成干粮,还能用来酿酒、造醋。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小米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九成以上的小米都产自我国。
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沿黄各县市成为“小杂粮王国”。在兴县蔡家会镇,有这么一片谷子地,想要种出山西乃至中国最好的小米。
贺虎平是这片地的“主人”,身材高大,圆脸,小眼睛,戴一副眼镜,像个知识分子;头戴草帽、脚穿布鞋,骑一辆自行车,却是一副农民的打扮。
7月1日上午,像往常一样,52岁的贺虎平骑行10公里来到谷子地。眼镜片后,他的双眼眯得只剩了一条缝,仔细审视着那片谷子地:“谷子耐旱、耐贫瘠,就算是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它也一样能生存下来。而且,它适应性强、抗病性强,没有什么病虫害,还特别耐存储。”
这个季节,谷子苗还很稚嫩,贺虎平看它们的眼神却如爱人一般,轻柔抚过,憧憬无限。
一朵花开,等春来
听说建党100周年重点献礼片《谷子地》拍摄于兴县,它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题材,主人公谷子的故事就取材于贺虎平。电影中,谷子天天拿大顶,贺虎平也是如此?
“对,从18岁开始到现在,每天几分钟,从不间断。”他摘下帽子,给山西晚报记者看他光头头顶的一块黑色:常年拿大顶压出来的印子。
为啥要这样?
他说:“一开始是为了锻炼身体,练力气。后来呢,想让自己每天苦一点,这样就总能感觉到甜……”
事实上,贺虎平的人生路还算顺畅。
1989年高考落榜后,他跑去离石粮油加工厂做起了面粉装卸工。一个工人,看着一袋袋精细白面,萌发了生意经:“为什么不把这边的白面拉回去卖?”贺虎平用辛苦两年攒下的工钱换了一车面粉运回老家,很快便销售一空。第一次生意的成功,让贺虎平看到粮油购销、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并为他一生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粮油购销的生意,贺虎平做了10年,也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2005年,他联合兴县蔡家会镇10户农户,投资成立了兴县普惠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一个极浪漫的农特产品商标名——“山花烂漫”。
名字取自毛主席的著名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虽然谷子不开花,但贺虎平认为,“山花烂漫”四个字能体现出他在山沟沟里创业的艰难,也让他感受到未来的美好,“开一朵花不算春天,山花烂漫才是春天。就像我们这个品牌,刚开始就是在乡镇里折腾,后来就走向省城、走向全国。这就是‘烂漫’的过程,就是开花的过程,就是春天来到的过程。”
贺虎平向农户们承诺:只要加入合作社,管种子、管肥料、管培训、管销售。一开始,多数人都在观望,只有30户村民加入。“当时的谷子价格是7毛钱,我1块6定价回收。”贺虎平说,“头两年一直在赔钱,赔到我都不想搞项目了。到了2011年,我已经赔进去30多万。”但是,他还想再坚持一下。他给农户发白面、给种子、送肥料,提供各种周到的技术服务,慢慢地,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年,“山花烂漫”已经走进兴县56个自然村,2021共发展订单农业28800亩,涉及农户916户,其中脱贫户432户,户均收入1.5万余元。2022年,“山花烂漫”公司又新建1000亩有机旱作杂粮科研示范基地,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建设100亩特优小杂粮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在周边乡镇发展6000亩绿色谷子、豆类轮作种植示范基地。
烂漫山花,开了
2008年,注册成立“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011年进行土地预审、环境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2012年开始建厂,2013年办生产许可证,2020年引进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子精深加工技术……考察调研、学习加工技术、引进生产线、拓展销售市场,贺虎平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多年苦心经营,通过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带动,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培训、统一订单收购、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深耕细作、精雕细琢。
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粒度均匀、清香甘甜的高品质兴县小米一经推出,便受到各方好评,荣誉纷至沓来:2014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在第十四届、十八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上,“山花烂漫”小杂粮两次荣获全国金奖,“兴县小米”“兴县大明绿豆”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第七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山花烂漫”品牌影响力愈加深远。
目前,兴县小米线下销售以兴县县城为核心,从乡村走向县城,县城走向省城,省城走向全国29个省区,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京东、天猫、微信商城、抖音、快手等都有网店,基本实现了全网覆盖。好比往湖面扔一块石头,一圈圈涟漪,一层层辐射,不论是对品牌的认知水平,还是消费者的口碑度,都形成了品牌的好品质。贺虎平眯着眼,郑重其事地说:“我是想通过‘山花烂漫’这个品牌,把我们山沟沟里产的一些绿色有机的小杂粮及其深加工产品,通过品牌创造价值,形成从小杂粮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最终带动周边乃至全县的农户安居乐业。”
此外,在“创品牌、增品种、提品质”的品牌战略思想指导下,“山花烂漫”各种小杂粮都建立了可追溯制度,部分种植基地实现了直播视频监控,消费者可以在线观看农业种植和追踪种植过程。目前,“山花烂漫”品牌小杂粮年销售量超过6000吨。“有时候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下,一天都能卖十几万元。”贺虎平的得意,来自于对产品的自信。“我做这个事业,没有什么诀窍,也没有什么妙招,就是坚持,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好土地、好基因,孕育好种子
我国栽种的小米,是世界上所有小米的祖先。考古发现,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吃上小米了。
但兴县小米显然比祖先们吃过的小米更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相关人士说:“一般市售小米粗蛋白含量约12.06%,兴县小米粗蛋白含量为13.55%。”“该小米中微量元素锌含量显著高……锌元素参与18种酶的合成,并可激活80余种酶,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维生素A代谢,保护夜间视力,改善味觉,促进食欲,对婴幼儿尤其重要。”
兴县地处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是地球上黄土厚度最厚的地区,黄土有100米到200米厚。“比如那个山头上,”贺虎平指着远处,说:“推土机推掉100米,底下还是黄土。而且,兴县的谷子种植地主要是山上的梯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他说,下雨之后,一刮风,就干燥了,不存在霉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晋谷21号”在兴县做出斐然成绩奠定了基础。2018年全国小米品鉴大会上,“山花烂漫”提供的小米,在全国评比中脱颖而出:蛋白质含量第一,口感第一。
“山花烂漫”出名了,贺虎平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荣誉,公司获得“山西省扶贫龙头企业”“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对此,他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我现在做的事,早已不是为了赚钱。今年赚的,明年可能就赔进去了。但是为什么我还在坚持做呢?因为我觉得有成就感!”2015年,贺虎平当了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时候,看到大屏上有四句话: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这四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心,“当时忽然就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贺虎平也遇到过低谷。2016年,小杂粮价格大跌,贺虎平又赔钱了,“突然就觉得很迷茫。”当年10月份,他专门跑到大寨虎头山。“我看到陈永贵写在墙上的话:心中若有大目标,千斤重担也敢挑,心中没有大目标,一根谷穗压弯腰。我就是做谷子事业的,怎么能让谷穗把我压弯腰?所以,我就又打起精神了!”回来之后,贺虎平开始专心研究种业,引进山西省农科院拥有优质基因的谷子“晋谷21号”。
2022年4月29日,在兴县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杂粮产业战略合作视频签约仪式上,兴县提供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营养丰富的兴县小米,种植面积现已达到40万亩左右,辐射带动35296户10万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好粮食需要好种子。早在2019年,该公司就拿到了农作物常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CD证。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吕梁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说:“作为革命老区,我们要弘扬吕梁精神,按照‘特、优、高效’的目标,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杂粮产业优势放大,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在兴县建设全国现代杂粮种质种业聚集地,打造国内杂粮种业试验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区,推动兴县现代种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把兴县打造为中国‘杂粮之乡’,建成全国杂粮生产、供应、培训实训和种子基地,真正把小杂粮产业培育成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共同富裕的大产业。”
看来,贺虎平的后半辈子可闲不下来。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