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段村:齐心协力谱写山乡巨变新篇章

  •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考察了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给这里的干部群众送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据了解,段村属于原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于2019年12月整村脱贫。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穿山岭,过汾河,沿着蜿蜒的道路,走进大山深处的段村。这里的水泥路笔直平整,砖瓦房错落有致,红色旅游优势明显,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游客往来不绝,种植、养殖、林果、光伏等产业健康发展,半年来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蔡文明家“三喜临门”
      “咩咩!”刚刚放羊归来的蔡文明,突然听到几声清脆稚嫩的羊叫,预感到母羊又生羊羔了,便高兴地朝着羊圈跑去。只见羊圈的角落里,一只刚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羊羔依偎在母羊肚下,跪着前蹄找奶吃。蔡文明说,加上前几天又添的几只羊羔,自春节以来,他家已经增加了26只羊羔。
      蔡文明家是一座平房小院,五间大瓦房宽敞明亮,前面儿贴着白色瓷砖,顶上盖着红色瓦片,红白相间,很好看!门口照壁上彩瓷贴成的一个金色大“福”字,寄托着他们一家人的美好愿景。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冒着瑞雪走进村民蔡文明家。
      “做梦都想不到,快过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我们村,会走进我家,像乡亲邻居一样和我拉家常,询问我家的生活和养殖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文明仍然有些激动,他说,“总书记的话既是关心,也是一种鼓励!我相信,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在养羊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管理不善、技术缺乏、羊羔成活率低、羊价行情低迷等情况,但我不服输,认定目标,坚持喂养。”蔡文明说,他之前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下过煤矿、卖过糖葫芦,但都很难维持生计。从2014年起,他开始养殖绒山羊,成了村里的养羊专业户,在2016年彻底脱了贫。近年来,他也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免费培训。2021年,仅养羊一项,他家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
      “羊有跪乳之恩,人也一样。我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蔡文明表示,现在的他干劲儿十足,有信心过上更好的日子。前不久,蔡文明琢磨着要提升绒山羊的产量和质量,村干部和汾西县畜牧兽医中心的养殖专家很快就来到了他家,咨询问题,解决困难。随着养殖管理技术的提高,蔡文明的羊群数量不断增加,如今他家的羊圈里已有116只绒山羊。
      “总书记来的时候,很关心地问我家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当时娃娃回答说,自己会推拿按摩的手艺,曾在太原、浙江给别人打工,年后打算在家乡开一家自己的店。这不,小店已经开张了。”蔡文明介绍,儿子蔡金于5月10日领到了营业执照,5月26日“段村蔡氏推拿店”在县城凤凰广场东侧正式开张。店面有30多平方米,安装了空调,3张按摩床整齐排列,墙板和地板都以原木色为基调,暖黄色的灯光让店里显得很温馨。
      “羊群壮大了,儿子的店铺也顺利开张了,儿媳妇在自家院内开了‘段村老蔡农产品产销店’,出售当地特色产品,全家收入持续提高,可以说是‘三喜临门’,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到如今的生活,蔡文明难掩内心的喜悦。
      段村上下干劲儿十足
      山西晚报记者进入段村时,村里的污水管网铺设工程等正在加紧施工中。3月份以来,由汾西县委、县政府牵头,僧念镇具体负责,在段村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全村巷道共铺设5公里管道,主管道于6月底铺设完工,全部工程将于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项工程结束后,我们还计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介绍。2021年10月,李佳莉由汾西县自然资源局下派到段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个自参加工作后就一头扎进农村的90后姑娘,成为乡村振兴战场最前沿的一名“战士”。
      “切身感受就是总书记特别关心农村的产业发展,关心群众的收入、医疗、教育等问题,他问得特别细。”李佳莉说,原村小学闲置多年。村里聘请专家规划,建设红色教研基地,布设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非遗文化、锣鼓艺术4个展厅,开设一堂“精品课”,打造党员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发展红色旅游。校园内还实施行政村公共服务改造项目,其余校舍正在改造为村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室、理发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七一”前夕,段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们齐聚村文化广场,举行了一次特别的主题党日活动,共话乡村振兴大计,共庆党的生日。
      “真没想到村里近来的变化这么大,这都是托习总书记的福!”老党员郭文才激动地说,这个活动让他回想起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风雪来到村里慰问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幕。
      春节至今,段村热度不减,共接待干部群众4万余人。在汾西县和僧念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段村抓住有利时机,发挥离县城近、交通便利等优势,集思广益,认真谋划,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目前已有农户开起了名为“初心农家院”的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当前,段村红色教育基地雏形初现,基础设施建设工地机器轰鸣……现在的段村,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六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近日,在建设的段村双孢菇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据了解,这个基地是利用村集体8座大棚改造的,其中6座大棚室内棚架搭建完成,空调正在配置中。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7月投产,预计年产双孢菇10万公斤,年净利润达4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10万元,并带动15至20人就业。
      据了解,今年年初,段村流转了70亩土地,以政府统筹资金和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规划实施智能化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大棚,发展以花卉、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预计10月份前建设完成。
      “今年重点打造‘一心一街一基地六大产业’,即党群服务中心,商贸一条街,红色教研基地,养羊、养牛、双孢菇、花卉、蔬菜、庭院经济六大产业。”僧念镇党委书记侯宝林介绍,段村是临汾市39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如今,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给这里带来了无限活力。这些产业将形成有机、绿色的循环经济,解决大量群众就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们大力发展养殖业,现在已有12家农户养羊500多只,4家农户养猪300多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李佳莉说,自今年3月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后,村民陈林林的养牛基地逐步走上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牛的数量从去年的30余头增加到了62头。
      “我在这里清理牛粪,时间不受限制,不耽误干别的农活,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美着哩!”50岁出头的村民赵三奇笑着说,随着规模的扩大,基地里粉料、喂牛、铲粪等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他因此加入进来,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
      “现在新基地的场地能容纳100多头牛,肉牛也不愁销路,年底前肯定还要再扩规模,到时候需要的人手更多,希望尽我所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抚摸着刚出生没多久的牛犊子,陈林林满怀信心。
      “啊!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正在放羊的蔡文明哼唱起了民歌《再见了,大别山》。“听说村里还要建养殖厂,搞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到时候我就可以不用自己出去放羊了。自己有了空闲时间,唱唱歌和打打乒乓球也挺好!把精力往自己的文艺爱好上倾斜一点。”等过足了歌瘾,蔡文明高兴地对山西晚报记者说道。
      “有了产业作支撑,乡亲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了!今年我们段村要力争村集体经济年底达到25万元,让老百姓的日子更上一个新台阶。”李佳莉说,现在,段村的干部群众不负谆谆嘱托,唯有把殷殷期盼转化为持续奋进的动力,齐心协力,昂首向前,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大步提高,努力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谱写山乡巨变的新篇章!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 通讯员 李卫红 张春茂

      1.航拍镜头下的汾西县段村全貌。
      2.在汾西县段村集体经济养牛合作社,养殖户在为肉牛添加饲料。
      3.施工队伍在段村进行污水管道施工。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 通讯员 闫锐鹏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12期

    • 第2022-07-11期

    • 第2022-07-08期

    • 第2022-07-07期

    • 第2022-07-06期

    • 第2022-07-05期

    • 第2022-07-04期

    • 第2022-07-01期

    • 第2022-06-30期

    • 第2022-06-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