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一朵“小黄花”留住村里的年轻人。
今年7月,山西大学自动化与软件学院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前往大同市云州区深入调研村振兴发展现状。
走进“黄花致富路”,先后前往瓜园村、吉家庄乡、唐家堡村、忘忧农场、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实地参观学习并调研黄花产业和乡村治理。
小黄花 大产业
大同市云州区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之乡”,有600多年的黄花种植史,云州黄花品质非常高,是大同三黄两白地理标志之一,是山西省外贸骨干商品之一。云州区全力打造以黄花产业为主导,集种植加工、科技研发、市场销售、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思想活起来、志气强起来,有效提升综合能力,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山西大学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实践队一行人首先抵达瓜园村参观调研黄花的采摘与晾晒过程,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当地主要采用自然风干和室内烘干两种方法将新鲜采摘未开花的黄花制成干黄花,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黄花这种食、药、花兼具的特性,独具产业开发潜力,增收作用明显,产业前景广阔。
在吉家庄乡黄花种植地,实践队员了解到黄花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一些瓶颈。比如部分黄花种植在盐碱地,产量少、收益少,并且黄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种植的前两年没有收益,政府补贴农户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遇到资金周转问题,农业银行大同云州区支行为农户提供贷款,金融助力黄花产业链发展。
在唐家堡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参与“习声回响”学习。在“忘忧农场”和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黄花产业的经济模式,深刻体会到“小黄花”到“大产业”的转变。
乡村振兴大舞台
坊城新村干部群众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发展理念,依托黄花种植和技能就业两大主要产业,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瓜园村巧娘手工编织室,实践队深刻感受到手工柳编技术给瓜园村妇女带来的经济效益,集中领悟到“炕头经济”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实践队前往吉家庄乡黑陶文化基地和平城区云岗石窟进行实地参观,回望千年历史,追寻非遗痕迹,传承历史文化。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不仅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充分了解社会,更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做好乡村振兴的青年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