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座城市,一处山川,往往因水而秀,因水而美。为打造美丽幸福长治,长治市坚持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以河长制为抓手,探索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
提升“水”质 让水清岸绿成为标配
在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长治市以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精准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五大任务”为抓手,在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治理、深入推进工业企业精准监管、深入推进保汛期水质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深入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7个方面发力,强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排名和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个数排名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水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黎水河河道作为上党区行洪、排涝的一条主要通道,流经该区3个乡镇31个村,与长治市区“三河一渠”相连接,多年来河道淤积堵塞,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为推动水清岸绿局面,上党区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新进展。
山西晚报记者在黎水河柳林段整改现场看到,相关部门人员正在对河道水渠污泥进行清理,上党区环保局水环境管理股股长李少华说:“现在黎水河柳林段一沉池二层池污泥、河道水渠污泥已经清理完成,黎水河污水处理站经过整改已经开始运行,新建污水处理站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预计8月份将投入运行,这个污水站投入运行后,黎水河水质也将大大改善,这样一来提高了黎水河行洪能力,更增强了沿河生态化治理。”
加强断面水质监督检查,利用自动监测站,每日对断面水质分析研判,及时应对水质变化。针对上党区小宋、针漳、潞州区黄碾和壶关县河口桥断面水质超标问题,现场检查指导,下达督办通知,督促县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水质恶化趋势。配合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征询探矿权采矿权建设用地范围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叠情况核查。会同市卫健委联合对6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排查,督促41家存在问题的抓紧实施整改。开展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评估。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更新入河排污口清单,每月进行监测并定期通报。推进农村污染治理,60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中21个村庄完成整治,7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中20个村庄完成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1个,已开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3个。
在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长治市完成了1个市级、12个县级和35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评估,并完成市、县、乡111个在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此同时,牵头制定并出台《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辛安泉域泉水集中出露带核心区生态补偿实施办法(试行)》,并下拨生态补偿资金2045万元。
在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治理方面,长治市完成了屯留、襄垣、沁源3个经开区和黎城县新材料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了3家企业废水“零排放”改造。
在深入推进工业企业精准监管方面,长治市对保留的入河排污口开展了手工水质监测,保障入河水质;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监控企业废水在线监测,废水联网企业已达到129家,并实施日超标、日通报、日处理制度。
在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长治市对潞城区店上人工湿地(二期)完成土建,对沁源县曹家园人工湿地完成可研并批复。在深入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方面,长治市共完成了14个国、省控水质自动站建设任务。
去年以来,长治市完成36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划定工作,751个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全部按要求完成分类整治,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水COD、氨氮、总磷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年,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优良水体由2015年的76.47%上升至如今的88.24%,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太行公园、淮海公园、“三河一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散步的打卡热地。
2022年1月至6月,长治市10个国控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10个,占比100%,全省排名第一;24个国省控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22个,占比91.67%;无劣Ⅴ类断面。
优化“土”质 推进了净土保卫战
长治市组织开展2021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整改,考核基数为73个地块,67个地块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8%。协调推进了长治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二期工程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2021年已排查出而尚未完成整改的土壤污染隐患219个,完成整改133个,预计年底可按期完成整改;14家新增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1家已按要求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推进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6个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方案完成编制,1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和2个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方案完成50%。
在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长治市紧紧围绕“强基础、防隐患、补短板、抓治理、提效果”总体要求,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工作、尾矿库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辐射环境监管10个方面发力,稳步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规范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方面,长治市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集成、验收及评估;33家企业完成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315个隐患点完成整改;8个地块完成建设用地污染状况调查,1个地块完成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长治市完成57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100%;4个国家级监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中2个村庄完成治理,2个开工建设。申报农村环境整治中央储备库入库项目5个;争取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078万元;编制完成了《长治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
在加强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方面,长治市持续加强145个工业固废堆场日常监管,督促完善了“三防”措施和设施,完成率100%;完成全市备案的308家危废产生单位、6家经营单位、5家收集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工作,考核率达到100%。
在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工作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长治市实施医疗废物处置现场检查,督促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无害化处置。2021年医疗废物收集处置量为2402.0248吨,收集处置率均为100%。与此同时,还更新涉重金属企业环境管理清单;组织对8家涉重金属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和执法监测;协调完成2家涉重金属企业建设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备案。
与蓝天、碧水、净土相依相伴,长治正蝶变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家园。
利剑高悬 向违法行为说“不”
为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长治市陆续开展了查处违法排污、环境污染防治、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利剑斩污”等10余项专项行动,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认真办理全市生态环境举报工作。除此之外,长治市也在深化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上做足功课,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深入开展了普法宣传。
2021年,长治市共办理处罚案件360件,其中一般行政处罚案件318件,“四类案件”42件(查封案件38件、限产停产1件、移送拘留2件、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1件),罚款7719万余元。
2021年,长治市共排查企业2060家次,检查发现环境安全隐患267个,已全部督促有关县区及企业进行了整改落实。
2021年,长治市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受理举报420件,办结420件,办结率100%。市本级共接到群众信访案件38件,处理办结38件,办结率100%。
与此同时,在2021年4月7日至5月7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山西省督察期间,交办长治市群众举报问题270个,现在已整改完成269个,还有一个正在加快推进整改,完成率99.6%。7月20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省委、省政府进行了问题反馈,涉及长治市的问题共13个方面23个问题,其中共性问题13个,个性问题10个。23个反馈问题中,2021年应完成7项,2022年应完成10项,2023年应完成4项,2025年应完成2项。2021年应完成的7项任务中,已完成6项,正在加紧推进1项“两高”项目分类处置,其余问题正按照序时要求推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