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4日,“山西博物院青铜大会”在山西青铜博物馆火热开赛,7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以铜会友,争当“青铜达人”。经过两天激烈的角逐,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山西博物院青铜大会”是山西博物院2022年推出的一个精品教育活动,由其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具体策划实施。活动通过竞赛答题的形式,汇集有识之士、传播青铜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本次活动从5月27日开始启动报名,到7月10日报名截止,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17名选手报名参与,大家通过线上答题,并上传视频分享了他们与博物馆的故事和对青铜文化的感悟,最终有72名“青铜达人”脱颖而出,来到了活动现场。据了解,这些参赛选手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年龄跨度较大,有刚入学的小学生,有说起青铜器头头是道的中学生,有来自各个高校学习考古以及博物馆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还有已经退休的文物爱好者等等。二是职业构成丰富,从学生、教师、医生、律师、导游、警察、军人等不同行业的文博爱好者,到自媒体人、插画师等新兴行业从业者,体现了社会大众对青铜文化的热爱。
13日,山西博物院青铜大会震撼开启。活动现场,参赛选手们个个严阵以待,展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风采。经过三场预赛,72名选手通过参与“车轮大战”“分组抢答”“限时答题”等环节,最终确定了24个晋级决赛的名额。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限时答题”环节,选手们的表现真是不分伯仲。在这一环节,系统从题库随机挑选20道题,每题答题时间为20秒,总分100分。当听到主持人说“开始答题”后,选手们迅速低头在平板上作答,大概一分钟,大家就纷纷停止了答题。结果出来了,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快的选手只用了30秒,其他选手紧随其后,他们不仅做题速度快,准确率也都非常高,几乎有一半选手都是满分,足以看出大家对青铜器的了解和热爱。
14日,成功晋级决赛的24名选手又通过“五星棋盘赛”“文博轨迹赛”等环节,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如果说预赛是摸底考试,那么决赛就是真正的实力较量了。决赛的题目难度增加了许多,但是仍然难不住参赛选手,他们对青铜器的了解几乎可以用“专业”来形容。在比赛现场,他们不仅是参赛者,更像是一个宣讲员,向大家介绍青铜知识,传承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绽放着古人智慧的火花。在山西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中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遗存,既有代表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国之重器,也有达官显贵所使用的生活器具,有礼器、食器、酒器、乐器等。本次比赛的题库内容丰富,涵盖了青铜器基本知识、著名的青铜文化遗址和中国文化遗产知识等,重点突出山西特色历史文化。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山西青铜器的知识,如“曲村墓地发现的南宫姬鼎,显示了西周早期晋国与曾国的交往”“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的懋尊、懋卣为一组器物,铭文中有清晰的穆王两字,是西周时期断代的标准器”……
一位来自平遥的选手赛后表示,“以前我对山西青铜器了解得很少,通过这次比赛学到很多知识。原来山西不仅有古建,还有众多精美的青铜器,这也可以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一位从头到尾都在认真观战的小朋友告诉记者,他曾经在暑假参加过山西博物院的小小讲解员活动,非常荣幸观看这次比赛,能学到许多关于青铜器的知识,也能结识许多喜欢青铜器的朋友,“我也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小讲解员”。
比赛现场还邀请了若干文博考古专家,有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韩炳华,山西晚报副总编辑、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吕国俊等,他们在现场坐镇答疑解惑,为观众深入解读文博知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主办方希望通过“青铜大会”这种全民参与的活动,让古老的青铜文化贴近当代社会,融入大众生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