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

“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第十三站万荣(1)

雕塑无言,讲述黄河故事 大河奔腾,涌动远古余音

  • 黄河农耕文化雕塑博览园的雕塑作品“曲水流觞”。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摄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李慧辰 张婷  制作:李慧辰

  •   黄河,中华的母亲河;汾河,山西的母亲河。
      在万荣,汾河由此汇入黄河。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沿河而行,西边是容纳百川的黄河水,东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崖。就在这绵延的黄土崖边,有一处名为寨子沟的地方。沿着沟壑深入,或泥塑、或石雕、或铁、或钢……不同材质、不等体量、风格迥异的雕塑作品闯入采访团记者视线中。
      细细揣摩,便知端详。这些雕塑作品展示出的便是中华农耕文明中那些熠熠生辉的篇章,可谓意味深长。
      农耕文明主题园的所有雕塑作品是通过全球征集,在52个国家和地区的539名艺术家的1467件雕塑作品中遴选而定,最终23组雕塑落成于此。
      大洪水的远古记忆在传说中代代相传,治水始祖大禹,当年研究水与土的关系、河与山的关系,凿开禹门,变堵为疏,最终将滔滔黄河引入大海。雕塑中的大禹形象置身山体,站在雕塑前,感受大禹如山一般的坚韧和毅力。
      寨子沟西南,是殷汤城旧址,曾出土过13枚编钟和1枚镈钟。16根混凝土电线杆将远古“编钟”悬挂起来,当这些编钟随风和鸣时,那是远古余音。
      ……
      人类肇始、大禹治水、炎帝种谷、教民稼穑、四季轮回、节气变化、男耕女织、礼乐教化……一件件作品寓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雕塑无言,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曾经的“黄河故事”,见证着未来的黄河故事。
      在浩瀚的天地间,在奔腾的大河畔,在特定的空间场域中,这些雕塑作品铺展开的叙事关系,开创出一个新的人与自然互动的能量场。
      语言无法说出的,心灵才能读懂。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1.站在山顶的舍利塔公园,汾河、黄河、沿黄公路尽收眼底。
      2.群山中的雕塑博览园隔沿黄公路与汾河对望。
      3.沿黄公路。
      4.“曲水流觞”雕塑上的浮雕讲述着黄河岸边的故事。
      5.大禹雕塑仿佛一座大山,讲述着中华民族与水斗争的故事。
      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7.中华曙猿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道曙光。
      8.“在黄河母亲岸边”的雕塑,少女站在巷口,遥望河岸稻田,放飞鸟儿,放飞纯真、爱与和平,唤起人们与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9.后稷教民稼穑稷王山,也就是今天万荣稷山一带。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17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5期

    • 第2022-08-12期

    • 第2022-08-11期

    • 第2022-08-10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8期

    • 第2022-08-05期

    • 第2022-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