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表里山河展新姿 绿水青山入画来

  •   9月19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五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我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西的进展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百姓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去年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等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同步开展末端修复治理和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常驻、碧水长清、黄土复净的美丽愿景加速实现。
      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日益拓宽,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GDP增长中78%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绿色发展的韧性、持续性、竞争力不断增强。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右玉、芮城等8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沁源、沁水等4个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数量取得历史突破。
      全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近十年来,省自然资源厅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构建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线”工作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我省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编制《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协调空间矛盾,总体布局全省域生态保护修复。
      建立“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抓落实工作推进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协同推进工作。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露天煤矿监督管理等6项新政,不断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机制。制定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150座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以来,我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8.3亿元,实施了136亿元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按照“保护发展并重,坚守生态底线”原则,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21.77%,解决了我省800多个矿权、23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矛盾。
      聚焦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目标,推动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布局全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国家安排矿种516个已全部完成。大力实施战略性资源勘查,全省氦气资源调查、晋中盆地氦气资源调查评价、小五台一带地热(氦气)综合勘查项目均取得重要发现。
      大水网七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
      十年来,省水利厅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为山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全省已建成水库611座,堤防11266公里,十年来,累计实施1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确了所有小型水库管护主体和责任,在应对历年洪水、特别是去年最强秋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以流域为单元、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减灾体系正在形成。
      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明确黄河流域10市地表水开发利用指标、全省各县地下水取用水控制指标。十年来,我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9.2%,一半以上县区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用水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2012年启动实施大水网工程以来,中部引黄总干2020年贯通;小浪底引黄干线于2021年贯通并实现向涑水河生态补水;辛安泉供水工程于2017年主体工程通水验收并实现供水目标;东山供水工程于2019年实现隧洞全线贯通,大水网七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部分达效。全省年供水能力由十年前的60多亿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85亿立方米。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五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重要成果。完成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任务80%以上;累计分别向汾河、永定河生态补水12亿立方米、8亿立方米。
      这十年,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不断巩固夯实。全省共建设改造农村供水工程1.8万多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达到2.66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7%提升到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现行条件下58个原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完成营造林4164.76万亩义务植树4.7亿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来,全省各级林草部门紧扣“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目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快林草产业发展步伐。
      2013年至2021年,全省坚持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主战场,累计完成营造林4164.76万亩、义务植树4.7亿株;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69.1万亩,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完成重点乡村园林绿化2000个,森林乡村建设887个,36个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255个行政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认定,城乡生态面貌整体改观。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地面积9143.5万亩,森林面积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57%,森林蓄积量1.59亿立方米。三晋大地绿意葱茏,表里山河生机勃发。
      这十年,全省坚持依法治林,着力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和发展体系。大力推行林长制,目前全省设立3.38万名林长,呈现出党政齐抓共管林草工作的良好态势。颁布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禁止野外用火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推动2100多万亩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5800多万亩永久性公益林得到立法保护。
      这十年,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增强。全省坚持绿富同兴,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林草产值由2012年的31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600亿元,增长93%,年均增长率约7%。充分发挥林草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实施林业生态扶贫“五大项目”,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相关
      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摘录
      发布会上,围绕生态环保督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逐一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近年来我省是如何有效落实及运用这一重大制度举措的?
      答:中央开展两轮生态环保督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省监察办充分发挥统筹、调度、协调作用,直面问题、勇于亮剑,压实责任、一抓到底,推动整改落实迈出坚实步伐、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98项整改任务,已完成94项,占比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督察组转办的6241件群众举报件全部办结。依据有关规定,对195名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其中厅级干部27人,县处级干部89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79人。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9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8项、序时推进40项,占比95.7%;督察组转办的3123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3120件,其余3件阶段性办结;依据有关规定,对146名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其中厅级干部11人,县处级干部58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77人。推进重污染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坚持“一市一策”“一企一策”原则,相关地市向省政府签订承诺书,两轮督察涉及的20492户居民已完成搬迁19844户,占比96.8%。
      通过落实和运用环保督察制度举措,全省上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的情况明显扭转,发展与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明显改变,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叫停,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得到实施,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风向标。请问近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着力推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目前,我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6处,风景名胜区49处,森林公园83处,湿地公园63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12处,草原公园2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启动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目标。全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我省重要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我省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代表生态环境质量变好。截至2021年,我省野生植物2743种,占全国的22.8%,陆生野生动物541种,占全国的24%。
      据2019年完成的山西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显示:全省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我省有了新分布和新记录。全省野生褐马鸡近2万只,分布范围从吕梁山扩大到全省,成为名副其实的“省鸟”。华北豹除大同、朔州市外其余9个市均有分布,初步统计有48个稳定种群,8个集中分布区,可识别个体132只,成为见证山西良好生态的一张名片。大鸨、鹤类、黑鹳、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我省越冬的大天鹅约13000只、灰鹤3000余只,大鸨和黑鹳增长到400多只。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实习生 李冉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19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 第2022-09-13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