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稳中求进 全省经济实现重大历史转折

  •   9月20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六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发展改革委专场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发展改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推动全省经济实现了从断崖式下滑到稳中向好、再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呈现强劲态势的重大历史转折。2021年全省GDP历史性跨过2万亿大关,十年来翻了一番。面对今年以来的超预期因素冲击,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顶格落实国家政策措施基础上,迅速研究制定我省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和接续政策,同步配套印发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扩大有效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能源安全等系列真金白银举措,有力有效推动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扩大内需 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2013年至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9%,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由1.3万元提升至2.9万元,投资效益翻了一番。我省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张高铁、郑太高铁、太原地铁2号线、长临高速等项目建成投运,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5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2.3公里/百平方公里,现代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推动大水网骨干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辛安泉供水、中部引黄、东山供水、小浪底引黄工程基本建成并部分达效,黄河古贤水利工程前期进展顺利。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沁水盆地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初步建成,截至8月底,全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1.9%,垣曲、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全面形成“三交一直”特高压通道格局,外送电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
      新动能投资成为突出亮点,2015年至202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7%。服务业投资持续发力,2013年至2021年平均增长12%。民间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49.7%上升至2021年的53.9%,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抓项目促投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要素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构建起以储备项目为基础、年度建设项目为支撑、重点工程为引领的项目一体化谋划、服务、保障工作体系,强化各类项目建设情况的全口径调度,对省级重点工程实施堵点破解、土地专供等全流程服务,统筹推进用地、用能、环境容量、市政配套、资金等全要素保障。
      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投资建设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大幅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出台《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成贯穿省、市、县三级的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投资审批“一网通办”。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从立项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
      先行先试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这十年来,我省以改革促转型,向改革要动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正在逐步形成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省发展改革委聚焦关键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措施,助推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和成果,科学制定全省行动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试点任务呈现全面铺开、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不仅有力推动了我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在一些领域为全国能源改革发展作出了先行示范。十年来,我省累计生产煤炭近100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四分之一;建成24座智能化煤矿,61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新能源装机4098万千瓦、占比34.57%。煤电“上大压小”、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山西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扎实推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双碳”目标和10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牵头制定《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经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并修改完善后,已上报省政府审定,初步搭建起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四梁八柱”。目前,正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等专项保障方案,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和人才支撑。
      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持续领跑全国。2017年以来,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推动政府靠前服务、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的投资管理新模式。通过承诺制改革,项目报建手续办理更加便捷简单,企业自行办理事项大幅减少,成本显著下降,项目落地时间大幅缩短,开发区实现了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人民至上 推动重点民生福祉稳步改善
      省发展改革委聚焦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累计统筹各级各类资金近450亿元,大幅提升省市县乡四级教育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太原理工大学等24所本科院校新院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同济医院山西医院患者外转率降幅达87%。新建改扩建体育场馆58个,为“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顺利举办提供了设施保障。稳定重点民生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控制在合理区间,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12.8亿元。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规模日益壮大,先后于2013年、2015年、2016年、2018年突破五千亿、六千亿、七千亿、八千亿大关。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服务业持续发力,保持平稳运行。2021年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增加值达到10090亿元,迈上万亿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今年以来,服务业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在全国位次前移至第7位,有效支撑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推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激发,截至2021年底,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70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85.6%。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2年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行业,2021年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是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2012年至2021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过半,2021年占比达57.2%。是经济新动能的“助推器”,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融合态势加速成形。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线上订餐、在线医疗、网络货运等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省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双碳”要求,绿水青山正在向金山银山加快转变。
      “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8.75%。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累计下降33.2%。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累计争取约1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泓清水入黄河”正在加快实现。
      近年来,我省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11个市均出台本市黄河区域规划,9个省直部门相继印发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出台黄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管理办法、深度节水控水实施方案等10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以1个总规划为统领,20个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10个配套政策文件为保障的规划政策体系,搭建了推动战略落实的“四梁八柱”。
      围绕节能减排,我省严格做好“两高”项目分类处置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围绕采煤沉陷区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复垦整地,倾斜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逐步恢复和增强生态环境功能和稳定性。围绕工农业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污染源管控,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生态承载力。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谋划了90个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000亿元。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支持项目建设。目前,已争取各类中央资金约100亿元,安排省级财政资金60余亿元,重点用于防护林屏障建设、“五湖”“七河”生态保护修复、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沿黄省区协同机制,共同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与豫、陕两省携手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与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发力,携手打造幸福黄河新样板。
      山西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加强 初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的铁路、民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西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不断优化,初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石太客专、大西客专、大张高铁、郑太高铁、瓦日铁路、浩吉铁路、阳大铁路、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相继建成通车,利用韩原线、太中银铁路开通动车,在建党百年之际,全省历史性地实现了市市通动车。太原与全国主要城市实现高速铁路联通,截至目前,全省铁路营业里程6252公里,比2012年增长65.6%。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150公里,比2012年增长7.85倍,高铁客运服务覆盖9市,比2012年增长3.5倍。以同蒲、石太、瓦日、浩吉、大秦、侯月、朔黄、准朔等干线铁路组成的货运骨干网已基本形成,全省客运和货运结构日臻完善,为国家能源保供和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民航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基本形成以太原武宿国际干线机场为主,大同、忻州、吕梁、长治、临汾、运城等支线机场为辅的“一干六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机场数量比2012年增长75%。通航城市达到88个,比2012年增加33个,增长60%。目前,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新建朔州机场和运城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顺利推进,新建晋城机场完成场址批复、预可研行业审查、军地协议签订等工作,正在履行预可研报批程序。建成太原尧城、大同南六庄和长治沙家庄3个通用机场。
      “十四五”时期,铁路方面,我省将持续发力推动“八纵八横”高铁通道山西段建设,建成集大原高铁,建设雄忻高铁、太绥高铁、太原铁路枢纽客运通道能力提升工程等,不断扩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放射型高铁网。采取超常力度推动30个国家重点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营,完善货运干线铁路集疏运系统,强力推进“公转铁”,降低物流成本,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山西贡献。同时,持续提升普速铁路客运服务,完善铁路运煤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预计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初,省域内国家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实现市市通高铁,普速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太原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提升。
      民航方面,我省将着力构建“一干八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和运城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顺利完成,朔州机场建成投运。加快推进晋城机场、大同机场三期改扩建等,启动长治机场迁建等前期研究,探索规划货运机场的可行性,加快推进通航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民用航空网络。

    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20期

    • 第2022-09-19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 第2022-09-13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