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觉醒》张贵勇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
这是一位父亲陪伴儿子成长的记录。
作者张贵勇是一位优秀的记者、阅读推广人,更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爸爸。在本书中,他根据孩子的成长历程——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选取了当下极易引发父母焦虑的重要问题,讲述了自己的养育经历、思考和自我成长。他希望帮助更多父母及早做好准备,迎接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最重要的是,从育儿的焦虑中走出来,对何为成长、何为家庭教育、何为父子或母女一场,有更全面的体认、更深刻的觉知。
幼年期:父爱的面孔是玩伴学前六年,是孩子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这时候的父爱要体现童真与谐趣的一面,也就是要父亲扮演好孩子玩伴的角色。
既然是玩伴,就需要父亲拿出时间和诚意,尽量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运动、游戏、阅读,一起看世界。而今,许多孩子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父亲不妨找机会带他们到乡间去体验抓虫子、做弓箭、捉小鱼;一些孩子成长于狭小的居所,空间不足,运动量不够,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到体育场踢足球、滑轮滑,进行各种运动;孩子比较内向的,父亲可以有针对性地陪他玩过家家、演戏剧、当小主播等,鼓励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一点点树立信心,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玩伴角色的深意在于,不只是让孩子有一个伙伴,让他们的童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童年不孤单,还是为了玩出花样、玩出名堂、玩出能力,培养孩子对游戏的乐趣、对规则的认知、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信任,丰富孩子的生命体验,在那一颗小小的心灵里注入安全感、充实感和幸福感。
为了让玩伴角色出彩,父亲需要放下所谓的面子与权威,别再把自己当作说一不二的领导者,不必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变身为一个无拘无束、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孩童就好。
在幼年期,父亲与孩子玩得好、谈得来,会为增进亲子关系做重要铺垫,有助于奠定家庭教育的底色,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社会性,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未来孩子是否受人欢迎,能否交到更多朋友,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一时期父亲的陪伴质量。
童年期:父爱的面孔是学长小学六年,是孩子习惯——尤其是学习与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此时的父亲应该是亦师亦兄的模样,以优秀学长的面孔出现,即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以良好的榜样形象做出示范,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礼仪、待人接物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并发展出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慢慢走向自律、自主、自立。
具体而言,在学习方面,父亲要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拼音基础、算术能力、听课情况等,当然不必每天像监工一样时刻紧盯,只要在闲暇之余看一看、问一问,督促、鼓励、支持一下即可;同时,多找机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在校情况,并在一段时间内查看孩子作业的完成度,是否有忘记写、故意不写的情况,是否认真完成了。
如果有可能,多去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同伴关系等。在学习之外,父亲还要像学长一样,以过来人的姿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居高临下发出的命令,不是恨铁不成钢地大吼大叫,而是像给学弟学妹建议一样,温柔敦厚地给出适合的、及时的指引。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信念,往往在小学阶段就播下了种子。因此,以学长面孔出现的父亲,也不能忽略价值观层面的引领,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成长故事、对待挫折的做法、爱好与特长的养成经验等,都有助于孩子在精神上及早立起来、格局大起来、身心强起来。
青春期:父爱的面孔是朋友到了中学阶段,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处于学习力、自制力和价值观的定型期,此时父爱的面孔应该是朋友,不必每时每刻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可能还需要你主动隐身,与他们保持距离,尊重他们的隐私,但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随时站出来。既然是朋友的角色,就倒逼父亲拿出诚意与信任,鼓励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生活的乐趣、前行的勇气、人生的方向。
我一开始不是这样想的,我曾经觉得父爱与母爱不太一样,是有条件地爱孩子,只有孩子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父爱才与日俱增。与哲哲关系紧张时,我求助于做心理咨询的一位师兄。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多爱哲哲?”我说:“如果用100分来衡量的话,大概有80分吧,还有20分是我无法接受的那部分,那部分是我不爱他的理由。”师兄告诉我:“亲子之爱只分爱与不爱两种,没有80分的爱,80分的爱本质上就是不爱。”
这句话刺痛了我,让我反思为什么没有百分百地爱哲哲,结论就是我的爱掺杂了很多功利心。真正的父爱,是真心接纳变化中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所有优点与缺点;真正的父爱,是父亲和孩子一起面对逆境,一起去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难题。尤其是在孩子面临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同学交往受挫等情感方面的问题时,父亲要像朋友一样做好倾听者。
记得有一次在央广文艺之声做节目,一位听众知道哲哲已经在上中学时,便好心告诫我与孩子相处的六字箴言——“少说话,多做饭”。如今看来,这个建议很有价值。青春期正是孩子挑战父亲权威、了解自己能力的阶段,他们迎来了精神上的第一次断乳,他们渴望做自己。如果父亲过于强势,只能招致孩子激烈的反抗,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
而变身为朋友一样的父爱,是不离不弃、全身心托举、有坚持有立场的:在孩子有倾诉欲望的时候做好倾听者,在孩子需要指点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建议,在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为之加油呐喊。朋友交往,重在信任为先、讲究分寸,不过度、不造作、不虚假。多以朋友视角相处,如汪曾祺所谓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其乐融融。
成人初显期:父爱的面孔是导师孩子上了大学,就逐渐进入了成人初显期。成人初显期是指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心理学家阿奈特指出,成人初显期是人生的独立阶段,既不是青春期后期,也不是成年初期,更不是成人转折期,而是存在于生命进程中的一个独立时期。这个时期的产生也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虽已走出青春期,却还没有成为能够完全承担责任的成人,开始接受自己该负的责任,却不能很好地做出决定,距离实现经济独立、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尚有最后一公里。
此时父爱的面孔是导师,有着理性的清醒、深邃的思想,关注着孩子成长,又能保持克制,不面面俱到,不事事包办。在孩子做就业、婚姻、育儿等方面的重要抉择时,父亲先要尊重孩子自我决定的权利,不横加阻拦,不越俎代庖。当孩子遇到困难前来求助时,父亲能够与孩子共情,真正面对问题,条分缕析,给出建议。
面对即将自立、拥有自己事业和家庭的孩子,父爱应该显现出经验丰富、博学广识的一面,沉稳内敛、宽容大度,给孩子由衷的祝福。即使此时孩子的某些选择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也要按捺得住,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沟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的时候,孩子成长需要去试错,试错也很有价值。正如一条路的终点在哪里,只有走一遭才能得出结论,孩子在成长,父母所做的唯有关注和祝福,该鼓励时鼓励,该指出问题时指出问题,但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四张面孔,四段人生,内在是一个身体上由近及远、精神上由远及近的过程,为人子、为人父的兴味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