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质量强省书写新篇章 金融实力“大增强”

  10月11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三场发布会,同时也是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专场发布会。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381.1万户有效发明专利由8104件增加到2.14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质量强省”和“知识产权强省”战略,为优化我省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十年,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准入实现新跨越。截至2022年9月底,我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81.1万户,为商改前的3倍,其中企业数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万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4000余户,是商改前的4.5倍。千人拥有企业数提升至29户,位列中部六省第三位。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为有效提升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度,我省先后推行了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将实缴改认缴、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有效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实行了“多证合一”改革,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取消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实行市场主体住所申报承诺制,有效释放了住所资源;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拓宽企业办事通道,实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同标准办理,“照、章、税、金、保、医、银”数据一次采集,集成办理,企业开办时间从原来的28.5天缩减至0.5天。
  为解决企业“准入”后的“准营难”问题,我省深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将523项中央和4项地方涉企许可事项,采取直接取消68项、许可改备案15项、实行告知承诺制74项、优化审批服务355项的4种方式进行改革,已办理了37.7万件相关许可,惠及企业36.8万户。
  这十年,坚持高质量发展,质量强省书写新篇章。十年来,我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由87.96%上升至92.11%;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4%;制修订国际标准26项,国家标准1474项;太钢等4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高等级磁轭钢、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带等新材料的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年来,我省初步建立起了“质量强省”政策体系,累计出台质量相关规章、规划171项,形成了以产品、工程、服务为核心,涵盖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质量发展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质量强市(县)活动实现全省全覆盖。
  这十年,保护运用服务并重,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由8104件增加到2.14万件,地理标志商标由41件增加到100件;有效注册商标由7.7万件增加到32.15万件。赛鼎工程有限公司获得第23届中国专利奖银奖,实现奖项零的突破,共有134个项目获得省专利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实现市级全覆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成运行,太原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三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网点建成运行,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辐射更多行业和区域。“山西老陈醋”“吉县苹果”列入首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大同黄花”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2020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吉县苹果”“万荣苹果”“平遥牛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筹建名单,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金融供给能力实现“大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大跨越”
  这十年,全省金融系统致力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质效、促进金融振兴,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态日益丰富。2013年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成立,2016年我省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成立,2018年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成立,2021年重组合并成立山西银行,进而形成了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消费金融、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链条地方金融业态。金融机构多元布局,引入平安、广发、浙商等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有11家在我省正式展业耕耘。截至2021年末,全省共有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189家,地方法人证券公司2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1家,地方金融组织765家;省外证券公司驻晋分支机构61家,省外保险公司驻晋分公司52家。
  从信贷投放看,截至2021年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3.42万亿元,为2012年末的2.6倍,2021年全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是十年来最低水平。从资本市场看,设立沪深北交易所三个山西服务基地,建立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从2012年末的35家增长至目前的47家;股票市场融资总额从2012年的52.6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78.73亿元,增长8.10倍;债券市场融资总额从2012年的910.6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09.50亿元,增长2.52倍。从保险服务看,2021年全省保费收入997.5亿元,保险赔付337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6倍、2.8倍。险资入晋迅速增长,2021年末达到1302.12亿元。从融资担保看,在全国率先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持续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完善保费补偿补贴政策,累计惠及小微、三农市场主体30多万户。
  这十年,实现了金融整体实力的“大增强”。从金融资产规模看,2021年末,在晋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5.85万亿元,是2012年的2.02倍。从金融业增加值看,“十三五”期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2021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为1284亿元,是2012年的2.7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2.73%,分别较2012年提升1.63、1.36个百分点。从地方金融发展情况看,2015年成立了集多种金融业态于一体的省属地方金融控股集团;2019年推动晋商银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了我省上市银行的零突破;整合五家市级城商行,在2021年成立了我省第二家省级城商行——山西银行。
  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
  全省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达4万亿元以上吸纳从业人员达450万人
  十年来,全省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营业收入达4万亿元以上,比2012年末增长1.4倍,占全省企业营收总额的60%以上,吸纳从业人员达450万人,比2012年末增长30%,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的70%以上,提供了约50%的税收、60%以上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呈现快速发展壮大、加快创新转型的势头,成为支撑全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省着力构建一流发展生态,积极打造硬保障、强服务的“软环境”。十年来,全省接续实施3个中小企业发展五年规划,出台扶持中小企业重要法规政策30多部,安排省级发展专项资金30.62亿元,政策“红利”加速加大释放;省市县三级促进中小企业工作协调机制和各类服务专班机制成效凸显,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培育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16个,入驻企业1.6万户,带动就业9.3万人,成功举办6届“创客中国”山西省中小企业双创大赛,并两度荣获国赛三等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主动靠前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累计培训领军企业家、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超13万人次,培育141家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提供“永不下线”的服务。
  这十年,我省着力凝聚改革创新共识,稳步下好“蹚新路”、促转型的“先手棋”。以区域发展促转型,把创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和省级开发区配套中小企业园作为突破口,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蹚出一条山西特色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产业升级促转型,围绕“链主”企业培育了111户“专精特新”上链企业和14户“专精特新”“链核”企业,形成22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呈现链式集群融通发展趋势。以对外开放促转型,推动全国首个国家级“一带一路”中小企业中外合作区在祁县设立,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这十年,我省着力加大精准培育力度,全力培养敢突破、勇创新的“先锋队”。坚持梯度培育、做大优质企业,十年来,助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834户,比2012年末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打造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13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140家和363家,一批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脱颖而出;指导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股份制改造1066户,占全省股份制企业的41%;助力优质中小企业打通“高质量”上市之路,26家“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占比超74%,推动科达自控、大禹生物等2家“小巨人”企业在北交所成功上市。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
  税费业务办理事项持续精简全方位多渠道的税费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税务部门全面实施营改增、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为山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这十年,税收服务社会大局作用持续发挥。一方面,我省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25155亿元,从2012年的22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25亿元,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规模从2012年的38.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67.48亿元,特别是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缓缴社保费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以来,到9月底,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730亿元,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数据显示,我省涉税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46.11万户增加到2021年底的137.88万户,今年以来已实现净增加21.75万户,有力助推了全省市场主体倍增工程。
  这十年,税费业务办理事项持续精简,纳税人税费负担大幅减轻。从2014年开始连续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累计推出54类197项539条服务举措,推动申报简并、流程精简、时间压缩。仅“十三五”期间,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由87项减少至1项,税费业务事项精减49%,报送资料压减50%,税务证明事项减少58%。推出十一税合并申报,纳税人填报表单数量从35张减少为11张。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和税务注销免办、即办服务,办税缴费效率不断提升。
  这十年,全方位多渠道的税费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质效持续提升。2012年,我省12366纳税服务热线正式开通,电话咨询量从当年的8.5万增加到2021年的82.5万,“听得见的纳税服务”品牌正不断拉近征纳间的距离;2018年,规范统一的山西省电子税务局正式启用,截至目前,共有233个税费事项实现了“网上办”。今年9月初,晋税通APP上线启动,59项税费业务实现“掌上办”,“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已成为纳税人缴费人的首选;实体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升级,201项办税业务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同时推行“远程办”和“线上线下融合办”,提供“办不成事”兜底服务,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10-10期

  • 第2022-09-30期

  • 第2022-09-29期

  • 第2022-09-28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