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宋词客》白落梅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该书用柳永、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晏幾道、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22位大宋词人的一生串联起大宋王朝的跌宕起伏。这本书,不再是单纯的诗词赏析,而是写大宋词客的人生际遇、官场浮沉、情感历程。作者将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和词作解读相结合,用唯美、凝练的语言,将历史与文学相融合,通过词作来串联词人一生的曲折经历,通过词人的起伏人生来深刻解读每首传世词作背后的故事。
大宋王朝是一卷辞章,这里繁华深藏,词客云集。这里,此消彼长,名利交织。这里,聚散匆匆,圆缺随意。
他是宋朝的子民。大宋的历史,因为他的存在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他为人旷达慷慨,豪迈不羁,才高可傲王侯。他潇洒俊逸,其词文或婉转悠扬,或豪气干云。
他一生困顿辗转,仕途跌宕起伏,情海波涛汹涌,但他心性通透,洒脱豁然。他虽置身名利场,但和光同尘,懒于争执。
他名动京师,于朝堂掀起风云,仍旧谦逊、坦荡。他落魄江湖,往来市井,也不惊忧患,无惧落拓。
他是大宋的人物,人品若仙。其高远境界,慷慨性情,明净之思,自古无人可及。他乃千古才子,一代词宗,其气势与风流不输盛唐之才子。
他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坡仙”。
苏轼生于眉州,是初唐的大臣苏味道之后。蜀地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情赋予他无数的灵思。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堪称千古第一全才。
他能诗善画,独得妙境。他好酒好茶,好美食,好游山水,并自会佳趣。
苏轼自幼聪颖,才思绝妙,清旷高华。少年时便执笔著文,才比子建。他品格卓尔不群,不肯与世为伍,襟怀落落,恩怨分明。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赴京。次年,苏轼初登进士第。
苏轼以清新洒脱的文风,得主考官欧阳修赞赏:“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一时间,苏轼誉满京城。后来,母亲程氏去世,他归家丁忧。
三载之后,苏轼更觉成竹在胸。他再度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三等,成为“百年第一”。那时的他文名远播,才华超绝,深得权贵器重。
苏轼志得意满,外出任官,回朝后,又得宋英宗赏识其才华,对其恩宠有加。苏轼本可平步青云,被擢为翰林,却因当朝宰相韩琦反对,任了微职。
直到其父苏洵离世,苏轼再度回眉山。丁忧三载,他苦读史书,不敢懈怠。
守孝期满,苏轼返回朝堂,怎知当年的帝相皆换,朝纲亦改。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在此时开始。
就连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亦因与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被迫离京。苏轼不得神宗重用,空有满腔热忱,高才雅量,却无处安放。
苏轼请辞出京,开始了一场漫长的人生逆旅。
他先到杭州任通判,得赏西湖美景,与这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被调至密州任职,他在密州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
皓月当空,把酒抒怀,其境界空旷高远。为避政治旋涡,他选择退让。对于些许失意挫折,他毫不在意。
人有悲欢,月有阴晴,世事本难全。人在世间,本就卑微如草芥,可谦逊温和,却不必委曲求全,以旷达之态,看风云变幻,则一切皆可从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多么豁达、超然的襟怀,这便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始终随和、乐观、泰然自若。
他前往徐州任知州。在这里,他建苏堤、筑黄楼,于徐门石潭祈雨。
后来,他又调为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不过三月,因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而被新党嫉妒。新党从文中挑出许多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苏轼因而遭诬陷。
苏轼被捕入狱,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在狱中的日子,几多悲伤,何等落魄,自不必言说。
出狱后的苏轼,被迁去了黄州,任团练副使之职。这时的苏轼,身微禄浅,栖于寒枝。
因任微职,故日子清闲,人也得以静处,苏轼在此写下许多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在黄州期间,因生活窘迫,连买酒钱都无。他与家人开垦荒地,栽种果蔬,自此有了“东坡居士”之别号。
几载田园生活令苏轼才思涌动,写下不凡的辞章。
他似已淡泊从容,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似无悲无喜,无荣无辱,只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知人生如梦,只是从梦中醒来谈何容易。他终究还是在仕途上不能解脱。
在离开黄州,前往汝州就任的路上,由于舟车劳顿,苏轼的幼子夭折。苏轼强忍悲痛,上书求允其前往常州。
在常州待了数月,苏轼觉此地山川俊逸,人物风流,愿在此终老。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而临朝听政。苏轼身在登州,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得以重用。
这个官职,本该在他年少有为且初至京城时就属于他。然而他历一路坎坷,风雨飘摇,一等就是二十载。如今才华仍在,斯人已老。
这几年,是苏轼一生中最通达畅意之时,只是过于短暂。他秉性清高,不偏不倚,故惹得权贵不悦,与他对立,使他在朝中难以立足。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生性豁达的他,在杭州过得惬意逍遥,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里山水如画,风月静好,却留不住他匆匆的步履。
两年后,他被召回朝,任翰林承旨。几个月后,他再遭外放,来到了颍州。
接下来他又历几番征召、罢免,直到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的仕途,再无春意盎然时。
他被贬去了岭南惠州,那里被称作“烟瘴之地”,瘟疫横行。三年的时光,他辛苦煎熬,以为终会柳暗花明,重见天日。
怎知年逾花甲的他,却风尘仆仆地被流放去了荒僻偏远的儋州。天涯海角,荒城残景,真是居无可居,食无可食。他每日饥肠辘辘,苦不堪言。
尽管如此为世所不容,他仍志气不输,豪迈不减。
三年后,哲宗去世。苏轼离开海南,辞别这荒凉清苦之地。
宋徽宗即位,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他漂泊、疲倦的灵魂,总算有了依归。
可惜,在北归的途中,苏轼病逝于常州,而这里曾是他生前想要终老之所。此亦算如愿以偿吧。
那时的苏轼,如清风朗月,早已无牵无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