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子夜

《家园》:平静岁月中的真情流露

  吕仕儒这个名字,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岳》杂志社做编辑筛稿子时撞进眼里,心中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年岁在五十以上、多多少少还应该带有点“学究”气息的“腐儒”,可见面之后才发现,吕仕儒竟然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物理教师,不免意外。
  他说自己写文学作品属于旁门左道,是“不务正业”,但一直对文学情有独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把文学当作心中暗恋的情人,欲罢不能。工作之余,抽空写点现代诗,有一段时间还兼职过《雁北师院报》的文学副刊编辑。后来,迫于生活的压力,把内心对文学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搁置了起来,出版诗集《季节河的渴盼》之后,重新拿起了专业书籍,开始忙活着考研究生、评职称。华东师大哲学系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当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执行主编,整天在图表、公式及数理逻辑组成的体系中忙乎着。
  时间像流水,转眼间好多年过去了。今年7月的一天,突然看到他出版了散文集《家园》,曹乃谦先生作序,读来又惊又喜。没想到仕儒这些年一直初心不改,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这么多东西。静心细看几篇,仿佛听到他当年吃“鸡蛋碰糕”“三棱角儿”等“打劫美食”的笑声,也嗅到他看奶奶吃那不舍得扔掉的发了霉的月饼时心里的忧伤。文章带入感很强,寥寥数语就把人引入预设的情景之中,很快就能调动起阅读兴趣;同时,画面感突出,无论是介绍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结构的安排上,《家园》层次分明,对仗工整而不失灵活。该书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命题为《难以忘怀的岁月》,属于记叙类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一种类似于讲故事的口气,对曾经触碰过心灵软肋的往事进行了回味和追忆。味蕾的深刻感受,最能唤起人们对往事的记忆,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当中有关“吃”的话题很多,除了《“好吃的”漫谈》《“打劫”来的美食》之外,《童年的记忆》和《过年》当中有关“美食”的内容也占了相当的篇幅。语言朴素、轻快而不失诙谐,读起来感觉心情愉悦而轻松。下部分标题《渐行渐远的背影》,重在抒情,主要是写人,有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对长辈的追思,以及懵懂时期对异性的感情抒发等等,篇篇让人动情。正如曹乃谦在其《序》中说的“无论是哪个作家,但凡是在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那他就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概览《家园》,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仕儒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晋西北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所怀有的那份沉甸甸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这份情感是真挚的,真诚的,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很感人,就像林语堂所言:“凡人作文,只怕表情不诚,叙事不忠,能忠能诚自可使读者堕同情之泪。”而仕儒的文章写的就是他自己过去的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和熟悉的生活,而且都是真实地存在过的、发生过的事,抒发的感情也是真挚而饱满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是独到而发人深思的。
  那时候,晋西北的农村,日子苦,大多数人家缺衣少食。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都感同身受。可时光的打磨,让好多往事显得那样地遥远而模糊,而仕儒的文章让这一切又重新清晰了起来:噢,原来我们是从那样的苦日子过来的!再对比一下眼前富裕的生活,用仕儒的话说,“可以说真的每天过上了过去过大年才有的生活。”另一方面,文章在赞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遗失和淡化表现出了担忧和遗憾。就像作者在《过年》一文中所说的,除了吃,“其他的好像一天天被人们淡化着,遗忘着”。
  《漫话“榆木疙瘩”的成长历程》回望了作者上大学前在学校里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好赶上了时代的剧烈变迁,作者把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怀着一种依恋的心情和欣赏的眼光关照那段曲折、艰难,同时是激情澎湃的岁月,写得很深刻,很动情,彰显家国情怀。
  而《父亲杂记》和《怀念母亲》等文章则又是从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人入手,追忆和记录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家族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歌颂了人性中善良而坚韧的美好品德。父亲作为一名赤脚医生,是始终能够“以一个医生应该拥有的职责和道德情怀要求自己”的人,所以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谈论起父亲来,还是众口一词地赞叹到“那可真是一个好人啊!”这就是仕儒心中父亲的人生价值和荣耀。而排在文集最后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借用樊善云《跋》中的话就是“仕儒写母亲是用饱蘸着真情实感的笔,滴着泪水写就的,有说不完的话、倾不尽的情,有种怕在讲故事过程中令人打断的担心。”通过作者饱含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生活在晋西北农村的、平凡而让人敬重的小脚老人。在仕儒的心中,母亲是善良的,宽厚的,坚强的,是对他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人。
  一如母亲,仕儒很守规则,不论谁托付给的事情,总能按时完成,属于那种与其打交道,让人心里很舒适、很放心的一类人。平时话不多,为人实在,只有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喝酒喝得来了兴致时才会侃侃而谈。为人如此,作文同样如此。
  纵观全书的16篇文章,有一多半是在其母亲去世之后写就的。是母亲的离世,触碰了仕儒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琴弦,才使其内心的情感借助笔端如潮水般澎涌而出。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表述的略显拘谨,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好像有些放不开;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写得自然真诚,因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所以读起来非常感人。
  家园作为心灵赖以栖息的港湾,是我们一生守护和依恋的地方。仕儒的《家园》,让我们在醉意的遐想中,又沐浴了一次温情而幸福的时光。

□段增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