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2022年10月20日,中国画坛巨擘赵梅生在太原逝世,享年98岁。
赵梅生是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在中国画坛辛勤耕耘,在教育界教书育人,在山西奠定了美术教育的基础。从教从艺的80余年间,他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本期《封面人物》,特别介绍赵梅生先生的艺术生平,谨以此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教育家、美术家。
引言
赵梅生先生,当代中国花鸟画的泰斗人物,很多人说他的画作凝真显神、笔墨之浩然、画技之精湛,展现着画家对生活、对历史、对国家的满腔热忱。他挚爱着三尺讲台,为山西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赵梅生的长子赵紫峰,一起走进赵梅生的艺术世界,聆听他的人生故事……
经磋磨气不馁 颠沛流离也未放弃画画
“他,傲视童年苦难,生命呈现迎寒怒放之姿;他,一生坚守讲台,笑看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他,始终心怀感恩,艺术之笔奏响时代绝唱。”这是赵紫峰眼中,父亲的一生。
赵梅生,1925年腊月十二(农历)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恰遇腊梅花怒放,便被取名“梅生”。赵紫峰介绍,他的祖父赵保臣是当地民间的花鸟画师,祖母杨秋菊勤劳善良,擅长女红,裁剪、刺绣样样拿手。在父母的影响下,赵梅生从小喜欢画画。赵紫峰说:“父亲生前总会回忆自己的儿时时光,他经常用捡来的石块和红砖块、柴棍在院里的墙上、地上画姜太公钓鱼、关羽舞大刀等场景;院子里养的鸡、大街小巷里的老屋和牌坊,都成了他笔下常见的画面。”
1928年,赵保臣去世后,赵梅生和母亲相依为命。等到上学时,赵梅生在学校里跟随地下党员张雪霞先生学习绘画、写字。春节时写春联、画斗方,端午时节画老虎,谷雨时节画帖子,儿时的赵梅生,已成为村子里的“神笔马良”,画画这项“技能”也早已融入他的血脉,割舍不断。
赵梅生儿时充满了颠沛流离。1938年日军占领闻喜县栗村一带,他辗转流落到陕西的纱厂当童工。1942年,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山西省立第三儿童教养院担任了图画教员。1943年,为虎啸沟的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笔垒》文艺副刊绘制插图、报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共地下党员刘正言指导下,又带领学生进行抗日墙报绘画比赛。1949年7月,陕西宝鸡全城解放,陕西省中共宝鸡县委副书记焦世雄抽调赵梅生担任中共宝鸡县委员会宣传部干部。在陕西宝鸡虢镇城门楼上,他冒着危险爬在十多米高的梯子上书写“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大型标语,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做了大量革命工作。
如果说儿时画画是孩童历经磋磨的慰藉,那么成年后画画,就是终其一生的爱好。生前,赵梅生接受《中国美术报》记者采访时被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画家?老先生坦陈:“首先是心中有敬仰,听党的话、对党忠诚,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去赞美祖国、描绘时代、刻画生活;再者是做个好人,以德为先、不怕吃亏,先做人、后做事,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平台、更高的发展;最后还要不停地画,画古人没有画过的、画旁人没有画过的,紧跟时代、不断出新,这样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画家。”在赵梅生的一生中,笔墨紧随时代,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也成为其艺术生涯中不断追求的造诣。
画画,是赵梅生的一生所爱。在艰难的生活中,只有画画才能让他找到些许欢愉。
守初心有担当 三尺讲台见证大师芳华
1950年1月,赵梅生从宝鸡县委宣传部来到山西省干部子弟学校,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一身份和职业的转变,开启了赵梅生人生篇章的华彩一页。他说:“这一辈子,我最骄傲的就是当了老师,其次就是做了个业余画家!”
当画家还是当老师?这一生,赵梅生遇到过很多次选择的机会。1954年,为进一步提高画艺,赵梅生考上了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但因当时一线美术教师奇缺,学校希望他留下继续教学,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这次深造机会。1983年,他与同行参与筹备了太原画院,画院原本想请他出任领导岗位,让他离开校园成为专职画家,但是赵梅生舍不得离开校园,只做了兼职的画院副院长。
对于讲台,赵梅生充满了热爱。赵紫峰回忆:1972年,太原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极度缺乏,太原市教育局委托赵梅生办一个师范美术班。“当时父亲是唯一的专业课老师,一边教书一边编写《素描》《色彩》等美术专业教材,并刻蜡版油印成册,作为美术师范生唯一的学习课本。备课、教学、个别辅导、示范作画、个人练笔创作,除了必须的吃饭和睡眠外,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工作强度太大了,有一次他晕倒在讲台上。”但赵梅生全然不顾自己,苏醒后又重新站在讲台上,坚持把课上完。3年后,这批精心培养的学生毕业了,进入太原市的中小学,成为各自所在学校美术教学的主力军。
在赵紫峰的心中,父亲就是一位坚韧、勇敢、有本领、有担当、有责任,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他的作风,也深深影响到了儿女们。1996年,已经成为老师的赵紫峰被抽调到太旧高速公路做书画宣传工作,工作结束后原本可以被安排到省里的文化单位或者出版社工作,相比当老师来说,既清闲工资待遇又高,可赵紫峰却选择回到原单位继续任教。有人找到赵梅生,想让他劝劝执拗的儿子,结果赵梅生却说:“他做得对。既然抽调工作完成了,就要回到讲台上!”对教师工作的坚持,似乎也是一种“遗传”。
从16岁起,赵梅生开始教学生画画,从儿童教养院到小学、中学、师专、师范,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世纪,甚至退休之后也经常在学校里讲课。赵梅生曾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教书,一件是画画,教的是美术,画的是花鸟,总的来说,还是忠于一件事。而人这一生,若能成这一事,就算时光没有白白流逝了。
在赵梅生名为《灯花》的作品中,一支燃烧的红烛伴着白梅,黑色与灰黄相衬的放射线条迸发着光焰,或许就是他半个世纪从教的自我写照。
对党忠诚听党话 学到老、画到老、捐到老
“学到老、画到老、捐到老。”这是赵梅生终极一生的理念,他也就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党员,他对党绝对忠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时年96岁的赵梅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主动找到社区、学院,交纳特殊党费100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那时的他用最朴实的话说:“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把钱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赵紫峰介绍,他的祖母曾经是闻喜的地下党成员,1946年被反动政府杀害。“新中国成立后,是共产党为奶奶报仇雪恨。共产党对父亲和我们全家人来说是大恩人。从那时起,我的父亲感恩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党和国家作贡献。”赵梅生生前也时常念叨着一句话:“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我把钱拿出来是应该的,不能忘记党和国家。”在捐出党费的同时,他还坚持创作了全民举拳捣毁疫情的作品《全民战疫》。
赵梅生一生创作了3000余幅书画作品,有三分之一赠予了社会,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中央党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南海、北京大学、维也纳联合国中文会收藏。闻喜县和太原晋祠公园分别建有赵梅生美术馆。老先生也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希望能把更多的作品留给后辈,能让更多的人拿着手中的画笔继续描绘绚丽多彩的文化春天。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通讯员 程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