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2022年11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 赵梅生

独树一帜紧跟时代的画坛大家

  •   引言
      画坛耕耘八十载,百年留芳傲骨梅。
      10月20日,98岁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赵梅生先生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各界纷纷表达缅怀——
      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唁电中对赵老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极高评价:“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树一帜,笔墨遒劲,清新脱俗,呈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他一生紧跟党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用画笔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人民的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饱含温度的精品力作。”“他为中国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画学会的唁电中字字透着悲痛和不舍:“赵梅生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
      中国美术馆在唁电中表达着最深沉的感谢:“先生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1994年以来将数件中国画代表作捐赠给我馆,先生之高风亮节,将永远铭记于中国美术史册。”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报《时代人物》专栏用8个版做了题为《赵梅生:为梅而生雪海流香》的纪念专题,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行业媒体、新媒体、视频号……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用不同的形式报道和纪念这位在中国画坛和美术教育界有着极高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
      没有人可以用寥寥数笔“勾勒”他八十载的艺术人生和成就,如果从影响和传播的范围走近他——
      他心系山西。他奠定了山西在国画领域、尤其是花鸟画在全国的地位,是山西美术界的领军人物;
      他立足中国。他在中国画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极富时代特征的梅生艺术,是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人物;
      他放眼世界。他追求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展现了多样的艺术形式。他的很多作品在海外展出,他被多国知名人士誉为“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传统艺术大使”。
      “历史上所留下画家的作品,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紧跟时代,要有创新……”赵老生前带着质朴的乡音这样说。
      11月28日晚,山西晚报记者专访了赵梅生之子赵紫峰,他也是一名画家,还是教育部“国培计划”美术教育专家。作为赵梅生先生在职业和艺术领域最直接的传承者,年近七十岁的赵紫峰聊起父亲,有说不完的故事。

      他奠定了山西在国画领域的全国地位
      太行山、五台山、云冈、应县木塔、汾河……这些山西的知名地标,都能在赵梅生先生的画中找到;
      《鸟尊》《傅山》《古矿在腾飞》《晋商宅院》《平遥古城》……这些山西文物、人物、矿产资源以及晋商文化,一直都是赵梅生先生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壶、门神、虎头鞋……这些寻常的生活物品,都可以堂堂正正入画。生活中看似平淡的人事物,在赵梅生先生的画笔下泼洒着“我从哪里来”的朴实情怀。
      出生于山西闻喜的赵老,在他80年的创作生涯中,每个年代都留有似“焦墨”“浓墨”“重墨”等不同墨色的山西印记——
      上世纪40年代,他为虎啸沟的国立山西大学校刊《笔垒》文艺副刊绘制插图、报头。上世纪50年代,他受邀为《山西教育》创刊号封面创作油画《葵花献给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他受邀为太原五一广场主席台绘制巨幅毛泽东主席油画像;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年画《五福临门》以及粉画《太原湖滨会堂》《迎泽公园藏经楼》;上世纪70年代,他听闻噩耗后连夜创作了《缅怀周总理》,后被山西博物院收藏。
      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首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这个当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全国画展,为赵梅生先生在绘画领域打开了一扇窗,而透过窗看到更远风景的这个人,十年后为山西美术在中国画领域打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
      1986年,赵老受邀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第一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全国知名花鸟画名家汇聚一堂学习交流的氛围,让他深受触动。此后第二届、第三届……每一届,赵梅生的名字都列在邀请名单中,而每一次,“这个名字”都希望能出现在“山西主办方”的名单里,盼着这个画展可以跨河入晋。当年,这样的学术交流没有商业操作,轮流做东的主办方靠的是“自家”画家在全国的声望。年年申办的赵老,在等了十年之后,终于拿到了主办资格,同时这也是对他在业界耕耘多年的一种认可。
      1996年,在省文联和省美协的支持下,身为艺术总监、总策划的赵梅生先生,向全国知名画家发出了“第十一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的邀请函。当时,全国有1000多件作品报名,最终选出了182件参展。这一年的阳春三月,全国百余名画家齐聚太原文艺大厦(今山西美术馆),长长的名单里“卧虎藏龙”,全都是中国画领域响当当的大家。这一届画展,为历年参赛作品质量最高,在业界评价甚好,在全国影响深远。
      在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赵力忠印象里,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的美术底子就是年画和版画,这两样在全国还是叫得比较响的,油画和中国画基本“排不上”,“可以说,赵老带头提振了我们山西的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在全国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仅有一两名山西画家有机会受邀参加“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山西主办的这一届,凭借东道主优势,有20余名山西画家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展览上。
      这个让赵梅生等待了十年的专业画展,不仅让中国画业界关注到了山西的创作,还促成了山西该领域画家在全国的集体亮相,为喜爱和坚持中国画创作的山西画家提供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次与全国名家切磋学习的机会,提供了一段让很多人难忘的凝心聚力创作的佳话。
      在太原画院原院长董智敏看来,论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山西美术事业,赵梅生当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之一,“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已不乏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和高度的鉴赏性评析与解读。他作为太原画院的名誉院长,对画院创建的贡献和他们那一代人对画院乃至对太原、山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创作及学术精神具有深远影响和引领作用。”
      告别上世纪,一个新千年到来。
      赵梅生先生作品的山西印记,由创作转为更加浓烈的相互成就。
      2011年7月,山西博物院举办了“建党90年赵梅生新写意作品展”,刚刚手术完的赵老坚持出席了开幕式;5年后,赵老将国画《鸟尊》《傅山》《五台山》等201件书画作品捐赠给山西博物院……
      他用作品描绘中国、记录时代
      赵梅生先生是自学成才的画家,谈到如何坚持一辈子做好这件事,他说:“我没有什么机会,只有一生学习学习学习……”赵老生前用“学而时习之”的勤奋,走出了一条丰富且不易的艺术创作之路——
      经历了革命年代的宣传画、连环画、漫画的创作,到和平年代的中国花鸟画、山水画等主题性创作,以及在素描、水粉、油画、雕塑、雕刻等绘画领域的学习和钻研,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赵氏风格”。
      什么是“赵氏风格”?业界大家们一望便识。
      中国现代版画开拓者、奠基人之一的著名版画家力群曾这样评价:“赵梅生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一气呵成而富有气势,这是一种可贵的风格。”在同为老乡的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看来,“赵梅生在笔墨运用上有北方人的气质,无论画山石、还是画花鸟,在用墨、用笔、用色方面都给人以一种刚劲、浑厚和大气之感。”
      除了画法、技艺方面的风格,任何艺术品都有作者赋予的“魂”,赵梅生先生作品的魂,就是他在中国画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笔墨的变化当与时代同步”。他曾说,“历史上所留下的画家的作品,都是独树一帜的,前人走了一步,后步我们来走,我们应该紧跟时代,各方面都要有创新的路子。这个创新,难度太大了……”
      明知难度很大,赵梅生先生依然坚持用笔用墨突出一个“新”字,他深知,文艺是时代的一个风向标,一位画家的画作总能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特征,从时代变化上把握笔墨的变异,去表现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笔墨”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笔墨当随时代,丹青汇聚山河,赵梅生先生用自己的作品描绘中国、记录时代。在画展、美术馆、博物院,人们总能看到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大寨虎头红旗颂》《长征路上比比看》《国魂》《玉树常青举国同助山河动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作品:《上下五千年》《撼山易撼我中华难》《巍巍太行》《卢沟醒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祖国万岁》,庆祝建党百年创作的《百年大党万年青》《传承历史,续写华章》,反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创作的《全民战疫》……在赵紫峰的记忆中,父亲常常这样感慨:“梅生此生有幸,赶上一个好的时代。”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提出一问:中国花鸟画历史上名家辈出,如何在花鸟画领域既把传统的文化内涵和笔墨形式继承好,又能够画出我们这个时代花鸟画的精神面貌?提问者在赵梅生身上看到了一种解答,“他在中国花鸟画的探索上,既坚持传统,保留了中国花鸟画表现自然生机的风格,又开拓创新,画出了反映新时代的花鸟画,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创作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
      艺术生涯八十载,赵梅生先生成为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第一人。
      “希望后代看到我的作品,他们能说,这是当时的时代作品,我就能得到安慰了。”已满是白发的赵老这样说。
      他融合古今中西,在包容中展现文化自信
      在赵梅生先生众多作品中,有一组非常特别的作品赫然而出,这是用中国水墨的笔法创作的“西欧写意”画,这批作品用水墨语言表达了它对中外文化的思考和中西创作融合的尝试。
      22年前,76岁的赵老随中国美术考察团踏上西欧之行,行李箱装满了画画的工具,他一路走一路画,速写本除了写生,还是“翻译器”。“父亲画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外国人围观,父亲画一个长城,对方就画一个自己国家的地标,他们在纸上用绘画完成交流。”赵紫峰说。
      回国后,“西欧写意”40多幅作品很快问世,有置身于穹顶之下的《思想者》,有将自己入画的《视觉法兰西》,有围观“蒙娜丽莎”的《先睹为快》,还有《走进卢浮宫》《马德里的夜幕》……古代与今天,写实与抽象,墨块和色块在错位、叠合中,让西方建筑、雕塑拥有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和不同的讲述历史的方式。“很多作品用时空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中西文化的穿越”,赵紫峰特别强调了“穿越”一词。
      这些作品的出现,在中国画领域掀起了不小的热议。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程大利,曾以《用水墨触摸西欧》为题,撰文评论赵梅生这批别具格调的新作,并提出了中国画家如何采纳西画之长,充分发挥水墨的抒写性和创意性的课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表示,赵梅生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吸收营养,既学习造型方法,更暗自思考创作原理。
      赵梅生先生的“西欧写意”,在包容中展现文化自信。除了创作方面探讨中国画如何面对世界画坛,赵老更亲自践行着中国画的世界交流。
      今年5月,赵梅生先生出现在2022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展播的“艺术与人文”直播中,这是赵老第三次参加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他的《百年大党万年青》《传承历史续写华章》《三牛精神》三幅画被联合国中文会收藏。他被多位国外知名人士誉为“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传统艺术大使”。
      一段安静的画面里,接近期颐之年的老者,手握毛笔在宣纸上点画,这是他最喜欢画的梅花。
      他说:“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必然还要离开这个世界,当离开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一下,自己这一生做了些什么?我觉得不用多做,能做出一点对人民有意义的东西,也就心平了。总的来说一句话:这大概也是为人民服务吧。”
      他为人民创作,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他忠实践行着自己的追求。他就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赵梅生。

    山西晚报记者 李霈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29期

    • 第2022-11-28期

    • 第2022-11-25期

    • 第2022-11-24期

    • 第2022-11-23期

    • 第2022-11-22期

    • 第2022-11-21期

    • 第2022-11-18期

    • 第2022-11-17期

    • 第2022-1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