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
主角:铁卧牛
体态:长44厘米、宽30厘米、高31厘米,重75公斤
出生时间:唐
出生地:临汾市城墙遗址
藏宝地:临汾市博物馆
大唐灭亡,历史进入纷争无休的五代乱世。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深受唐昭宗厚爱的晋王李克用依旧沿用唐天佑年号,时刻不忘复兴唐朝。梁晋之间,征战不断。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那一年,九月初五,晋军六万余众攻打梁地晋州(今山西临汾)。负责守城的刺史徐怀玉,历史评价其“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在此之前,徐怀玉已经于泽州大败晋军。当晋军开始攻上城墙,徐怀玉率领亲兵五十余人,披甲执锐,朝着敌人蜂拥而下,将其击退。取得守城胜利后,徐怀玉拿出家财,犒赏手下士兵。
硝烟散却,晋州守军开始修复被毁的城墙。九月二十八,在城墙东北角,发现夯土塌陷处,露出一尊铁铸卧牛,士兵皆以为祥瑞。徐怀玉命人刻石,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其中提到铁牛“铁身铁座”,并说到了处置方法,那就是原地掩埋:“置石函贮之,瘗于故处。”
四百多年过去,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平阳指挥使胡渊修筑临汾城时,手下在旧城东北角基础发现了徐怀玉埋下的石函和石碑。开启石函,这尊“高可尺余,长广相称”的铁牛再一次见到天日。胡渊将其视为神物,遂择吉日举行隆重仪式,将石函及徐怀玉所刻之碑原地深埋,并命人撰文记述,亦刻碑为志,然后合埋在一起。
对于守城将士而言,铁牛无疑是保证城墙牢固不破的天赐之物。在战备中发现铁牛,可谓是一个极好的征兆。事实上,铁牛在临汾城墙上的埋藏,目的是为了抑制汾河水患。
古老的汾河曾经作为一条重要的航道,在历史上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最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发起“泛舟之役”,经渭河、汾河运粮到绛都,援解晋国饥荒。几百年后,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祭祀后土,乘楼船以泛汾河,写下《秋风辞》。到了唐代,作为长安—洛阳漕运水系的组成部分,晋地的粮食和木材经汾河进入黄河、渭河,运往各地。
但是汾河的水患相当严重,暴涨时期,吞没良田,冲垮城防,摧毁舟楫,卷走人畜,历朝历代管理者均以治水为要务。临汾城也不可避免。这尊铁牛为唐代之物,当地人用传说来反映当时那段历史,大致将汾河的水患归咎为一个夜半子时上岸作乱的水怪。这个喷着黑浊水气的水怪绕城往来,所到之处拔树倒屋,庄稼尽毁,致使全城鸡犬不宁。官府张榜,招来一对有胆有识的父子。二人挑选犍牛,当水怪到来,众牛圆瞪眼睛紧追不舍,一直将水怪赶回水里,再不露面。此后,人们在临汾城四个城墙角上分别埋了铁铸的卧牛,永镇水怪。临汾城被称为“卧牛城”,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以牛治水传说始自大禹。大禹率众“平洪水,定九州”时遭遇夔门高山阻挡,八年不成。天上的土星于是化身黄牛,冲开夔门,犁出七百里峡道,顺利将洪水导出。古人依照五行相克法,以牛为土性,土能克水,遂把牛推到镇水位置。
而水患的原因多被认知为蛟龙作怪,唐人已经流行“蛟龙畏铁”的观念,于是铸造铁牛镇水。山西永济古老的蒲津渡口,今天依然能够看到从旧河道中挖出的唐代铁牛。清乾隆帝的一份诏书中明确:“因思向来沿河险要之区多有铸造铁牛镇水滨者,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制水,是以铸铁肖形用示镇制……酌量铸置铁牛,以镇堤坝,亦预弭水患之一法。”
大禹治水,每消除一处水患,便铸铁牛沉入水中。唐代开始,这种做法被停止,改为将铁牛置立于岸边,既扩大了镇水的空间范围,同时也兼具纪念和崇拜意义。当江河平息,古人往往还要修庙建祠,铸铁牛以祭拜牛神。有的地方用石犀,盖因“犀行于海,水为之开”,总之耕牛、犀牛都能镇水。很多民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或三月十八、十月初一这一天,十分隆重地庆祝“牛王节”,祭祀牛王、牛王菩萨。
铁牛自明清后被国家册封,专职为镇水神物。乾隆帝的诏书,对铁牛治水功能给予公开肯定,于是,铁牛镇水的做法成为地方治水首选。现在,国内大江大河以及湖塘岸边,随处可见铸牛历史遗存。明代曾任山西巡抚的于谦写有一篇《镇河铁犀铭》:“百炼玄金,溶为真溶。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形,北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
《临汾县志》中“临汾城墙雉堞内侧土壅铁牛”的记载应该源自胡渊的发现。这尊铁牛第三次破土而出,已经到了1965年。据发现者郭德金回忆,临汾古城墙有四座城门、四座角楼,东西南北各相距五里地左右,铁牛就在城墙东北角的位置出土。郭德金家的房子在城墙外,一天雨后,墙基坍塌,他打算将土运走,挖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石头盒子,五六十公分长。一块碑盖着盒子,里面有一尊铁质卧牛。郭德金将铁牛收好,石碑则当作桌子使用。后来,一位朋友坐在石碑桌子旁聊天时,指出这块碑非常重要。接着,文化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相继来到郭德金家中。听到“铁牛是无价之宝,是临汾的象征”的评价,郭德金当即决定将铁牛和石碑上交,而此时已到了1977年。
这尊偃卧的实心铁牛,高脊卷尾,腹部可见铸造时留下的范线。牛眼圆睁,鼻孔大开,蜷伏的前肢肌肉饱满,时刻等待着跃起。锈迹斑驳的身躯记录着三隐三现的奇特经历,成为一座城市千百年沧桑变迁的写照。时光如流水,再完美的铁牛也无法阻挡时间的消逝,惟以一双锋利依旧的长角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不屈。
唐晋
临汾市博物馆
临汾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下辖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铁佛寺博物馆、曲沃县晋国博物馆、陶寺遗址发展中心。主馆内陈展以历史传承为脉络,运用先进的展陈理念和前沿的科技手段,打破“千馆一面”的模式。展览分为四个板块:一是“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枣园文化”,重现远古时期临汾地区的历史面貌。二是“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最早中国”尧都的史实,其中全息裸眼3D沉浸式平台对陶寺古观星台的解读是观众的驻足热点。三是“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四是“千秋平阳”专题,展示平阳地区自秦汉至清代的兴盛历史。临汾市博物馆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展现华夏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